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不只是一部人類城市的歷史,也是一封獻給城市的情書──《城市六千年史》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城市六千年史》不只是一部關於人類城市的歷史,也是一封獻給城市的情書,處處流露出作者對城市的眷戀。

我和作者一樣,也對城市非常傾心——只不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更感興趣的是經過理性規劃的「現代化」城市。早在還沒學會認字的時候,我就已經對地圖非常著迷,可以埋頭瀏覽紙上複雜交錯、亂中有序的地鐵路線和快速道路,一整天都不會累;每次經過興建中的台北一〇一大樓,我也都會仰著頭一層層地數,彷彿工程進度比課業進度還值得關心。

對於當時的我來說,以效率為圭臬、由工整的幾何狀街廓和摩天大樓所組成的城市,就是「最好的城市」。

直到上了大學後,我在一門關於都市地景的課程裡讀到珍・雅各的著作,以及西方都市規劃史上的各種實驗與辯論,才知道現代城市的理想狀態,並不如我想像的那樣線性。

不過真正改變我對城市的認識論的,其實是青井哲人的《彰化一九〇六》和蘇碩斌的《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和遙遠的西方案例相比,這兩本書以我相對熟悉的台灣城市為例,讓我意識到人類聚落的有機生命力,即使是日本殖民政府的理性規劃和「都市改正」,都無法完全抹除。自此,我開始關注城市猶如「羊皮紙」般,不斷被刮除複寫、卻又無法完全抹除舊有痕跡的趣味。

彰化一九○六:一座城市被烙傷,而後自體再生的故事

彰化一九○六:一座城市被烙傷,而後自體再生的故事

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修訂一版)

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修訂一版)

大體上來說,本書作者偏好由居民自發營造的聚落模式,以及看似混亂、但富含有機秩序的街道生活;對於現代西方的理性規劃、以及過度膨脹的「郊區化」現象,他則抱持著相對批判的態度。

作者認為,人類為了回應工業革命、以及人口往都市集中所造成的弊病,曾進行過許多城市模式的實驗,然而這些理性規劃的實驗,卻又經常以失敗收場,剝奪了讓城市得以繁榮的元素:街道生活和群聚密度所帶來的活力、便利和思想交流。(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並沒有一味吹捧、過度浪漫化「前現代」的城市——他在關於巴黎的章節裡便提到,對於女性來說,過去的城市生活其實非常不便,甚至充滿危險。)

在章節的編排上,本書乍看依照時代的先後順序,但實際上每個章節都是獨立的主題,用一個個實際的城市案例,反映出形塑城市樣貌的內在動力和歷史背景。

城市六千年史:見證人類最巨大的發明如何帶動文明的發展

城市六千年史:見證人類最巨大的發明如何帶動文明的發展

比如關於羅馬帝國城市的章節,就生動地描繪了羅馬城市的一個重要特徵:浴場。很有意思的是,羅馬時代的浴場和今天我們習慣的很不一樣,因為當時的人們會在浴場裡吃東西、調情和社交。雖然浴場展現了羅馬人文明的一面、甚至是「羅馬認同」的一部分,但有些歷史學家卻認為,沐浴這種休閒活動就是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之一。

但不論如何,羅馬浴場的案例都反映了一個很重要的事實:人類之所以會創造城市、之所以想搬進城市,除了因為城市是人員物產聚集之地、能提供維生機會之外,也是為了感官享受和社交需求。

古羅馬最大規模的浴場:戴克里先浴場。(圖/wiki


除了對感官享受的追求之外,讀者應該也能在本書中辨識到另一個形塑城市的力量:戰爭。

比方說,在中世紀之前,歐洲城市就是為了抵禦遊牧民族入侵,而形成的一個個堡壘;又比方說,來自西歐的基督徒,就是在十字軍東征的時候,見識了東方和穆斯林的偉大城市;再比方說,漢薩同盟之所以能靠聯合壟斷的方式繁榮發展,就是依靠軍事力量和商船網絡在歐洲創造出的城市群。換言之,雖然戰爭經常能摧毀一座城市,但在歷史上,許多城市就是因為軍事上的需求而誕生的。

此外,本書關於倫敦咖啡館的段落,對我來說也尤其有趣:原來倫敦的證券交易所,最初竟是在咖啡館裡誕生的,因為咖啡館本就是各路人馬聚集、交換情報的地方,也是新聞資訊的集散地。

