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出版業,被說不景氣已經很久了,但也因為處於這樣的時代,更應該去追求有趣的事。不能把不景氣當成做不出有趣事情的藉口。」
──《週刊文春 總編輯的工作術》
當我們感歎書籍的滯銷、讀者的流失,身為編輯,除了焦慮正在發生的一切,還有其他選擇嗎?
所有的商業行為,都與「人」有關,出版業尤其如此。賣不出去的書,從某種角度來看,只是無用的商品。感動不了讀者,任何關於閱讀的想像及出版的價值也就無法產出;再深層一點,倘若未來成了讀書的荒野,那麼,當我們的下一代因人生困境感受創傷時,又該如何透過閱讀而知道自己並不孤獨。
如果讀者流失的趨勢已無法逆轉,那麼,有沒有可能藉由企劃出擁有關鍵魅力的書,而創造出全新的相遇呢?
2015年,因為出版《誰的青春不迷茫》而接觸到一些高中生讀者,意外發現這些10代不僅保有閱讀習慣,且具備主動尋找偏好內容的能力,網路是他們的秘密花園;當時的我已使用Instagram,持續觀察到這個社群平台上有許多能量充沛的創作者。於是,開啟了長達近兩年的企劃,從2017年起,陸續推出蔡傑曦的《謝謝你走進我的景深》、溫如生的《聽說時光記得你》、不朽的《想把餘生的溫柔都給你》、夏維恩的《迷糊夢》及蘇乙笙的《你是時光最浪漫的解藥》;延伸書系則規劃了林達陽《恆溫行李》、七堇年《被窩是青春的墳墓》及何景窗的《席地而詩》。
另一方面,當時悅知推出小說書系沒多久,卻明顯感受到純文學讀者的消失,很可能與網路導致時間碎片化有關,這是時代的趨勢,也是沒辦法的事。然而,那些曾在青春期因輕小說而養成閱讀習慣的20代讀者們則已經長大,市場似乎缺乏能夠嫁接他們到下一階段的書;於是開始想像,有沒有可能在純文學與輕小說之間,另闢出「輕文學」的空間,企劃所謂的「橋樑書」?這也是出版《我想吃掉你的胰臟》、《便利店人間》、《在咖啡冷掉之前》、《四月,她將到來。》的契機。
不論是給10世代的華文創作書,或是給20世代的輕文學小說,這些選題都具備了易讀性及共感度,並且思考了讀者在購買及閱讀之後,於社群平台分享的習慣,因此,封面裝幀、限量贈品、作家簽名書等都予以考量。在真正把書遞送到讀者手上之前,我們反覆演練各種情境,無非希望創造出能讓讀者悸動的商品,將購買一本書視為一次特別的消費體驗。
去年八月,在誠品敦南夜講堂舉辦《謝謝你走進我的景深》分享會,因為時間稍晚,現場有不少家長陪同出席的未成年讀者。其中一位在活動結束後和我說:「阿姨,謝謝妳,這是我買的第一本書。」當時我的腦中閃過三個驚歎號(不包括被喊阿姨):
第一個驚歎號:「哇!你從沒買過書嗎?」
第二個驚歎號:「太好了,你買了第一本書!」
第三個驚歎號:「接下來,你還想讀什麼書呢?!」
身為編輯的我,將為了與這三個驚歎號持續邂逅而努力。
葉怡慧
悅知文化總編輯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