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馬世芳|歌物件

【週一│歌物件】馬世芳:名犬「咬咬」,你一定認識牠!(下)

  • 字級


 

我們今天把名犬「咬咬」(Nipper)的故事說完吧。前情提要在這裡

話說1899年五月,窮畫匠Francis Barraud追憶「咬咬」聽唱機的畫作《他主人的聲音》幾經曲折,終於在畫家把愛迪生留聲機塗掉、改成Gramophone留聲機之後順利售出──連同「His Master's Voice」這句標語,和所有衍生的商標權。1900年,「咬咬聽唱片」的圖樣陸續出現在倫敦Gramophone公司的宣傳廣告上。Francis Barraud拿到的遠遠不只最初那筆一百英鎊的酬勞──沒幾年,「咬咬」變成了家喻戶曉的商標明星,他忙於應付唱片公司要求,一再重畫這幅畫,好讓他們掛到全世界的辦公室去,「咬咬」竟成了他後半生的金飯碗。直到1924年Francis Barraud以六十九歲之齡逝世為止,終其一生,他總共畫了二十四幅《他主人的聲音》。

當初買下這幅畫的Gary Owen,是Gramophone留聲機在英國的代理商,這種留聲機放的是圓盤唱片,和愛迪生的圓筒留聲機不同──世紀之交的留聲機技術突飛猛進,歐美幾大廠牌各擁獨家專利,各有各的規格,市場競爭極為激烈。大小公司動輒分割購併、合縱連橫,專利官司打來打去,簡直令人眼花撩亂。這場「留聲機大亂鬥」一直延伸到二次大戰開打,名犬「咬咬」的身影時時穿插其中,成為最搶眼的標幟。

歌物件9-1-nipper_trademark
1900年Emile Berliner為「咬咬」圖樣在美國申請的專利說明書。

Gramophone圓盤留聲機的發明人是德裔美國人Emile Berliner(1851-1929),他在1900年拜訪倫敦Gramophone公司,對Gary Owen辦公室牆上那張《他主人的聲音》一見鍾情,立刻請畫家Barraud也為他繪製一幅複製品帶回美國。他說服Owen讓出「咬咬」的美國商標權,於是「咬咬」圖樣在美國歸到了Berliner後來合作的Victor留聲機公司旗下(正式名稱是Victor Talking Machine Company,當年每家廠商對「留聲機」都有自己的獨特稱呼)。

歌物件9-4-HMVSavoyHavana
Gramophone出品的「His Master's Voice」唱片。

1902年開始,所有Victor發行的唱片都印著「咬咬」圖樣,反倒是最早買下那幅畫的英國Gramophone公司,直到1909年才讓「咬咬」從「廣告吉祥物」升格成正式的「唱片商標」。

歌物件9-3-hmv_logo
HMV的商標。
和「咬咬」一起印在唱片上的,還有那句著名的標語「His Master's Voice」(他主人的聲音),大家為了方便,漸漸習慣只用這句話的縮寫來稱呼Gramophone公司發行的唱片:HMV。1921年,Gramophone公司在倫敦開展唱片零售業務,世界第一家HMV唱片行於焉誕生。

至於擁有「咬咬」美國商標權的Victor,業務一路擴張,1927年成立日本分公司JVC(Victor Company in Japan)業績亮眼。1929年,Victor被RCA集團購併,從此「咬咬」在美洲和日本成為新公司「RCA Victor」的「代言狗」。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和英美開戰,JVC遂切斷和母公司RCA Victor的一切關係,成為獨立個體。戰爭結束後,JVC仍保有「咬咬」在日本的商標權,直至今日。1990年HMV在日本渋谷設店,便是恪於JVC的專利,不能使用「咬咬」圖樣,成為全球少數沒有「咬咬」商標的分店。

歌物件9-2-JVC
日本JVC的商標,保留了「咬咬」和這句著名的標語。

另一邊,英國Gramophone留聲機公司在1931年和Columbia留聲機公司(Columbia Graphophone Company,又一種獨家「留聲機」)合併,成立新公司Electric and Musical Industries Ltd,簡稱EMI。於是,「咬咬」又變成了EMI的「代言犬」。RCA Victor和EMI兩大唱片集團不斷擴張勢力,在全球各地以錯綜複雜的方式各自擁有一部分「咬咬」的商標權,這兩個廠牌後來又經歷複雜的整合與購併:RCA Victor先在1986年納入BMG集團,又在二十一世紀變成Sony BMG的一部分,現在它是Sony Music Entertainment的成員。至於EMI,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唱片巨人,近年飽受挫辱,虧損累累,終於在2011年2月正式被花旗集團收購,前途未卜。

不管唱片圈風水怎麼轉,「咬咬」始終是二十世紀最受喜愛的廣告狗兒。「咬咬」周邊紀念品樣式繁多,自成門派,還有專家撰述的蒐藏指南。曾經有一尊巨碩的「咬咬」塑像立在美國巴爾地摩市的RCA大樓樓頂,連同一部巨大的留聲機。後來它幾經搬遷,現在站在「馬里蘭州歷史協會」的樓頂,它前面的那條馬路,就叫做「咬咬路」(Nipper Way)。

一百多年了。「咬咬」始終豎著耳朵,先是靜靜坐在78轉唱片的標籤,後來又挪到了33轉LP和銀光閃閃的CD裡,還有許多間開了又倒的HMV唱片行的招牌上。他和唱片這個行業幾乎同時誕生,見證了這門行業的起落,聽遍了光怪陸離的歌樂,送迎著一代又一代耳朵飢渴的青年。

那幀1899年的原畫,今日仍懸在EMI唱片公司的總部。靠近細看,你還能依稀分辨出耀眼的Gramophone留聲機底下,隱隱留有當時窮畫家不得不塗去的那部愛迪生圓筒留聲機的模糊輪廓。

●名犬「咬咬」,你一定認識牠!(上)

昨日書
 
馬世芳
廣播人,文字工作者。著有散文輯《
地下鄉愁藍調》、《昨日書》,編輯統籌《永遠的未央歌:現代民歌 / 校園歌曲20年紀念冊》、《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等書,與友人合著《在台北生存的100個理由》,合譯《藍儂回憶》。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從《藍色大門》到《一 一》,青春回不去,至少我們還有經典國片

有些電影不為時光蒙塵,無論第一次看是幾歲,再看時觸動的情感依舊。《藍色大門》、《一 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五篇文章帶你重溫經典國片。

296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