另一個讓我尤其感到饒富興味的章節,則是洛杉磯這座城市的發展史——原來洛杉磯的繁榮,竟和冷戰時期的軍工業有關,而在冷戰末期移民到美國的台灣人和香港人,又對洛杉磯的房地產榮景推了一把。然而戰爭的威脅,卻也讓洛杉磯政府有更多誘因,將人口疏散到更廣闊的區域,甚至透過房貸政策、交通規劃來達成這個目的,從而促進了美國的郊區化浪潮,讓擁有草坪、獨立車道的郊區獨棟洋房,成為美國住宅的典型標誌,並逐漸擴散到其他國家,形塑了世人對中產階級生活的想像。

擁有草坪、獨立車道的郊區獨棟洋房,成為美國住宅的典型標誌。(圖/pixta)


循此,讀者應該不難看出作者在整本書裡貫穿前後的倡議:我們必須提高郊區的密度、盡可能讓郊區也城市化,藉此維繫城市的街道生活和活力,同時減緩郊區持續向外擴張,從而降低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不過話說回來,人類的城市史終究很難避免一個「規範性」(normative)的價值問題:到底什麼樣的聚落形式才是「最好的」?我們應該如何「規劃」城市?人類聚落的「烏托邦」形式到底存不存在?

關於這個問題,我至今沒有答案——我雖然喜歡生猛活跳的市井,卻也能欣賞工整街區的理性規劃。但我總覺得,繪畫技巧裡的「透視」概念,或許可以為這個問題提供一個隱喻式的註腳。

我在研究所修「景觀描繪」這門課時,其中一個單元教的是「單點透視圖」。老師當時說,「透視作圖法」可以幫助我們,將三維的空間轉換到二維的平面上,而在這個轉換過程中,我們必須先想像出一個「消失點」,也就是所有平行線交會的地方,好讓愈遠的東西在圖紙上看起來愈小,藉此製造出立體感。

當時我在練習「消失點」技巧的時候,突然意識到一件事:就某個意義上來說,所有企圖解決工業化城市問題的規劃者,也都在試圖將抽象的社會模型,轉換到我們實際身處的空間中,因此需要想像出一個烏托邦城市的「理想型」。

而這個「理想型」,就和透視圖中的「消失點」非常類似——它們終究都是人類想像出來的抽象產物、在物理空間中不可能真正存在,因而也是我們永遠不可能抵達的位置,註定會因為我們的移動和視角變化,而跟著不斷位移。

但這不代表「理想型」和「消失點」沒有意義:它們依然能幫助我們理解、想像、安排自己所處的空間,並驅使我們持續前進。人類對於「更好的城市」的追尋,終究是不會終結的。

城市六千年史:見證人類最巨大的發明如何帶動文明的發展 (電子書)

城市六千年史:見證人類最巨大的發明如何帶動文明的發展 (電子書)



李易安
記者,兼職譯者;關注空間、邊界和移動。著有《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斷裂的海》;曾獲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獎助、OpenBook好書獎、台灣卓越新聞獎,並入圍亞洲出版協會(SOPA)新聞獎。

 延伸閱讀 
看得見的人類大遷徙:44個代表性主題,透過影像與資訊圖表,勾勒出人類移動的複雜歷史與多元樣貌 (電子書)

看得見的人類大遷徙:44個代表性主題,透過影像與資訊圖表,勾勒出人類移動的複雜歷史與多元樣貌 (電子書)

城市、演化、人:從消費文化到都市規劃,從中產階級到社會流動,從廢墟到網絡,人類與城市的6000年故事 (電子書)

城市、演化、人:從消費文化到都市規劃,從中產階級到社會流動,從廢墟到網絡,人類與城市的6000年故事 (電子書)

與珍雅各邊走邊聊城市經濟學:城市,是經濟發展的溫床

與珍雅各邊走邊聊城市經濟學:城市,是經濟發展的溫床

棲居:都市規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如何打造開放城市,尋找居住平衡的新契機?【理查.桑內特作品集1】

棲居:都市規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如何打造開放城市,尋找居住平衡的新契機?【理查.桑內特作品集1】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這些漫畫長大看更好看!OKAPI推薦你大人才懂的魅力漫畫

小時候爸媽叫你不要看漫畫是有道理的,因為有些漫畫的醍醐味,要到你成年之後才嚐得出來。OKAPI推薦幾本「大人專屬」漫畫給你,小時候看過的,長大後一定要多看幾次。

530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