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來選書
看見死亡的深度 ── 三月選書《生命的測量》
作者:徐凡 / 2018-03-08 瀏覽次數(4526)
以《福婁拜的鸚鵡》晉升文壇名家的拔恩斯與妻子派特感情甚篤,兩人結縭三十年,既是工作夥伴,也是生活最好的搭檔。二〇〇八年,派特被診斷出腦瘤,確診之後只過了短短三十七天就撒手人寰,拔恩斯連在旁侍病的時光都沒能擁有多少,就得眼睜睜看著妻子離世。三年後,拔恩斯發表曼布克獎獲獎作《回憶的餘燼》,又過了兩年,他才寫了這本細數喪妻之痛的《生命的測量》。
他如何度過這幾年的鰥居時光?他在書中提及,有人以過來人的身分告訴他「隨著時間過去你慢慢會好」,有人建議他現在可以「安排自己想做的事」。無論何種應對方式,都引發他各式各樣的悲傷、憤怒、困窘。一位朋友寫信安慰他:「大自然精準無比,失去的有多寶貴,心就有多痛,所以應該也可以說人在享受痛苦吧……」他同意「失去的有多寶貴,心就有多痛」,卻不確知自己是否真的會有「享受痛苦」的一天。因為,死亡明明不是疾病,不能預防,也無法治癒,那麼,真的有什麼事物將會(或應該)撫平傷慟嗎?
明知死亡是如此「平凡」的事,真正來臨時卻是任誰都招架不住,拔恩斯如此寫道:「傷慟也同樣變得無法想像:不只是它的長度與深度,還有它的層次與質地、它的欺騙與虛幻希望、它的一犯再犯。」「失落」這件事變得無法理解,於是這時我們才會發覺,死亡根本不是「終結」,它的身後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白,它是一種從「消失於人間」衍生的全新「存在」,融入生者的時間裡。這就是為什麼拔恩斯自稱:「因此我經常和她說話。我覺得這很正常,也有必要。我會評論自己正在做的事;我會在開車的時候指一些東西給她看……現在我已將她內化了。傷慟的矛盾在於:失去她之後我能存活四年至今,那是因為這四年當中有她在。」
沒人想承受隨死亡而來的恐懼或憾恨,然而拔恩斯別無他法,他只能選擇凝視它,以便辨識自己現下的處境。他的人生就像本書的三段式結構一樣:也曾登高望遠、壯志滿懷,也曾在安穩的生活裡與摯愛相守,最後,愛妻先他而去,留他與死亡這座深淵對視。拔恩斯明知自己只能在這座迷宮裡惘惘行走,卻還是選擇提起筆來,將自己的傷緒當作標本般剖切細究,如此冷靜,如此痛楚,因為傷慟之人身上那種想抓緊浮木求生的執念,讓他們必然選擇與死亡更深刻地同在。他們心裡終究明白:正是因為深深愛過,失落才會那麼痛,而死亡的深淵裡,有他們的摯愛。
徐凡
麥田出版編輯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