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好書指南

【出版觀點】李安:為什麼開發年輕創作者如此重要!

  • 字級


(攝影/陳昭旨)香港三聯副總編輯李安(攝影/陳昭旨)


文╱李安(香港三聯副總編輯)

創意之於出版,猶如空氣、陽光、水之於人類,不可或缺。它是打破常規,引領行業進步的第一要素。尤其今天強調創新而非繼承的網路年代,當資訊急速流通之際,能吸引眼球的,非新莫屬!

當我們擁抱創新(它可是許多產業最大的增長點),當我們前所未有地憂慮老讀者的流失,而新讀者尚未培養起來時,我們該何去何從?問題是新型的讀者未必通過書本(不管紙本或電子書)去吸收知識,而我們也沒法一下子改變書這種載體,那我們還有何對應之策呢?我想唯有在內容及表述形式上,努力尋求突破。

然而,我們如何發現創意,填補空白,成為行業的先鋒?長江後浪推前浪,要保持行業的競爭力,必有源源活水,不言自明,何況每一時代必有它新的議題。因此如何發現人才並加以培育,是關鍵之所在。

在發掘人才上,我想方法不外兩種:一種是仰賴有識見的編輯,運用平生所學,洞察時代脈搏,以及人脈關係,主動發現新的人才及議題;另一種則是明晰方向,揭竿而起,讓有共同理念的人才前來相投。

不過,作為出版人,最難的是在於方向尚未明晰,又或不知人才身處何方。因此公開招募,似乎是可取的第三種方法,但第三種方法其實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配合,不然,效果只會大打折扣!

年輕作家創作比賽的緣起

其實「年輕作家創作比賽」的整個概念,是始於十多年前的一次講座,當時同場的講者李永銓(Tommy Li,香港著名品牌設計師,後來在三聯出版了《消費森林》)在分享個人經驗時,提到替日本雜誌做概念書(concept book)的往事。為了發揮創意,免受既定市場及做法的制約,一些有前瞻性的日本同業每年都會邀請不同的設計師製作概念書,以探索未來的新趨勢以及各種形式的可能性。

像往常一樣,我聽得入神,不禁思考如何可以在香港試行,之後我將之放在後腦,等待時機。沒想到機會很快就來敲門了!

2005年,新鴻基地產的傳訊總監May Lau找到三聯,希望在鼓勵閱讀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支持年輕人創作屬於自己的書。得此良機,心中竊喜!更值得慶幸的是,兩個機構的理念相同,而且優勢互補。三聯長於出版及策劃,新地長於公關及資源。事實證明,十年來我們配合得非常好。當時根本沒有想到這個比賽,十年後跨出香港,一步步擴展至大陸、台灣及澳門。

比賽特色及星級評審團

記得第一屆「年輕作家創作比賽」的成果推出時,一位《信報》的記者曾撰文指出,這個比賽有三大特色,是現有的比賽所沒有的:一是以出書為目的,與一般的徵文比賽不同;二是跨體裁,沒有小説、散文、詩歌之分(也沒有學生組、高級組之分);三是評審不只擔任評選,還擔當輔導老師,為入圍的參賽者提供專業意見。他的總結實在太精彩了,連我這個當事人也沒有想過哩!

就是因為比賽是針對從沒有出過書的年輕人(年齡上限每屆不同,從30至40歲都有),所以直覺上必須採用他們擅長的方式,不論字數、體裁。為此,我們才想到找不同界別的評審,例如每屆評審都會有作家、導演、音樂人、漫畫家及創作人等。名單真是豐富得不得了,大都是一聽整個構思便二話不說答應的。因為他們的出現、把關、耐心(從召募到出版,歷時一年之久),讓整個比賽水準提升了不少,至今仍心存感激!

