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博客來選書

活得真實,是我們對抗虛無感的解方。──五月選書《生存的12條法則》

  • 字級


近藤麻理惠來比擬喬登.彼得森,乍看下有點不倫不類,但在某些點上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兩人提出來的方法,其實都不算創新。現代人欠缺的,與其說是知識,不如說是實現的能力,更精準說,是付諸行動的心理素質。為了克服這一點,近藤麻理惠用的是簡單一句話:不會讓你怦然心動的東西不要留下來。一句話解決所有令現代人慌了手腳的無數選擇困難,省下來的能量足以把留下來的東西整理得井井有條。事實證明,人不是沒有能力整理好房子/生命,而是把太多心理及大腦能量分配到焦慮及逃避上。

生存的12條法則: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對混亂生活開出的解方

生存的12條法則: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對混亂生活開出的解方

彼得森這位心理學教授則以自己的生命為工具,探索生命的整理術,解決「存有」的混亂。他的第一本、也是上一本著作《意義地圖》(Maps of Meaning,是他在哈佛就開始講授的課程,處理了神經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神話學以及社會衝突的動機,基本上很接近「神書」,足以令絕大多數看到目錄的人大驚失色。但這些課程正是他成名的開始,網路上到處是他教學的實況錄影和各語種網友自發分享的解析、討論。加拿大公共電視台甚至把這些課程改編成13集電視節目,據說頗為熱門。

《生存的12條法則》,便是《意義地圖》的實踐版。他直指人類生命混亂的核心,也就是受苦。人生而受苦,所謂「幸福」的感受,從來都只閃現一陣子,人類只要一適應幸福的狀態,就又開始覺得不幸福。一直執著於「為什麼我不幸福」,徒然反噬自身。說來諷刺,我們所處的時代,應該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富裕、繁盛、進步,也是和平最久的時期,但伴隨而來的,卻是有史以來困擾最多人的各種心理問題。

photo(C)Daniel Ehrenworthphoto(C)Daniel Ehrenworth

作者列舉的這12條法則,是他運用當代腦神經科學,融合榮格的集體潛意識、尼采的上帝之死、文學中的反烏托邦及邊緣人格,往回接上幾千年前的《創世記》及道家思想,所梳理出來的結果。也就是,作者想做的,是用人類幾千年的集體覺悟及嶄新的科學發現來解決當代的衝突。但讓這本書顯得格外具有說服力的(也是真正讓這本書成為全球文化現象的),是這12條法則,作者都身體力行。在最難的道德問題面前,他選擇「說實話,至少不要說謊」、「做有意義的事,不要便宜行事」,這讓他成為眾矢之的,讓無數人膽顫心驚,但也讓他成為《紐約時報》所稱「當代西方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備注】

他從《意義地圖》的課程錄影出發開設Youtube頻道,在真實世界一連串言行的影響下,實現了令當紅Youtuber都望塵莫及的9千8百萬點閱率(2019年5月7日數字)。這是這個時代才有的奇蹟,網路上的民意公投。事實證明,內容嚴肅的影片不盡然會嚇走人,無法把人類的心理狀態講得透徹──沒有揪出人類心中那頭向自己及他人作惡、施虐的魔鬼,沒有寫出平凡如你我生命中真正的閃光──倒是毫無疑問會趕走人。


同時我們也看到《生存的12條法則》創下的另一個奇蹟:2018年1月預購期間就已是Amazon銷售總榜第二名,上巿當天毫不令人意外地打敗川普,登上第一名,而且短短一天就出現三百多篇書評。此後媒體提到他或這本書,總愛冠上「phenomenon」一字。他確實是一股讓人無法忽視的現象,在這個彌漫著厭世、厭己氣氛的時代,毫不留情地要我們別再做自己都看不起的人。

