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過了5分鐘,他還沒有回訊息給我?」
「我剛剛在IG貼的訊息,怎麼這麼久都還沒有人來按讚?」
「為何追蹤我的人數一直都沒有增加,昨天晚上還少了兩個?」
「她發文tag了所有人,為何沒有我,我還是她的朋友嗎?」
「要怎麼拍出完美的自拍照,為什麼我貼的照片按讚數就是比別人少?」
以上是i世代在網路世界上的真實煩惱。《 i 世代報告》的作者珍‧特溫格將此一世代定義為1995年至2012年出生的世代,依照這個定義,目前在大學裡讀書的都是i世代,比較年輕的 i 世代還在念中小學,較年長的 i 世代則是剛出社會、已開始工作了。
i世代是身為數位原住民的第一個世代,他們花大量的時間上網,特別是使用社群媒體。
依據《 i 世代報告》,以美國12年級生(相當於臺灣的高三生)為例,在2008年,大約有一半的12年級生每天會使用社群網站,而到了2015年,這個比率已經超過了八成(參見下圖),其中女學生的占比是87%,男學生則是77%。
2015年,青少年每天會使用社群網站的比率已經超過了八成。
在2008年,白人與高社經家庭的青少年每天使用社群媒體的比率較高,到了2015年,種族與階級的差異已經消失,少數族群和低社經階層的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的比率增幅更大。在2015年,只剩下3%的12年級生說自己從未使用社群網站,如果是12年級的女學生,比率更只有2%。這顯示了使用社群網站對青少年而言已近乎於「普遍」的經驗,甚至可以想見在2015年之後的趨勢只會更趨擴大,絲毫沒有下降的態勢。
不過,網路不僅僅讓年輕人打發了時間,滿足他們的生活、娛樂與學習的需求,也帶給他們真實的傷害。
或許我們會以為,年輕人這麼愛上網,就是因為上網讓他們感到快樂。但根據《i世代報告》所引用的調查結果,上網時間越多的青少年其實越不快樂,患有憂鬱症的比率也越高,甚至自殺風險因子(包括目前有自殺意圖或有自殺計畫)的比率也大幅提高。(參見下圖)
上網時間越多的青少年其實越不快樂。
青春期的青少年正處於形成自我人格與建立社交網絡的重要時期,特別脆弱、易感,無時無刻不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觀感與評價,從身材穿著到課業學習,無一不例外;更面臨了人際關係的艱難與殘酷,誰與誰不是朋友,誰與誰又成為了朋友。這些人際與社交的難題同樣存在於網路世界,而且更變本加厲。
校園內的霸凌一向是青少年自殺的重大原因,隨著i世代青少年的生活世界從校園拓展到了網際網路,網路更是霸凌的溫床。社群媒體就如同一個二十四小時運轉、三百六十五天全年無休的平台,任由言語的攻擊與霸凌發生。而網路霸凌與現實世界的校園霸凌不同的是,受害者無法只避開特定的某些人,除非完全放棄上網,否則霸凌仍會持續,至死方休。
年輕生命的折損,令人心痛,更令人難以接受。對於比i世代更年長的我們來說,這是一個重大的警訊,我們必須正視,有越來越多屬於i世代的青少年因網路而獲得力量,卻也因為網路而受苦的事實。
依據《 i 世代報告》,美國有24%的人口屬於i世代。這個比率與臺灣非常接近,根據臺灣2019年的統計資料,年齡在24歲(含)以下的人口數是577萬8597人,將近全體人口數2360萬的四分之一。換言之,在台灣,每四人就有一人是i世代。他們不是冰冷的統計數據,他們是一個一個真實的人,他們就是我們的同事、鄰居、親友、情人或是孩子。
《 i 世代報告》所探討的也不僅止於青少年憂鬱與自殺的議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問題,諸如:新世代年輕人的政治態度與投票意向為何與過往的世代全然不同?剛進職場的年輕員工比較吃不了苦,這是真的嗎?現在的大學生休學、自動退學的比率比起過往明顯偏高,他們是否需要更多的協助?這些問題在這本書中都可以找到作者所提出的解答與建議。
而我們更無可忽視的是,當文化變遷的浪潮襲捲而來,所有人都身在其中。影響i世代的一切,終將影響所有人。在這個全民上網的年代,如果我們不願被科技決定論所決定,仍然願意相信人的主動性,相信人類的命運終究在自己的手中,相信現在的選擇可以對未來產生影響,《 i 世代報告》就是此時必讀的讀物,書中的關鍵訊息足以給予我們極具意義的指引。
陳若沖
大家出版編輯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