富中作樂

富中作樂

我最記得曾擔任三屆評審的許迪鏘跟我說,他願意多次參與,是因為這個比賽出來的結果是完全沒法預測的,讓他充滿期待。有一次因為需要,我破例邀請兩位評審(關錦鵬黃照達),同時輔導一位入圍者高聲(勝出作品是漫畫《富中作樂》),一位是導演,一位是漫畫家,從分鏡、講故事技巧到畫法,最後的成果令人驚喜!我至今仍深信,有朝一日此書將會出版外文版。

在招募的過程中,各評審大都會為參賽者講一次他/她的創作經驗,有時還不止一場,因為後來選區擴大了。其中在上海、北京及廣州舉辦的幾場,出席的評審有陳丹燕鄒靜之張亞東林奕華鄧康延等等,來報名的人還真不少,提出的問題什麼都有,諸如怎樣去選材、平日看什麼書等等。當然慕名而來的也甚多,好像張亞東那場分享,更打破了上海圖書館的閉館時間,至晚上十時多,人群才願意散去。

迷戀人間

迷戀人間

好不容易等到入圍者完成所有作品,我們還會安排評審與他們進行一次面試,才決定最後優勝者。老實說,當初是怕有人代筆,才想用此方法確認一下。後來我才意識到這樣的交流太重要了,因為通常評審會被表現突出的打動,而各評審也會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或建議,這對參賽者無疑是一次難得的經驗。最後的結果是根據評審的票數而決定的,印象中,第四屆的投票最是激烈的,因為同票而致多次重投,個別評審更為所負責的參賽者向別的評審拉票,場面熱鬧。根據賽制,除了三聯書店編輯部負責初選外,入圍及決選名單都是由評審投票的,然後在既定的出選份額內,票數最高者勝出。因此,我們有時也會為一些落選的遺珠出版,為什麼不呢?這些遺珠中有一本講追星族的《迷戀人間》(藍星人),事後竟成功轉讓簡體版版權,真是叫人喜出望外。

歷屆作品點評

隨著比賽地區的不斷擴大,作品的地域色彩日益明顯,我經常被人問到,兩岸三地的作品有何不同?今屆獲獎作品與以往屆別又有何不同?

我認為不同地方的參賽者分別還是相當明顯的。香港參賽者的題材及形式比較新穎多元,大都是從自身出發,描述個人成長、家庭、社區以至工作,好像描寫屋邨成長故事的小說《Footnotes》(唐睿)、漁民生活的繪本+散文《大撈便.細撈便》(宵媽拆蟹)、弱視者世界的詩集《後遺:給健視人仕看不見的城市相簿》(盧勁馳)、住間板房經驗的散文《我的豪華劏房生活》(林小龍)、投資銀行工作甘苦的散文《香港華爾街的孩子》(妍宇)等等。當中最引起哄動及深遠影響的是,描寫祖孫三代居住形態的《香港彈起》劉斯傑),為香港原創立體書發出了響亮的第一聲。

大撈便.細撈便

大撈便.細撈便

後遺-給健視人仕.看不見的城市照相簿

後遺-給健視人仕.看不見的城市照相簿

我的豪華?房生活

我的豪華?房生活

香港華爾街的孩子

香港華爾街的孩子









香港彈起

香港彈起

中國彈起

中國彈起

臺灣彈起POP UP TAIWAN(立體書)

臺灣彈起POP UP TAIWAN立體書

盒仔檔

盒仔檔





 





大陸作者普遍語言能力強,題材顯得厚重,不是與時代精神面貌有關,就是盛載了相當多的前人論說,起點高、出手不凡,好像講述被邊緣化失語者的《不存在的旅行》(柴路得)、自幼被教育要有犠牲精神的寓言故事《去一個不用被吃的地方》(陳妮妮)、剖析一代人人格如何形成的《那個下午你在舊居燒信:我的復刻青春》(李佩珊)、以自身疾病作為反思切入點的《疾病王國的身體生活》(鍾玉玲),以及個人風格強烈的繪本《阿怪》(芊禕)等等。至於台灣的參賽者,則比較重視生活細節,充滿對這片土地的感情,文字也相對溫和或文藝,如《飛魚神的信差》(迎曦)。

