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仕翰(衛城出版副總編輯)
以《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紅遍全球的法國學者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可說是當今檯面上最重量級的經濟學家。他在《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中所提出的著名公式「r>g」(即資本報酬率大於經濟增長率),更成為理解今日經濟不平等與貧富差距的標準論述。
不過,全球暢銷超過1500萬冊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向來有著「不夠親民」的名聲。根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的一項調查,在全書近700頁的篇幅中,絕大多數讀者都止步於26頁左右。不少書評家認為,這是因為這本書主要溝通對象是皮凱提的同行,也就是其他的經濟學家。
為了彌補這項缺憾,皮凱提決定推出《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威力加強版,命名為《資本與意識形態》。這本新作降低了數據分析與經濟學公式的比重,將更多篇幅放在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之外)經濟發展平等與否的「歷史敘述」。這位經濟學家在書中自承,他的目標就是希望本書能讓更多非專業領域的讀者也能看懂。為此,書中甚至多處引用了流行文化及經典文學的典故。
問題是,《資本與意識形態》的最終篇幅達到了驚人的1200頁,即便文本本身的難度降低,但光是篇幅就足以嚇退讀者,堪稱「量變引起質變」的最好例子。讀者或許不至於停在第26頁,但能全部參透大師論述的人,或許仍在少數。國內外都時常有讀者反映,希望作者能推出更簡明的版本。
或許是聽到了這些訴求,皮凱提於是再次進化,突破過去的自己。這一回,他請了兩位優秀的圖文專家,根據他在《資本與意識形態》中的論述,重新編寫一套以個人「生命故事」為核心的原創劇情,這就是《資本與意識形態:經濟學知識漫畫》的誕生。
這是一本只有176頁篇幅的全彩圖文書,故事描述法國人朱勒一家橫亙八代人的故事。全書始於法國大革命前夕,終於今天所在的二十一世紀,前後兩百餘年,帶領讀者一同見證了朱勒家族如何走過動盪紛亂的大時代,最終通往致富之路。
也就是說,原本龐大複雜的歷史資料,以及豐富積累的量化數據,都在圖文作家的巧妙安排之下,自然而然地融入本書的故事情節裡頭。從朋友交往、夫妻互動、與父母輩的代溝,再到家族承繼,讀者可以從這些生活化的場景中學習到經濟學相關的知識,包括累進所得稅、遺產稅、通貨膨脹、國家債務、自由貿易、所得重新分配、參與式社會主義等等,幾乎無一不是臺灣社會同樣在意卻時常無從學起的課題。
如果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致富,那貧困潦倒的家庭為何遲遲無法翻身?如果人人生而平等,那為何有些人擁有更多的資源、比別人還更為「平等」?這些是皮凱提自從《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以來就不斷試圖解答的重大問題。而根據對話對象的差異,他所採用的溝通方式也從數理公式變成歷史敘事,最後更成了看圖說故事。皮凱提這位經濟學大師跟社會大眾交流的這一系列嘗試,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更多讀者說出:「原本讀不懂的,現在都讀懂了!」
說到底,唯有更多人理解當今世界愈來愈嚴重的貧富差距,人類才有可能修正資本主義產生的弊病。為此,皮凱提選擇擴大對話基礎,持續進步進化。
如果你也曾對「經濟學界的搖滾巨星」皮凱提感到好奇,卻苦惱於《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難度與《資本與意識形態》的厚度,那麼這一本全新原創的《資本與意識形態:經濟學知識漫畫》,肯定會是你認識皮凱提的最好起點。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