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30歲的時候,你在做什麼?或者,你想做什麼?《親愛的小王子》
作者:DL / 2011-06-16 瀏覽次數(4622)
康諾計畫在30歲前環遊世界。不過這夢想說起來不太偉大,所以他轉了個彎,他加入非營利組織做志工,而其中一項任務,就是到尼泊爾的孤兒院擔任為期三個月的保母。
孩子的故事總是吸引人的,當然,孤兒院的故事更是;因為感覺上總是會帶點悲苦啦、無奈啦、奮發向上、克服萬難的味道;雖然在康諾的描述裡不完全是那麼回事。
這個29歲的大男孩可以說完全沒有跟孩子互動的經驗,(直到站在「小王子兒童之家」的藍色鐵門前,康諾才想到自己跟孩子的接觸經驗,大概只限於幫他們從地上撿東西吧?!)孤兒院的孩子肯定是可憐的。不過他們畢竟還是孩子,理所當然充滿著孩子的精力旺盛、不按牌理出牌,或許還帶點無理取鬧;這些,康諾從一踏進藍色大門就都見識到了:十幾個孩子興奮迎接美國來「大哥」的方式是衝過來、一隻隻「掛」在康諾身上;教孩子垃圾分類,一不小心卻拿到他們剛完成的畫作當做紙類垃圾示範,接下來一整個晚上就是得忙著安撫小小的受創心靈;周末帶小孩去寺廟洗澡,卻發現脫掉衣服後的小孩都一個樣,原本仰賴衣物辨認的康諾這下根本分不出誰是誰,但在孩子面前卻不能露餡免得他們傷心……一連串手忙腳亂卻又充滿個人情緒的生動描述,是的,這是一群孤兒院孩子,而且是在環境惡劣、內戰頻仍的尼泊爾,你卻依然能在字裡行間讀得到笑聲。《親愛的小王子》,是康諾記錄他在尼泊爾擔任孤兒志工的故事。故事依著時間順序,一開始,我們讀到這個美國大男孩慌亂沒輒的適應過程,辛苦卻還算新鮮有趣。直到有一天,康諾發現這些孩子或許不一定是孤兒。
由於長期內戰,反政府的「毛派」極需兵源。兵哪兒來?毛派的方法是從窮村抓孩子從軍:年紀大的、可以打仗的當然不會放過;就連年紀小的,也先抓來幫忙打雜。不少人口販子就利用父母害怕孩子被抓走的心理,騙他們說會把孩子帶到不受毛派控制的加德滿都;一方面藉此向這些家庭收取巨額的「服務費」,一方面將這些孩子帶到有觀光客的大城市乞討賺錢。事蹟敗露或是沒有利用價值了,就直接將孩子遺棄在加德滿都。
「小王子兒童之家」收容的就是這些被遺棄在加德滿都的孩子。當然,這裡只是一部分,整個尼泊爾至今仍有數以萬計的失蹤兒童。書的第二部分,就是康諾描述他在非營利組織的協助下陸續發現、救援更多這些「可能不是孤兒的孩子」;他一邊計畫將他們收容在安全之處,一邊計畫從這些孩子口中問出關於他們家鄉的蛛絲馬跡;康諾想送這些孩子回家。
故事都這裡都非常完美,或者該說「理所當然」。因為親身經歷,自己都還是個大孩子(不知怎麼,我每每讀著他寫到與孩子互動段落都有這種感覺。)的康諾非常鮮活的描寫與孩子的相處過程,讓我們對被「孤兒院」、「戰亂」這些名詞框住的孩子有了一些些不同於既定印象的認識;自然也就理所當然理解他收容,或是救援這些被人口販子拐騙的孩子的熱忱努力。
不過接下來,就在康諾千辛萬苦抵達孩子們的家鄉「胡姆拉」,找到孩子們的父母之後,這個29歲志工拯救戰亂孤兒的故事開始出現一點不那麼理所當然的部分。康諾該怎麼該這些父母們描述這些孩子現在的生活?
胡姆拉的人都很窮,非常窮。可是當他們聽到這個美國男孩來告訴他們自己的孩子現在住在加德滿都的孤兒院,有正常三餐可吃、穿的暖,還可以上學。戰亂仍未結束,如果下次再有人口販子來騙他們的孩子,他們會不會把孩子交出去?他們當然已經知道人口販子騙人伎倆,可是只要把孩子送出去,只要離開這個貧窮的村落,就有機會遇到好心的美國人,就有機會脫離貧窮。這些父母會怎麼做?康諾,向來衣食無虞的美國大男孩,怎麼做才是最好?或者說怎麼做、該怎麼說,才是符合他過去29年來既有價值觀的結果?
康諾在他即將到來的30歲前,用不太一樣的方式體會到所謂貧窮這回事。當他發現,最困難的事其實不是送孤兒回家,他才算真正見識這個世界;當然,僅僅一小部分罷了。
我們總是覺得,很多事好像在30歲之前不做就沒機會了,或許是因為我們自己在這個無形門檻上,關閉了我們推翻既有世界的勇氣,還有動力。其實對康諾而言,「小王子」的經驗只是個開始,他回到美國後成立了創立「尼泊爾下一代」(NGN)非營利組織,致力讓內戰過後遭拐賣的兒童與家人團聚。
當我們思索所謂30歲的意義時,想到的究竟是什麼?
30歲的時候,你在做什麼?或者,你想做什麼呢?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