他用龍蝦來說明,只要是和同類活在同一片棲地上的生物,為了競爭生存資源,都會形成階級。階級會帶來幾種東西,其中一種是因應階級而生的腦神經迴路和神經傳導物質,弱者用這種策略生存,這是我們的生物本能,但這種策略在現代生活中失靈了。不去逆轉弱者的神經傳導物質是危險的,但我們也需要認知到,集體追求任何有價值的目標都會導致階級出現(因為不論追求的是什麼,都會有些人表現得比較好,有些人表現比較差),而目標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讓生命有了存續下去的意義。當我們順利朝深切渴望與珍視的事物走去時,我們也因此體會到所有使生命更加深刻而迷人的情感。投入追求目標的代價,是必然會產生成功的階級,得到的結果有好有壞,也成了無法避免的後果。因此,絕對的平等需要犧牲價值本身,而如此一來,人生就沒有值得活下去的理由。然而,我們可能會心懷感激地發現,一個複雜而細緻的文化,能含納各種競賽及多個成功的玩家,且結構完善的文化能允許個人以各種形式參與競賽並贏得勝利。

然而,他也用亞當夏娃的故事來解釋人類自我輕賤的源頭。亞當夏娃吃下智慧果後,眼睛開了,從此有了self-conscious,這個詞彙既指自覺,也指羞恥不安。因為眼睛開了,看見了自己的裸體,也意識到別人看到赤裸的自己(自覺),因此感到羞恥,這羞恥令我們在別人面前局促不安。這代表兩層意思:

  • 第一層意思是,人類總是能知道自己有多麼糟糕,這是我們無法根絕的自我輕賤;
  • 第二層意思是,人類因為這樣糟糕的自己而感到痛苦,因此認識了痛苦,因此知道如何使別人痛苦,因此深黯互相傷害之道。

亞當夏娃被上帝逐出了「樂園」,這個故事多麼具有啟示:人類離開了幸福,存在人類身上的,是其他東西。是人類自有文明以來不斷在追尋的東西。

也因此,作者說,人類不分全體或個體都該得到一些憐憫。人類生命的艱辛嚴苛,只有上帝自己才有辦法完全承受。要治療人類的自覺所帶來的自我輕賤,最適當的處方,正是憐憫,因為人類固然有理由自我輕賤,但那只傳遞出故事的一半真相。我們必須平衡掉自己對自我和人類的憎惡,而那有賴我們對傳統和狀態心存感激,並為平凡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成就(更別說真正傑出者的卓越成就)感到驚奇。

彼得森是爭議人物,他寫出直接到近乎殘忍的內容,吸引了無數人追隨他,但同樣有許多人厭惡他。然而,沒人能否認他活得真實。這個出身加拿大邊荒小鎮的心理學家用自身經歷告訴我們,儘管我們比誰都清楚自己有多麼不符合理想,社會有多麼嚴苛,但人類有可能可以活得真實,並在這樣真實中,得到對自己的尊敬。

活得真實,我們才有可能尊敬自己,那也是我們對抗虛無感的解方。



※注:2016年,加拿大政府推動有關性別身分和性別表達(gender identity & expression)的法案Bill C 16。但喬登.彼得森認為該法案壓迫言論自由,因此公開反對,這引來諸多撻伐,但他也多次重申,他反對的是法案所涉及的強制言論,而不是使用代名詞本身。

精神科醫師諾曼.多夫在《生存的12條法則》推薦序中提及這段過程,「彼得森最近公開支持言論自由、反對我所謂的『強制言論』(forced speech)(因為涉及政府強迫公民表達政治觀點),這個賭注很大,也令他損失慘重。他很清楚這一點,但我看到他這件事情上不僅展現出這股勇氣,也持續在生活中遵循這本書提到的規則,而其中有些規則可能相當嚴苛……
事實上,正是撰寫這本書和詳細闡述這些規則的過程,使得彼得森反對強制言論或強迫言論(compelled speech),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在這些事件期間開始上網發表自己對人生的一些想法和這些規則,迄今已有超過一億人次瀏覽他的YouTube影片,可見他的想法引起不少人的共鳴。」

 


賴淑玲
大家出版總編輯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顏擇雅導讀精選:書好看,導讀也好好看

從張愛玲到哈金,再到余英時,看顏擇雅如何用其獨特觀點看大師作品。

119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