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過了20幾歲,工作愛情都還定不下來嗎?誠實回答自己:「如果沒有中樂透,會怎麼過自己的人生?」
作者:陶比獅 / 2012-11-21 瀏覽次數(13953)
這個時代,大量知識極易取得,但出社會與結婚生育的年齡都變得更遲,跟過去相比,我們似乎懂得更多,但是卻好像又更加晚熟,對自己的人生無法確切掌握,對大環境久久難以適應…
35歲以前的人生,其實不只有年輕的本錢與浪漫闖蕩的自由,這段時間還是80%人生大事發生的關鍵期、以及大腦成長的最後回合!與其再漫無目的地尋求人生大道理與大方向,《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這本書的作者─臨床心理學家梅格?潔伊博士,將給你更科學也更實務的對策與方向,分享她針對20幾歲年輕人的輔導經驗,從工作、愛情,以及身體與大腦的三大面向發展分別述說,在20歲延伸到40歲後,還有哪些機會得以重整、型塑我們未來的模樣。
現在的30世代變成了過去的20世代、而現在的20歲卻是飄盪的半成人族?
過去數百年來,20幾歲向來是個人從兒子女兒的角色,直接便成為丈夫與妻子的時期,但是現代卻衍生出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青少年與成人之間的尷尬時期;時代雜誌就曾經以「半成人族」來形容20世代,有人也稱為他們是一群「未成年的成年人」;曾幾何時,美國甚至有這樣的論調─「強調30歲就是全新的20歲」,於是,20幾歲變成青少年的延伸,人生可以過得不用太認真,可以是無關緊要的停工期,收入也相對變得可有可無。
希望是很好的早餐,卻是糟糕的晚餐
面對可能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惡劣的經濟環境,光靠樂觀吃飯似乎不太可行,許多20世代都以為,過了30歲人生就會很快上軌道,但是20歲沒發生,並不代表未來就能水到渠成,時間並不能被動地為你作決定! 許多人所抱持的不確定感與經驗,可能跟書中主角有著似曾相似:不清楚自己能做什麼?想選什麼路走?還是先解決跟家人或另一半的關係的癥結?遲遲作不出先後決定,或者乾脆在茫然時分,把畢生積蓄花在旅行去尋找自我!?作者說,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的主角,會有人資助你幾萬美元去看看世界!潔伊博士更引用美國心理學家薛爾頓?科普所說的「未曾活過的人生並不值得檢驗」,你得先釐清自己的真實人生,這通常由地方、人與事情組成,這些我們都自有一套想法。如果我們總是覺得選擇太多、總覺得確定試了會成功再作,寧可認為「不選擇還比較安全」的情境,作者告訴你「不選擇一點都不安全」,只是現在還看不出結果,等到三、四十歲就得承擔結果了!
到咖啡店打工真的很好很浪漫嗎?
研究指出,20世代如果從事工作條件比本身實力低的工作,就算只有九個月也足以令他們比同世代的人更消沉也更提不起勁。不論工作的薪水與條件,重點是否這份工作是否能為你累積個人的資本,把你導向你夢想的產業與工作內容,但夢想中的好機會一定不會憑空出現,我們得先靠著一個好資本,才可能得到更好的機會。經濟學與社會學的統計發現,每個人一生中的工資成長,有三分之二發生在工作的頭十年。失業與低成就工作的無亂選擇,往往是之後中年憂鬱與酗酒的引因。
愛情決勝點
美國有同居現象,這在台灣也越來越普及,但是作者指出感情是否成功就得看「同居是為了方便還是承諾?」究竟是省房租省約會,還是婚前真心測試彼此未來?迎接之後30幾歲的愛情關係,其實是挑對象也是挑家人,畢竟,生育年齡不等人(不孕症或試管嬰兒的花費真的不便宜)、好對象也不會等人;很多對象其實不象我們預想得那麼相似自己,那麼,如何看清自己?選擇真正跟自己相似而相愛的人?書中也用了心理學五大性格模式,幫你找出方法,釐清那些彼此都覺得在感情中必須堅守的重要特質。
把握大腦成長的最後回合
為何有的20世代在學校裡表現不好,但是畢業後的表現卻遠遠超前?這在於個人是否有能力預想未來、懂得如何採取行動,而這來自正是額葉的發展成熟,讓我們得以冷靜思考與設法解決難題,包括要選哪個工作;要住哪裡、要跟誰交往,這些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20幾歲時,享樂至上的情緒腦已經準備好,然而掌管前瞻性思維的額葉腦卻還在成長階段。這段時間經歷的任何事,都將大大影響我們未來的成年生活。總總決定將讓我們重新串連額葉,影響30歲以後的我們。
沒有什麼人比自己更值得的,即便為別人好也先顧全自己。
「如果自己贏得樂透之後,要作什麼?」這種問題,其實是自己對現世的一種逃避;應該要問的是:「如果沒有中樂透,會怎麼過自己的人生?」身處選擇資訊太多的時代,我們得更有義務主動為自己計畫。即便我們可能更加仰賴社群與網路來維持人際與學習人生經驗,但是,「臉書動態不等於真實人生」!千萬別讓臉書上的那些表象競賽、或是那些你沒去了解的事情,決定了你的未來;惟有開始行動才能讓恐懼消失,未來也得以更具體。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