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獨白
十八大之後的中國
作者:吳家恆 / 2012-12-28 瀏覽次數(3364)
棚內主播:「出口民調怎麼說?」
記者:「不知道。到現在還沒有人出來。」
棚內主播:「那麼政治觀察家的看法呢?」
記者:「我也不知道,因為他們大多關在監獄裡。」
以上這段對話是英國某個媒體在中共召開十八大期間所發的一則「新聞」,表達出媒體在面對一個影響世局相當重要的關鍵事件,卻如碰上銅牆鐵壁的困境,既幽默也無奈。
如果拿十八大政治局常委名單的公布奧斯卡獎相比的話,十八大顯然更吊人胃口。因為奧斯卡獎的獎項事先就已公布,得主也不會從缺,所以問題只是誰得獎而已。但是到了十八大召開前夕,究竟政治局常委的人數是七人還是九人,媒體各方還是猜測不斷。
以十七屆政治局常委來看,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賀國強、周永康共九人之中,習近平和李克強順利接班,其餘七人退下,會有幾個人進入常委?以及這些人是誰?在名單公布之前,或許除了何頻之外,誰也無法保證自己說得準。
從歷史上來看,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機構幾乎是沒有變動的。但是這個機構的組成人數、權責關係,則是屢有變動。近的來說,政治局常委人數在十四屆、十五屆(總書記為江澤民)是七人,到了十六屆和十七屆(總書記為胡錦濤)增至九人,而十八屆(總書記為習近平)又恢復為七人。
遠的來看,1966年的第八屆政治局常委共有十一人,可是到了1969年的第九屆政治局常委只有毛澤東、林彪、周恩來等五人,當時毛澤東決定把劉少奇清除出黨內,提拔林彪成為接班人。
而1973年的第十屆又恢復為十一人,可是到了1977年,之前的政治局常委死的死、因四人幫倒的倒,還有的被隔離審查,政治局常委只有主席華國鋒和葉劍英、鄧小平兩位副主席。
此外也發生過1945年的七屆一中全會不設政治局常委會,只有中央書記處書記,由毛澤東擔任書記處主席。
至於「主席」一職,1982年的十二屆一中全會廢除黨主席和副主席,以總書記為「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之前身兼黨主席和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成了「末代主席」,而毛澤東也就成為永遠且唯一的「毛主席」了。
所以從中共最高權力核心的組成、人數、權力關係,有相當大的彈性,因人而異、因人設事,而這個體制從1927年7月的五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以來,不同的時代有著相當不同的邏輯。
原因就在於,毛澤東、鄧小平那一輩的中共領導人既有開國元勳的光環,也有領袖的個人威望魅力,因此擁有個人意志凌駕於體制之上的能耐。以鄧小平來說,他在1987年已經不具有政治局常委的身份,但是趙紫陽總書記的位子能不能做,得看鄧小平同不同意。即使換了江澤民擔任總書記,其接班人也不是由江澤民指定,而是由鄧小平安排了胡錦濤隔代接班。
但是這種狀況在今天已經不可能發生了,因為在政治局中已經沒有強人,不可能一言九鼎,不可能為所欲為。即使是總書記,也只是寡頭統治中的「眾人之首」,並不能以一己的意志左右其他的平輩。這個狀況在江澤民時代就已經如此,謝淑麗在《脆弱的強權》中指出,政治局和中央委員曾多次封殺江澤民拔擢心腹,以免江澤民的上海幫勢力坐大。
但是如今看來江派的勢力還是坐大了,媒體分析十八大的七人常委名單,認為其中超過半數有江系色彩。習近平是江澤民所推舉,薄熙來也屬江派。薄熙來的翻船,引發江派反撲,阻擊李源潮和汪洋「入常」,還提供材料給《紐約時報》,爆溫家寶家族資產。繼而,胡錦濤不循退下之後仍兼軍委主席的「先例」,而是「裸退」。在任何國家,「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裸退往往傳為佳話,但是胡錦濤的「裸退」卻被解讀為具有高度的政治算計,是與江澤民的同歸於盡,因為他不任軍委主席,是為了斷了江澤民直接指揮解放軍的路。名單一出,「團派(共青團)大敗」之言在北京流竄。江派可能受阻,但是胡溫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從權力鬥爭的角度來看,無窮無盡且沒完沒了。每種解讀都看似成理,每種陰謀都有成立的可能,這是「陰謀論」迷人之處,也是可怕之處,它能耗掉的聰明才智不在八股文章之下。
回到事實面,有幾點是在十八大之後值得注意的:
中共在一九四九年建政,歷經各種「不斷革命」的運動之後,在一九七八年開始「改革開放」,到了二○一二年,可以說這個國家有超過一半的歲月都在「改革」,如今,新的領導班子上台,人民對「改革」期盼殷切,在位者也繼續談「改革」,到底是改革改錯方向,三十年改革路越走越大洞?還是人民胃口越來越大,不知滿足?
