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博客來選書

他們或許已盡力愛你——六月選書《拚教養》

  • 字級

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為免誤會,一開始還是稍稍說明;本書不是教養書,而是關於臺灣教養現況的社會學著作:透過對臺灣教養現象的田野調查,去看見在全球化脈絡下,不同階級的父母,採取什麼樣的教養方式以做為家庭以及孩子未來發展的保安策略,而這些策略又引發了什麼樣的集體焦慮。

對於書名的struggle
命名的過程中經歷了不少掙扎。本書的英文書名Struggling to Raise Children 清楚明瞭,然而要在中文語境中找出對應的用字、符合本書學術分量且又簡潔大器,對此我們不算有把握。中間有過什麼樣的推演就不多說,總之,當佩嘉老師寫信告訴我們「拚教養」這個書名時,我的內心有點疑惑:取這麼像競選口號的書名好嗎?出去辦講座喊錯了怎麼辦?

然而,認真想想,不管是什麼階層,臺灣人在追逐所謂「好的」教養上面,過程實在滿慘烈的,即便是中產或更以上,搞定小孩的教養也要壓上很大的時間跟經濟資源,有些為了教養而選擇兩地分居的父母,連家庭幸福或自我的人生實踐都拚下去了;更不要說是勞工階級了,昂貴的教養費用占掉家庭支出的大部分,漫長的工時使他們無法成為學校定義下認真、負責的爸媽……在這整個過程中,無論教養或被教養的一方,在過程中都受到了或大或小的拖磨,用「拚」來形容,其實是個精準的說法。

人很難跳脫身處的階級框架,你的爸媽也一樣
任何社會學的書寫,還是立基於對於人或群體的好奇及關懷,也許必須有嚴謹的學術標準,但並不代表這樣的書寫,不能有其柔軟、甚至療癒的部分。佩嘉老師在書中有段話讓我很感動,放在這裡和大家分享:「我在大學裡教書快二十年了。這些年來,我看過許多在原生家庭中受苦的孩子。許多人的傷痕並非因為父母缺席或失職,反而來自父母的期待太高、介入太多、瞭解太少。不論透過權威恫嚇、切斷金援或情感勒索的方式,父母希望孩子就讀他們眼中理想的科系、從事比較安穩的職業、打扮得更接近主流的性別角色、結交更符合家人期待的婚配人選。如果這本書可能提供這些孩子一些慰藉或啟發,我希望你能從中看到父母的焦慮與掙扎。在某個意義下,他們也是結構下的受害者,他們難以看穿市場販賣給他們的恐懼、不易擺脫成長過程中內化的社會期待,不知不覺中把愛變成焦慮與控制。」

會有興趣拿起這本書的讀者,應該已經成年,甚至有不少人正要或已成為父母,希望這本書可以陪伴到你。回首成長的經歷,在與父母的關係之間,很多時候都是傷痕累累的,但不一定要帶著怨對與遺憾。人的思考、作為很難跳脫階級框架的宰制,就算當了爸媽還是一樣,然而,他們或許已盡力愛你。


夏君佩
春山出版編輯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言論自由日 長大後,你也開始隱藏、審查自己的聲音嗎?

1989年4月7日鄭南榕為了「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自焚明志,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噤聲,恐怕難以想像那種恐怖。限制言論自由的影響甚大,包含歷史的斷裂、名士的殞落、藝術文化的斷層等等。透過五篇文章,一起體會自由的可貴。

336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