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臺北老街》
莊永明
今年回鄉服役,任職地點是在圖書館,役期長達十一個月,退伍前幾天我在新書展示區找到一本莊永明老師寫的《臺北老街》三十周年紀念新版。不知為何即將退伍的躁動情緒,一瞬間就平復下來了。想到十年前初上台北念書,當時「臺北」此一課題的研討已經風風火火,而我像是一個初學者邊讀邊學:文學、歷史、城市空間、文化研究,乃至各種弄潮的理論。《臺北老街》是經典讀本,所以我就跟著莊永明老師的說書,邊走邊看,學習探索一座城市的身世,尤其是大稻埕與艋舺的大廟小廟、常民文化,以及殖民地的故事。如今將回臺北──「重讀」這本「重出」的「新書」,好像是一個時間或者空間的哲學提問。我怎麼讀?我要去哪裡?經過一年的離開,我彷彿也可以開始述說自己與臺北的故事了。
02.《臺北人》
白先勇
也是一本重出的書,是五十周年紀念的《臺北人》。這本曾經很「現代」的書,如今年過半百,年過半百的現代,是哪一種「現代」?這本書是短篇結集,卻有一個長篇格局。我自己跳著看,最早看〈遊園驚夢〉,因為小說寫法虛虛實實,尤其標點符號用得很俏,讀了多遍還是看不太懂,覺得自己跟小說人物錢夫人一樣都走錯棚;後來因為教書演講,陸續做了〈一把青〉與〈孤戀花〉的教案,兩篇作品都有影像化,學生討論得很熱絡,記得〈孤戀花〉寫到柯老雄帶著娟娟去三重吃拜拜,不知道是三重哪一間廟,但覺得語言相當親近、鮮活;最近看的是〈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留意到了白先勇寫作與花園空間的微妙關係,而我現在看的是〈歲除〉:「在一陣歡呼中,小孩子們都七手八腳的點燃了自己的煙砲,一道道亮光衝破了黑暗的天空。四周的爆竹聲越來越密,除夕已經到了尾聲,又一個新年開始降臨到臺北市來。」
03.《台灣老桌遊》
陳介宇, 陳芝婷
《台灣老桌遊》則是今年上班讓我愛不釋手的一本書。或許因為我也喜歡桌遊,對於遊戲與敘事之間的關係充滿好奇,而我自己期許的理想寫作,也該要有遊戲的精神。但主要原因還是對於「時間」的思考。它讓我想起自己從小收藏多種桌遊,都在廟口雜貨店或文具店就買得到,我的玩伴是鄰居的堂兄弟姊妹,寒暑假的時候,大家窩在客廳,或者來到騎樓擺陣,常常引來年紀更大的長輩圍觀。那時有款遊戲叫做蛇棋,是我們的最愛,它的設想其實相當簡單,可是越簡單越好玩──誰能避開所有蛇尾,順利抵達終點就是了。那時我就發現自己心情相當複雜:我沒有那麼想要飛速過關,我喜歡的是那個不停踩到蛇尾,倒退十步、二十步,甚至退回起點,大家一起驚呼尖叫的過程。可是一直倒退,卻又一直往前。這又是一種怎樣的時間?
04.《府城的美味時光-台南安閑園的飯桌》
辛永清
辛永清的《府城的美味時光-台南安閑園的飯桌》是我的最愛,一本深刻飽滿的生命書寫,前後不知買了幾本。這本書它很難歸類,甚是擾動我們對於書寫的定義,也觸及到許多台灣文學的本命題:翻譯、國族、性別等。「儀式」大概是這本書的關鍵字之一,我們讀到壽誕、除夕、祭祖、拜廟,日常細節更是寫得引人入勝,還夾藏類食譜的「實用」功能。每次我看這書,都會想到「落落大方」四字,我覺得這是一本從容、優雅與自信的大書。同時激起我寫作的慾望,會很想買一張車票飛奔回台南,但不回家,暫時充當一名故鄉的遊客,四處走,四處看。
05.《合境平安》
楊富閔
記得重出《花甲男孩》的時候,曾經默默寫下一段文案:「從儀式到文字、從說話到寫作、從音聲到風土、從鄉域到想像。」我覺得自己一路以來的寫作,就是在回答,或者試著越過這段「文學的表白」。《合境平安》是最靠近此刻的我的一本書。這本書聚焦民俗題材,處理的也是文字、時間與創作論的問題。我覺得寫作一直向我展示生命的不可思議,我也很好奇《合境平安》會帶我走向哪裡。那一定是一條告別2021年的路徑,路上種著一棵長相奇特的聖誕樹、有一群遊魂似的小學男孩女孩,剛從廟口出發,說要去曾文溪的河床地施放煙火,大白天的煙火秀,在冬天的南國,不知是誰說著:「2022年來了。」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