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衣服從製造,到讓你看見、掏出現金或信用卡買下或不買,整個流程或許稀鬆平常,然而從形塑自我的層面來說,透過買下一件衣服建立個人形象,可以追溯至文藝復興時的消費史;從財務層面來說,使用信用卡衍伸出債務與個人財務規劃;從環境與道德層面來說,這件衣服可能不過是你「快時尚」中的百分之一件,你所付出的價錢遠遠無法彌補這件衣服產生的碳足跡,更別提還有血汗工廠的問題;然而從心理層面來說,這件衣服,或僅僅是花錢的舉動就能為你帶來巨大的滿足感,對某些人來說這或許便是消費的最終意義。
我們的生活被各種花錢買下的物品圍繞。有些物品可以輕易說出用途,有些定位卻有點曖昧,有些你甚至不曾察覺它也是消費物品(社會福利政策、水電瓦斯等能源)。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物品大多是經過個人的「選擇」下才能「消費」成為我們的所有物,我們所處的世界就是由我們主動或被動的「消費」建構的世界。因此,本書旨在盡可能充分而完整地追蹤整個消費的生命週期,也就是從需求、取得、使用、搜集,到最終的棄置。這意味著我們也會關注需求背後真正的原因,也就是對商品的渴望。
與消費相關的事物中,最基礎的就是渴望。即使是個人的慾望,也有極大可能是透過國家或社會所建構,因此本書不只談到不同時期各個國家對待消費者的態度,也談到與之因應的各種政策;另外則是金錢與時間,例如五大洲的人民如何運用分配他們薪水與休閒時間。而同樣重要的,是消費的場所,更廣泛地來說,消費場所指的是消磨休閒時間的場所,因此除了具體販售商品的店面,電影院、舞廳和公共設施如游泳池等也都包括在內。
你在財務上進行的各種轉移,即使是微小的銅板交易也都涉及到你無法想像的多元層面,這些行為與影響,在600年來不段累積演化,並且產生各種道德爭論、衍生各種權利政策、推動各種意識形態的抗爭,因此最終,你買的不只是一件衣服、一杯咖啡;看的不只是一場電影、打的不只是一劑疫苗,而是600年的消費文明史。
徐子涵
野人文化編輯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