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是賈曼一九九三年的電影作品,構思近二十年,緣起是一九七四年賈曼在泰德現代美術館參觀了法國先鋒藝術家伊夫.克萊因的作品展,之後,他就在他的筆記本寫下:要為伊夫.克萊因做一部藍色電影。
雖然我是藝術門外漢,但第一次看《色度》的書稿,就很容易被他旁徵博引的內容、情感豐沛的表達方式吸引。賈曼的文字,讓那些原本你就認識的顏色變得更鮮豔、更詩意。尤其是因為剛去過義大利,所以看他提到羅馬、佛羅倫斯、威尼斯、西斯汀大教堂、聖天使城,會特別有感覺,眼睛也不禁為之一亮。
《色度》除了色彩之外,還穿插了作者的童年回憶、成長經歷、工作,及後來進進出出醫院,跟愛滋病魔對抗的點滴。
在(進入藍色)這一篇中,他提到罹病之後,一直在他身邊照顧他的男友。上網搜了一下,他們好像是一九八七年在一場電影節認識的。
「我在家中,關上百葉窗 HB 從紐卡索回來了 但出門了──洗衣機 不停轉動著 冰箱正在解凍 這些是他最喜歡的聲音。 他們讓我選擇,看是要住院治療,或是每天來醫院報到兩次掛點滴。但我的視 力永遠不會回來了。 雖然說,如果不再流血,我的視力可能可以慢慢恢復,但視網膜被摧毀了。我終究逐漸成為失明的人。 如果我失去我一半的視力,我的視野也會消失一半嗎?」
在(進入藍色)這篇結束前,有一小段,他寫到,
「我發現自己在一個櫥窗前看著鞋子。
我想要給自己買一雙鞋,卻阻止了這個念頭。
我正穿著的鞋子,應該夠讓我走到生命的盡頭。」
為了讓賈曼這本唯一的中文繁體著作能完美上市,我從頭到尾瀏覽書稿不下十遍,回回看到這裡,我都忍不住流淚。往後,每當我買新鞋,我想我都會想起賈曼。誰會知道自己這輩子還會擁有多少雙新鞋。
謝謝選書人,讓我有機會認識賈曼。謝謝賈曼,讓我看完書之後,自覺和藝術的距離也挨近了那麼一點。
劉麗真
臉譜出版副總編輯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