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說:「想想看,你得等到汽車引擎故障才知道該加油了,或士兵要等打到一半時武器突然卡住才知道該保養了,這很荒謬吧?但是一般來說,現代運動醫學就是這麼一回事。我們要等到哪裡壞了,而且有時候是徹底壞了,才會請外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治療。這種模式讓整形外科醫師忙得團團轉。」
怪誰?只好怪人體這具機器設計得太精良了。
「正如一個燈鈕是設計成可以開關上萬次,我們的身體也設定可以耐受上百萬次的動作負載循環。是百萬次!不過,你每一次用錯誤姿勢深蹲、彎腰或走路,都會加速磨耗。」
作者在這本書中高揭我們正身處人人都能健身也該健身的時代,肌力與體能訓練的知識,將和維他命和脂肪的營養學知識一樣普遍。不過,那不是因為人人都要成為運動員,而是因為人人都在使用自己的身體,而現代的生活型態卻讓我們遠離人體設計的初衷,不但沒有讓這具機器好好發揮功能,還不斷以錯誤姿勢磨耗機器的使用年限。
那麼,認識這具機器的第一步是什麼?是把這具機器做出的動作拆解成最小單位。於是你可以看到這本書有一點都和其他同類書籍不一樣:光是理論與原則就占了128頁。理論二字聽起來就不好親近,陌生的觀念更讓人卻步。然而,那不過就是在解釋我們日常生活應該怎麼坐下、站立、走路、使力拿東西。這類動作,我們每天做上無數次,卻不知道當我們蹲下時,關節位置到底穩不穩定、張力是怎麼製造,想來也不免詫異,人類這個物種在安排知識探索的優先順序上,也稱得上是銀河系一奇。
話說回來,作者開宗明義就寫著這個修訂版是為一般人而非專業人士而寫,所以用了大量繪圖和照片來解說正確與錯誤動作,應該有不少人看了會跟我一樣嘖嘖稱奇,原來我伏地挺身做不好,問題就是出在根本沒製造力矩!
但我們為什麼要花這麼多時間了解動作原理,因為那樣才能縮短學習曲線:
1. 當我們了解了動作原理,就會發現,大多數運動動作的開始與結束姿勢,還有了解人體正常運作所需要的所有動作幅度與動作控制,其實用「七種動作原型」就可以涵蓋。所謂幾百種訓練動作或日常生活姿勢,幾乎都不脫這七種動作型態。是要學上百種動作還是七種原型?這個選擇題還滿好做的。
2. 當我們明白什麼是脊椎穩固、關節如何製造力矩,什麼是正確的負重順序,我們就有辦法積極找出自己的動作缺失。不但知道肩關節活動幅度為麼那麼小、怎麼把髕骨磨出一個洞、椎間盤又是怎麼突出的,也會知道舉起槓鈴時,下半身該怎麼使力,怎樣才能呼吸順暢。
人體固然有強大的自癒能力,但正如作者所說:「千萬別以為我們有這樣的基因恩賜,就能理直氣壯地隨自己高興亂吃、亂睡、亂活動。」訓練項目不但能加強我們的肌力、體能,不但能提升運動員的運動表現,更是一種診斷工具,把我們放在安全的環境中,測試我們有沒有正確使用自己的身體,還有,有沒有讓身體發揮所有的效能。如果你深蹲做不好,這件事本身就透露了非常多訊息,耐人尋味。
最後總結:我們的身體是優異到超乎我們想像的機器,也精良到足以默默忍受無知主人的使用。如果出了狀況,問題多半不是出在設計者,也不是出在機器本身,而是出在使用者。好好維修這具機器,這具機器的潛能會讓你大開眼界,也會讓你嘗到更多活著的美妙。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