不存在的旅行

不存在的旅行

去一個不用被吃的地方

去一個不用被吃的地方

那個下午你在舊居燒信:我的復刻青春

那個下午你在舊居燒信:我的復刻青春

疾病王國中的身體生活

疾病王國中的身體生活








阿怪

阿怪

飛魚神的信差

飛魚神的信差

世界已經變了

世界已經變了

七年

七年













至於今屆的作品有何突出之處,我認為是世界觀跟歷屆的都不一樣,重要的指標是《另一種表達:西方圖像中的中國記憶》(張逸良)及《人間等活》(湯文舜)的出現。前者是返回百多年的歷史現場,通過法國的《小日報》(Le Petit Journal)對中國的描述,如慈禧有其開明的一面,李鴻章到訪法國只聽不說的老到,以至多場戰役西方人冠冕堂皇的理由,作者找人把原文譯成中文,然後再將之作出解讀,既有西方人文精神的薰染,也有赤裸裸搶掠的場面,令人反思!為了尋找更多的《小日報》,作者曾親赴法國兩次,歷時四年才完成此書,態度非常認真。

另一種表達:西方圖像中的中國記憶

另一種表達:西方圖像中的中國記憶

人間等活

人間等活












後者是為動物被人殘害而抱不平,他用插畫的方式,將動物與人類的角色對調,極具震撼力。試想想當一群魚在壽司桌前在吃人的手指頭時,我們有什麼感想?但別 以為是作者想勸喻大家不要吃肉改吃素,他只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希望大家反思人類對動物的長期剝削。因此,作者提出,我們是否可以在日常生活為動 物做些事,例如拒絕購買一些以動物做測試的產品等等。


(來源/三聯臉書


當作品從個人出發,漸漸發展為關心同類人、同時代,以至國家的歷史,人類的行徑,我想整個世界觀已不一樣。因此,我誠心企盼,日後這個比賽將有更多擦亮我們眼睛的作品。

小結

比賽創辦至今的十年間(兩年一屆),這個比賽已為41位年輕人出版他們的第一本書,曾在不同時期引起話題,其開創性漸漸為讀者所悉。當中有七位繼續創作並出書,有三位先後進入三聯書店工作。我們也跟多位評審保持合作關係,而評審與評審,參賽者與參賽者的交流也不少。

對於三聯書店編輯部而言,這何嘗不是練兵的好時機?當我們接到賽果後,必須在三個月內完成所有編輯、設計工作。而上一屆的簡體版,亦需在繁體出版後一個內完成所有的工序,其總設計師馬仕睿更因此套書(共十本)贏得第八屆全國書籍設計藝術展最佳作品。

當然,回到舉辦此活動的初衷,我們最希望是在沒有既定模式及市場的壓力下,讓年輕一代盡情發揮,一展所長,同時亦為業界帶來新的動力。

我們非常慶幸有許多同路人與我們一起前行,其中包括歷屆的評審,所有的參賽者,曾對我們寄予厚望的傳媒界朋友、所有支持我們的讀者,以及我們合作多年的夥伴新鴻基地產。由於名單數以萬計,恕未能一一盡錄!


★ 第五屆「年輕作家創作比賽」得獎作品一覽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談「台灣新電影」,一定要提到無限的「愛、勇氣、希望」?

    既然我們都愛新電影,那為何我聽到新電影40,就像聽到民歌50一樣,只覺得有完沒完?我後來才搞懂,我真正厭倦的,從來不是新電影,而是後來的我們,怎麼「老是這樣討論」新電影的那種舊方式。新電影還可以怎麼談、怎麼理解後產生新的嘗試與解讀?

    845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談「台灣新電影」,一定要提到無限的「愛、勇氣、希望」?

既然我們都愛新電影,那為何我聽到新電影40,就像聽到民歌50一樣,只覺得有完沒完?我後來才搞懂,我真正厭倦的,從來不是新電影,而是後來的我們,怎麼「老是這樣討論」新電影的那種舊方式。新電影還可以怎麼談、怎麼理解後產生新的嘗試與解讀?

84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