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詩比較少表現聲音,相對而言更看重視覺性和氛圍,讀詩時,卻很容易對充滿音樂的字句傾心。初看這首詩,充滿跳躍、反邏輯的詞語,一旦加上聲音,我發現裡頭每一個字,都像一隻動物,在那裡呼吸,隨時準備起跑。」───李蘋芬
Q1: 請推薦一位您所喜愛的詩人:請問您如何發現這位詩人?喜愛的原因是什麼?
李蘋芬:喜歡的詩人太多,只能推薦一位的話,就是張詩勤了。最早讀她的《出鬼》,後來是《除魅的家屋》,她經常寫傷害寫鬼魂,語言流麗而不著鑿痕。在我眼中,她很低調,舉手間帶著不慍不火的氣息,但詩裡充滿巨大的爆破性,這種內在與外在的衝突相當迷人。
Q2:有沒有哪一本集,最常讓您回頭翻看?
李蘋芬:羅任玲《一整座海洋的靜寂》(爾雅)
從大學時開始反覆讀這本詩集,其中有不少作品註記著詩人起興、紀錄的對象,如莒哈絲、約翰伯格、南亞海嘯或雨中的鹿。這是一本氤氳著時光線索的書,羅任玲的詩又有一種特別的質地,介於自然與文明、清澈與繁複之間,每次重新漫游,都精確地觸及了不同的情感刻度。
Q3:能不能與我們分享一首您喜愛的詩?
李蘋芬:葉覓覓〈他度日她的如年〉,收錄於《越車越遠》
極度可愛又極度悲傷的一首詩。我的詩比較少表現聲音,相對而言更看重視覺性和氛圍,讀詩時,卻很容易對充滿音樂的字句傾心。初看這首詩,充滿跳躍、反邏輯的詞語,一旦加上聲音,我發現裡頭每一個字,都像一隻動物,在那裡呼吸,隨時準備起跑。
Q4:平時喜歡聽什麼樣的音樂?是否有欣賞的華語創作歌手/樂團,以及作詞者?能不能與我們分享幾首最喜愛的作品,以及最喜歡的段落?
李蘋芬:不會特意預設聽音樂的方向,很依賴感覺。
最近喜歡昏鴉的〈Mooon〉,是主唱李中立寫給兒子的歌,應該是所有作品中最平實又能表現特色的一首。喜歡主歌開頭,孩童無心的問題在有心的成人耳中經常變成奇異的觸發點,開啟反求自身的悲喜劇場。
有一次我言談中碰巧提到「生命」,一個四歲的小孩問我:「生命是什麼?」我說,你眼前所見,都有生命,比如這朵花,若我們把它折斷,它就會死掉,那就是沒有生命。
喜歡的段落:
你問死掉了會怎樣
我說會去另個地方
你問那裡有河流嗎
我說當然會有的啊
那也會有鴨子嗎
當然應該也有的啦
那會咬人嗎(應該不會吧)
那你會在那裡嗎
5 創作時曾經遇到過瓶頸或撞牆期嗎?日常生活中腦子打結了,會做些什麼?
每次寫完一首詩或一篇散文就會自覺走入瓶頸,恐怕無法再寫出任何有意義的東西,發出以前未聞的聲音。越是以微塵般的維度觀察生活本身,越感覺它的重複,越來越多沒有答案的疑問。這時候唯一需要的是放空,和貓玩,看貓打架,看貓在窗台看鴿子,跟牠們說奇怪的沒有條理的話。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