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羅浮宮大師名作36講】靜物畫有什麼難的?4 個重點帶你看夏丹《鰩魚》難畫在哪

  • 字級

《鰩魚》La Raie

▶ 1725-1726年│油彩、畫布│114×146公分


▶ 夏丹(Jean -Baptiste-Siméon Chardin)
 1699年生於法國巴黎|1779年逝於巴黎


▶ 位置:羅浮宮蘇利館,2樓,919室



夏爾丹:反映真實生活的寫實畫家

夏爾丹:反映真實生活的寫實畫家

羅浮宮作品《鰩魚》是一幅靜物畫,作畫者是洛可可時代最「不洛可可」的法國靜物畫大師:夏丹。

由於洛可可的背後沒有理念支撐,裝飾性的意義勝過一切,所以這個法國原生的藝術風格只流行了一段時間,流傳的範圍也不廣,最後是以「充滿法國貴族生活情調的室內設計,和家具、器皿設計」比較為人所知,成了「法式風格」的代名詞,後來在18世紀下半葉就被新古典主義取代。

華鐸憑著《出遊塞瑟拉島》這幅畫打響名號、成為第一代的洛可可代表畫家後,其他畫家爭相模仿他獨創的場景,卻沒有人可以達到他的藝術表現層次、精神境界,比如他展現田園牧歌情懷、佔據作品重要地位的那一大片風景,還有把人物放在作品對角線交叉點上、和風景形成完美平衡的漂亮構圖。在華鐸之後,法國畫家落入迎合王公貴族享樂主義的窘境,比如談情說愛的情節、白皙粉嫩的裸體女神等等,讓狄德羅這樣的知識份子非常鄙視。

畫家夏丹在這種藝術風潮下,選擇和他們背道而馳。他只畫風俗畫和靜物畫,而且靜物畫的內容都是一些單純的東西,比如廚房用具、生鮮食材。他用一種虔誠、認真的態度來畫這些平凡的事物,透過他精準設計的構圖、沉靜又寫實的描繪,讓人看到生活的價值。

夏丹的靜物畫有多厲害? 18世紀的法國,靜物畫仍然只是一個不入流的畫種,大多數的人認為它比其他類型的畫來得簡單很多,比如肖像畫。他們會說:靜物有什麼難的?東西就在那裡,動也不動,但是人像必須畫出表情或神韻,怎麼想都比畫花瓶或水果還複雜、困難多了。

今天收藏在羅浮宮的這幅《鰩魚》靜物畫,在1728年顛覆了當時法國人對靜物畫的認知,因為主宰法國畫壇的官方藝術學院認可了《鰩魚》的成就,破天荒地接納夏丹,一個靜物畫畫家,成為學院的院士。


在這幅靜物畫裡,一條被開膛剖腹的鰩魚大剌剌地吊在畫面正中央,白色的魚肚上,那兩顆魚鰓看起來就像一對眼睛,讓這條魚瞬間被「人格化」,有如一張詭異的人類笑臉,讓我們忍不住多看好幾眼。不過,要打動藝術學院那些挑剔的專家,當然不能只有這樣的程度。夏丹還在魚皮上畫出這種海中生物獨有的黏滑感,露出來的內臟也油油亮亮的,再加上旁邊那個銅製平底鍋的光澤……這些細節,和背景那面石牆的粗糙質感,形成了強烈對比。要做到這一點本來就不容易,夏丹還自己提高了這部分的難度,因為他是用同一色系來畫這些東西,也就是棕色、黃色、紅色,卻成功讓它們各自獨立分明,沒有混為一氣。

夏丹是用不同形狀、不同長度的筆觸來做到這一切,比如鰩魚的身體用較小的筆觸、牡蠣用寬筆觸,器皿上的反光則是用白色的小點來表現。透過表現物件的不同質感,來展現畫家的技藝,一直是創作靜物畫的一大重點。而怎麼擺設這些物件,是畫面構圖的關鍵,所以也是畫家必須思考的事。靜物畫裡的世界,不會是那些東西本來的樣子,而是經過畫家那一對「藝術家之眼」精心陳設的結果。在《鰩魚》這幅畫裡,夏丹把器皿都放在右邊,食材放在左邊,鰩魚則正好在這兩堆東西的中間。但是在那堆食材裡,夏丹神來一筆地畫了一隻栩栩如生的小貓。牠拱著背、站在一堆生蠔上,為靜物畫加入了一種嶄新的動態