《從自由到壟斷》的作者朱嘉明教授,本身參與了中國大陸八○年代的改革,他指出:
中國社會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就是改革,而且改革如同當年的革命,年年講、月月講、日日講。......但改革早已被意識形態化、庸俗化、民俗化,但改革的口號與行動之間的裂縫不斷擴大,全中國人民坐在一個前方沒有盡頭的改革列車上。有人講改革紅利,但我認為改革的正效益早已進入負效益,而改革的邊際成本不斷上升,一九八○年積累的改革紅利早已消耗殆盡。
中國最大問題是改革成為沒有時間表的社會常態。所以中國首先要破除「改革萬能」的思維方式,在人民和統治者之間重新建立改革是什麼?怎樣改革?以及時間表。中國要回到一個正常社會......。
改革或許真是一個點滴工程,也是一條不歸路。當年鄧小平「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的願景,已經成為惡夢,而「摸著石頭過河」的現實主義,已經造就了一個集威權統治與壟斷資本主義於一身的變異體。
的確,一個「均貧」的社會不可能在一夕之間變成「均富」,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是必要的過渡階段。但擺在眼前的問題顯然是:那些富起來的人也未免太富了,而未富的人不免要問:什麼時候才輪到我?更致命的是,如果富人是透過對窮人在勞動、環境資源上的剝削而致富的,以致窮人永無富起來的一日,那麼再多維穩預算也不可能壓制住民怨的爆發。
就目前來看,新的領導班子的任務就是要延後爆炸,最好是能拆除引信,但是對於拆炸彈這一點,許多人抱持懷疑,因為領導班子就是炸彈的一部份。
前面指出,政治局常委的組成主要是因應決策程序、權力制衡的變化,以及兼顧新的利益結構。在改革開放之後,除了政治的利益結構之外,又滋生出龐大的經濟利益結構,因此,政治局常委的組成也需反映利益板塊的生態。換言之,政治局常委需納入各主要利益集團的代表。
像是天津市委書記張高麗,從廈門大學經濟系畢業之後,進入石油工業部所屬廣東茂名石油公司工作,在擔任廣東省經濟委員會主任之前做到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茂名石油工業公司經理。
張德江先後任吉林、浙江、廣東、重慶四個省級行政區的黨委書記,目前擔任國務院副總理,負責工業、電信、能源、交通等重要經濟領域。
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曾任電子工業部副部長,做過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負責人,這個基金會的名譽董事長是鄧小平的長子鄧樸方。從家族淵源來看,俞正聲出身浙江紹興俞家,堂叔公是前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俞大維,而俞大維的兒子俞揚和娶了蔣經國的女兒蔣孝章,所以俞正聲與蔣家也是親戚。
至於習近平,也做過上海市委書記。當然,他更受矚目的身份是中共元老、曾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的習仲勛之子。習近平從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之後,入國務院辦公廳工作,並擔任中央軍委秘書長耿?的秘書。
另一名常委劉雲山則是中宣部系統出身,根據維基百科的描述:
(劉雲山的)兒子劉樂飛,是「中信產業基金」的董事長兼CEO。此前,劉樂飛曾是中國人壽投資部總經理和首席投資官,現任中信產業基金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中信產業基金由中信證券和中信集團創立,於2008年6月成立,首隻代籌資金的是綿陽科技城基金,最終籌得97億人民幣。 劉樂飛的妻子賈麗青,是曾任國安部長、公安部長以及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賈春旺的女兒。劉、賈聯姻,被視為是中共政壇「政治聯姻」的典型。
在七位常委中目前動見觀瞻的王歧山,早年學的是歷史,是八○年代「改革四君子」中唯一躋身政治高層的。一方面,王岐山與金融方面的淵源很深,1993年就出任中國銀行副行長,後來在亞洲金融風暴時,處理廣東的危機;二方面,外界也看重他這層歷練,對於這位前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的女婿如何用金融專業打貪腐,莫不睜大眼睛瞧。尤其習近平主持十八大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也強調腐敗是一個滅頂之災,可能導致共產黨倒台。
王岐山似乎有足夠的正當性與授權,著手處理貪腐。
但問題是政治局的成員,光就出頭的這幾位稍加做些表面的介紹,就可感覺他們之間的淵源可說是「盤根錯節」,各種利益、恩怨的糾葛極其複雜,他們或是同為幹部子弟、或是同為同學、或是因為職務的調動而有長久的接觸,彼此的利益和恩怨也發展成全面而綿密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他們之間當然會有矛盾,但是都有個共同的利益,那就是讓共產黨繼續執政。
如果那些廣大的沒富起來的人對共產黨繼續執政沒有幫助的話,利益團體不可能犧牲自己的利益去提升這些人的福祉;如果是自己人妨礙了共產黨繼續執政的目標的話,那麼這些人就會被除掉。
在這樣的邏輯下,中國在未來的改革會做到什麼程度?以及是否提昇人民福祉,還是遂行打擊異己的堂皇理由?都是值得觀察的重點。
尤其七位常委中,王岐山、張高麗、張德江、俞正聲都有管理過直轄市的經驗。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是透過城市化而實現的,而直轄市在中國經濟板塊和利益板塊中又是地位特別重要的。朱嘉明教授指出,「城市所佔的國土面積很小,但卻是支撐著中國高速經濟增長的支點。」這些城市可以從地域的板塊來理解,也可以從產業的板塊來理解。
誰掌管了城市,就能左右個別行業的特殊利益;個別行業的利益被激活起來,有亮麗的經濟成長,主事者才有更上層樓的車票,這是個「水幫魚,魚幫水」的局面。像是俞正聲在青島任職期間,就積極扶植海爾電器。等到了直轄市的層次,經濟活動更是多元,牽涉的利益也更廣。
透過這樣的方式,中國的各種有利可圖的產業基本上被橫向整合到政治利益的板塊中。同時,透過人員的升遷與官僚組織的科層,而被縱向地從中央串連到基層。這個利益結構再加上家族、婚姻的鞏固,加上西方科技與金融所發展出的種種技術與手段,形成了壟斷的格局。
雖然俗語說「解鈴還需繫鈴人」,但是一個由打造壟斷格局的局內人所組成的領導班子,要上演一齣自宮練劍的劇碼,恐怕要有非常高超的演技,才能不讓自己人受傷害,又能滿足觀眾的期待。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