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閱讀特輯

【博客來大講堂】到書裡找個好人生——重啟可能性的共讀計劃 / 講座側記

  • 字級

 
由學徒成為真正作家的旅程,是開始能離開私我經驗,轉而關照外界

而2015年出版《摩天大樓》之後所歷經的階段,陳雪觀察自己是從比較家族史、個人內在內省式的小說逐漸轉向,比如寫《無父之城》之前,「因為我想要做一個我自己的馬康多小鎮,於是讀了台灣史、作白色恐怖的研究,每天去圖書館找書,每週都帶二十本書回來看。那是我第一次是有歷史感的在寫小說。」主題式閱讀的累積,成為她小說裡從頭建構角色、場景的筋肉,也幫助她達成後來寫懸疑小說的決心。成為作家後仍大量閱讀別人的著作,使得陳雪有能力去關照外界,她形容轉變後的自己:「不再只是為了整理、拼湊自己,不再只是動用自己的記憶和經歷。我可以採取完全不同的角度來書寫小說。」透過這些不同領域知識的累積,陳雪後來寫《親愛的共犯》《無父之城》這些小說已能完全虛構,「我的人物幾乎跟我沒有關係,我可以想塑造一棟大樓就塑造一棟大樓。你知道一個作家最幸福的時候就是,當你可以把你想要的世界展現出來。」

對陳雪而言,這是一個從學徒變成真正的作家的過程,且仍然不斷透過閱讀來改造自己,這也成為她總是能穩定住自我價值的原因,「我有一個世界文學的史觀在心裡面,我不會只有現在流行什麼、網路上看到什麼這樣的東西。你的行囊裡面有飽飽食物,你有子彈,有地圖,你有一個對你要去的地方的了解,然後,你在走的時候就不會慌張。」

而張惠菁同樣身為作家,作品量雖然不及陳雪,也自謙不是個太專精的作者,但她跨界的路徑,是由歷史學、報社、故宮博物院、數位公司又彎繞到廣告業;近四年才由中國回到台灣,進入衛城出版社擔任總編輯,現又到鏡文學從事IP開發的新工作。這個穿越邊界的旅程,如何影響她的閱讀路徑?她說:「年輕的時候,讀書都很想要累積知識。但讀書一定是要追求知道嗎?其實不知道也是個值得追求的東西。你知道什麼東西你不知道,這是非常值得追求的。」張惠菁回憶大學曾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獲得啟迪,也因為歷史學的背景,格外重視結構性的思考脈絡,懂得將眼光拉高或者拉遠,以抽離的方式變化視角。除了追求「是什麼不知道?如何不知道?」和「結構式的思想」外,張惠菁也喜歡從經典文學和大眾小說裡找「好故事」的力量。這三個面向的閱讀使她在經常穿越邊界的飄蕩人生中,獲得許多慰藉。

摩天大樓(新版)

摩天大樓(新版)

無父之城

無父之城

科學革命的結構【50週年紀念 修訂版】

科學革命的結構【50週年紀念 修訂版】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