夏丹把靜物畫帶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在這之前,是17世紀的法蘭德斯、荷蘭的靜物畫畫家把持著這個類型。他們在當中搭配各種美食、蔬果和花朵,還有探險船隊從全世界帶回來的絲綢或瓷器、玻璃酒杯這些精品。靜物畫是畫家炫技的遊樂場,而它的效果就像今天大家在社群媒體上曬美圖一樣,是畫作的買家用來炫富的工具。這些靜物畫,和夏丹的作品除了風格上的差異,還有一個很關鍵的不同,那就是:以前的靜物畫都是「虛空畫」,也有人翻譯為「無常畫」,用白話來說就是「勸世的靜物畫」。它的拉丁文原文是vanitas,意思是「虛空」。

這些畫家用盡心思去展現這些事物的美麗和精緻,而它們被畫得越美麗精緻,就越凸顯一個道德訓誡:人世既浮誇又短暫,我們,人,終有一死。「虛空畫」最常見的符號,是象徵死亡的骷顱頭、象徵生命轉瞬即逝的枯萎鮮花,其他還有腐爛的水果、倒在桌上的酒杯或瓶罐、傾倒的樂器,甚至桌子邊角的裂痕,等等。

《虛空畫:一名年輕畫家的肖像》(Vanité aux portraits),大衛•貝利(David Bailly),1651年,油彩、畫布,
收藏於萊頓市立博物館(Stedelijk Museum De Lakenhal),荷蘭


其實,「虛空畫」裡不光有靜物,偶爾也有人出現在其中,比如荷蘭畫家大衛‧貝利(David Bailly, 1584–1657)這幅《一名年輕畫家的肖像》。畫裡的主角是貝利本人,當年已經67歲的他,把自己畫成年輕幾十歲的樣子,手裡拿著一幅橢圓形的畫,裡面的老人才是畫家當時真正的模樣。他用這種方式,讓我們看到年輕和現實的對比,而桌上那個骷髏頭,空洞的眼窩看著桌邊的一張紙,上面寫著「虛空的虛空,凡事萬物盡皆虛空」。

畫面裡,桌子中央有一支剛熄滅的蠟燭,一縷白煙冉冉升起,旁邊還飄著幾個肥皂泡。蠟燭和肥皂泡,都是生命的象徵,隨時可能熄滅、破滅。桌面上,可以看到骷髏頭被放在一堆東西的中間,它們全都象徵世間萬物的無常本質,比如一只倒在桌上的大酒杯、抽完的菸斗,散落一桌的硬幣和小飾品;花瓶裡的玫瑰不久前還盛開著,現在已經凋零;畫面的邊緣還有一個沙漏,裡頭的沙快流完了,表示時間所剩不多。畫家的面前,還可以看到一支露出尾端的直笛。這是音樂的象徵,而在所有藝術當中,音樂是最短暫無常的一種,因為它在17世紀還不能被保存。

所以,我們發現,靜物畫本來是用沒有生命的靜物來強調生命,被人類賦予各種意義,也充滿各種隱喻,但是夏丹的靜物畫,只是呈現物質本身的客觀存在,排除了藝術家對生命的感嘆或道德訓誡。夏丹他看到了物質內含的樸素本質,和它的高貴性。剛才我們提過,狄德羅非常痛恨那些洛可可畫家的墮落,而這幅《鰩魚》打從一開始就被狄德羅讚賞有加。

夏丹的靜物畫影響了19世紀後期一些很重要的畫家,尤其是塞尚(Paul Cézanne, 1839-1906),他甚至臨摹過夏丹在羅浮宮展出的靜物畫,包括這幅《鰩魚》,讓他渴望創作當時仍不被重視的靜物畫。我們都知道,他後來成了現代藝術的靜物畫大師。

