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博客來選書

命運的無常與日常──九月選書《日常的中斷》

  • 字級

日常的中斷:人類學家眼中的災後報告書

日常的中斷:人類學家眼中的災後報告書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面對大自然力量的無情反撲,人類終於明白自身的渺小,所謂的天災並非科學數據所能預期,它沒有周期定律,只能即時警示,以求亡羊補牢。而災害造成之後,渺小人類的小確幸終告破滅──退休後砸重金添購遊艇的第二人生來不及享受、一家人例行的假日海灘出遊卻是最後一次、喜慶婚宴還未交換戒指便被海嘯驚擾而逃、以為學校堅固不用擔心樓塌的媽媽卻再也見不到孩子、接過父親電話關心卻未料接下來便是生離死別……

日常的中斷因此而起,它可能是人生的憾恨,卻也能帶來某種程度上的轉機。或許我們從來不曾想過,南亞海嘯對印尼亞齊特區造成的慘狀之慘烈,竟能促使亞齊獨立軍與雅加達政府停止三十年內戰,它改變了地表,也改變了生活於其上的族群關係,甚至更強化了當地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阿潑這本書的重點並不在天災降臨時的苦難,因為真正的苦與難,是修補日常時才能明白。所以她提救災重建,絕不只是組合屋收容、傳染病防疫、或者是救助金的發放;日本自阪神地震而起的孤獨死現象,到了三一一時更引起心衛單位與媒體、社會關注,要能活命,得從醫心做起。套用阿潑書中所提:災難造成的斷裂是不可逆的,重建也並不意味著「復原」,而是重新打造一個別於過往的環境空間,承載新的生命與記憶。

書中有一段寫一位川震災民多次接送志工們進出災區,因志工最後不想再給那位在地震中失去女兒的婦人添麻煩,選擇另外叫車離開,重感情的婦人噙著眼淚開車趕上,那一夥人依依不捨的道別實在揪心。作者下筆時的情緒非常節制,或許也能呼應上段的作者自述。她提到那個婦人最後終於走進倒塌的校園,面對孩子已然不在的事實。這個決定,便是婦人自我重建日常的轉捩點。

不只是她,所有在天災裡受過傷害的倖存者都將面臨抉擇的問題──該如何面對日常的中斷,進而修復日常、甚至重啟。相比本書所提的三大天災(南亞大海嘯、汶川大地震、三一一海嘯),台灣人也有相當深刻的地震與颱風經驗,那些從多少教訓與血淚而凝煉的經驗,不只是個人處於天災中的真實感受,多少也影響了媒體對報導方式的修正、公家機關救災的準則傳承。

天災破壞本無分別,關鍵的是災後重建的一切發展,怎麼做、為何而做,盡在人為。適逢九二一地震十九周年,我希望阿潑的新作將不只是如我們出版社所定位的,是一部本質為記者報導寫作題材、兼融人類學家田調觀點的災後報告書;更希望能讓讀者讀進心裡,成為記錄重塑日常之難、給予當頭棒喝的重生箴言錄。




洪源鴻
八旗文化編輯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真正致命的,不只是疾病的傳染,還有無知與恐懼。

透過四本作品,一起理解動物健康與人類健康為何息息相關,思考公共衛生與人權之間該如何拿捏,以及日常建構的政府體制與施策將如何影響事態的發展。

325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