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獨白
媒體V.S.閱讀:從書到電影,從電影到書,談父後七日
作者:朱亞君 / 2010-12-20 瀏覽次數(3266)
這個在七年前就想要出版的新作家,那時候還只是個台文所的小女生,除了剛得到的「聯合文學新人獎」,沒有任何藝文相關的冠冕、沒有編劇的頭銜、當然也不是導演。
這一路是蜿蜒的、驚異的,也是只有作家點滴在心頭的。
所有出版的成功理由,幾乎都是後設的。
我看到的卻只是這個小女生,七年來極力的伸展他所有可能的觸角,張開所有可以開啟的感官,去工作、去生活、去碰撞、去激盪、去愛、去原諒,他獲得肯定時的年輕稚嫩的笑容,萬分沮喪時在異國雪地裡獨行的背影與淚水,讓悲傷輕盈,讓死亡微笑,這些事情無一偶然,梓潔將他們內化再內化、沉澱再沉澱,才有了這本書的書寫。樹有年輪,若人也有,這本書正是梓潔這七年的年輪。
深刻、安靜且自然的年輪。
所有出版的成功理由,幾乎都是後設的。電影的成功宣傳,給了這本書最華麗的出場,但是別忘記,有多少華麗出場的電影,其實都死在沙灘上。這些都是無法複製的。如果作者沒有蓄積夠大的能量。
我當然也可以整理出十條、二十條,關於這本書出版成功的要件。但是我寧可回到一個單純的創作初心上,就是真誠。
劉梓潔讓創作回到最簡單的道路,不釜鑿文字不雕塑情感。在過去,我們有太長一段時間,誤會了純文學的那個「純」字,讓文學走進了一個看不見光的死胡同裡。
《父後七日》的出版,我相信不只是數字上的奇蹟,重要的是,他給了許多創作人、編輯人很大的鼓舞,華文創作可能展開的新的一頁。
而作為出版人的我們,只是提供了一個舞台,然後靜靜坐在台下,不時的輕拍作者的肩膀,告訴作家:你行的!適時的調整一下他的衣領,提醒他忘了的台辭,建議他台上的步伐、耐心的等待他的成長,然後無論如何,給他最熱情激動的掌聲。(文/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 朱亞君)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