夏丹的眼界與堅持,影響了現代藝術的發展。這幅《鰩魚》靜物畫不只是他的代表作,更在藝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蘋果與橘子的靜物 畫》(Nature morte aux pommes et aux oranges),塞尚,1895~1900年間,油彩、畫布,73 x 92公分,
收藏於奧賽美術館,法國巴黎



 About【羅浮宮大師名作36講】
哈佛商學院開設「美學的事業」課程(The Business of Aesthetics) ,是「美感素養」時代到來的訊號。
美感素養=最強大的內建程式,因為在接下來所有的Business,都將是「美學的business」

藝術是全世界菁英的共通語言,人文藝術素養是創意和溝通的基石。這堂課透過羅浮宮畫作的專屬導覽,帶領你掌握隱藏的文化密碼—符號和象徵,提升審美智商、培養視覺與溝通表達美感,並建立完整的西方知識體系。從羅浮宮出發,開始自己探索美學的廣闊世界。

 講師介紹 

林淑雅
出版社資深人文藝術線主編,曾任電視劇編劇、紀錄片企劃暨編劇,作品曾獲休士頓國際影展評審團藝術文化類特別金牌獎(Housto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Gold Special Jury Award)。台灣大學社會系畢業,受法國在文學、藝術、哲學、時尚等領域的文化成就吸引而赴法國求學,索邦大學語言高級班結業,後就讀巴黎第五大學社會系文化傳播組。留法期間曾在日本知名JTB旅行社的合作公司旗下工作,最常出沒在電影院、咖啡館、美術館。

周明佳
資深人文藝術類法文譯者暨自由文字工作者,台灣法國文化協會(Alliance française de Taïwan)法語教師。曾任職法國在台協會,亦曾任雲門舞集國際專案協調人(international project coordinator)。巴黎第五大學社會學碩士,南澳大學文化與藝術管理碩士。喜愛閱讀、旅遊與不同的文化活動。主要譯作有《法國人帶你逛羅浮宮》、《問出現代藝術名作大祕密:在奧塞美術館,遇見梵谷、莫內、雷諾瓦、羅丹》、《巴黎之胃》、《美的救贖》等。


➧➧➧收聽更多【羅浮宮大師名作36講】:親子天下 通勤學



延伸閱讀

這不是你想的藝術書:原來看懂人,就看懂畫,說不出口的、不可告人的,都藏在畫中?!

這不是你想的藝術書:原來看懂人,就看懂畫,說不出口的、不可告人的,都藏在畫中?!

這不是你想的藝術書2:那些謎一樣的藝術家:怪到骨子裡,神秘不可測,他們畫中暗藏的玄機

這不是你想的藝術書2:那些謎一樣的藝術家:怪到骨子裡,神秘不可測,他們畫中暗藏的玄機

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

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

這幅畫,還可以看這裡

這幅畫,還可以看這裡

名畫的密碼:達文西密碼、米開朗基羅密碼、諸世紀密碼……大師有話不說,為何用密碼藏在作品裡?

名畫的密碼:達文西密碼、米開朗基羅密碼、諸世紀密碼……大師有話不說,為何用密碼藏在作品裡?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除了臺灣全球熱賣的傳奇作品《渺小一生》,還沒入坑的話趁現在!

    「很多讀者說《渺小一生》是他們讀過最令人心痛的作品,但重點是這個作品不只是關乎痛,而是至喜至悲、極痛極樂的交雜。」距離中文版出版已經五年,近日在陳思宏作家的推薦下,重新引發討論,現有庫存幾乎售罄,幸好!這本書會有二刷,還沒有體會本書讓人「入坑」的魔力,現在正是好時機。

    1043 1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除了臺灣全球熱賣的傳奇作品《渺小一生》,還沒入坑的話趁現在!

「很多讀者說《渺小一生》是他們讀過最令人心痛的作品,但重點是這個作品不只是關乎痛,而是至喜至悲、極痛極樂的交雜。」距離中文版出版已經五年,近日在陳思宏作家的推薦下,重新引發討論,現有庫存幾乎售罄,幸好!這本書會有二刷,還沒有體會本書讓人「入坑」的魔力,現在正是好時機。

104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