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閱讀特輯

【2018動漫博覽會│新活水特別企劃】台灣漫畫的軌跡與課題

  • 字級

整理/新活水編輯室
審訂/陳仲偉
資料來源:陳仲偉著,《台灣漫畫記》,逢甲大學庶民文化研究中心、台灣動漫畫推廣協主編,台灣:杜葳廣告。2014.1

【1950年以前的台灣漫畫史】


1920年代開始有創作者於報刊發表漫畫,至30年代有越來越多人學習漫畫創作。

40年代後半,因國民政府遷台,也將政治漫畫的邏輯帶入台灣。
50年代是台灣漫畫於戰後發展的第一個全盛期,也是風格奠基期;一方面,民間出版社大量發行漫畫雜誌;另一方面,政府積極在軍中培育漫畫作者。彼時兩個主流,即是兒童漫畫與政治漫畫。


【1960年代】
嚴重斲傷漫畫界的「漫畫審查制度」出現。
亦反映出政府對漫畫的刻板印象與對於大人讀者的工具性思維。


承繼1950年代末諸多漫畫雜誌掀起的漫畫熱潮,60年代初出現了「單行本」以及許多新創的漫畫出版社,一時榮景;但因政府針對兒童漫畫實施的《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及相關審查標準,也就是一般所稱的「漫畫審查制度」,諸多規定空泛而不實際,徒惹「不尊重作者」、「干擾出版」等爭議,更使得許多漫畫創作者相繼棄筆,罷畫抗議。台灣漫畫發展迎來黑暗階段。這尤其反映了政治力長期介入台灣社會的結果,對於成人讀者的工具性思維,以及對兒童教育的刻版成見。


【1970年代】
「漫畫審查制度」造成盜版日漫猖獗,
成人作品被草率地貼上色情暴力標籤。

1975年起,國立編譯館開放日本漫畫送審,審查標準遠較台灣漫畫寬鬆。大部分內容皆為由國人重繪內容的《週刊漫畫大王》更讓漫畫市場重現生機。為了規避審查,許多未經授權引進日本漫畫的出版社也於此時崛起,較具規模的就有東立、虹光、伊士曼、華仁、遠大、志明……等數十家,但幾乎未印出原作者名字,以及任意改動內容等問題,「海盜王國」的罵名不逕而走。

《週刊漫畫大王》
圖片來源:goo.gl/rFFBj2《週刊漫畫大王》
圖片來源:
goo.gl/rFFBj2

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台灣漫畫界與各種大眾媒體對「毒害兒童青少年」與「日本文化侵略」等觀點熱中討論,連兒童文學界也加入抵制,漫畫出租店也蒙上「不道德」的標籤,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數以萬計甚至數十萬的盜版日漫被查繳─這背後的關鍵意義,或可連結到90年代末、21世紀初對於「漫畫分級制」的爭議,對於成人與限制級漫畫,台灣社會長期以來始終有難以打破的刻板印象。


【1980年代】
《烏龍院》熱潮催生漫畫全民運動,
也培育了日後的「大人漫畫家」們。


1982年,以牛哥為首的漫畫家們,甚至與在審查程序上諸多瑕疵的國立編譯館對簿公堂,並舉辦連續四次的「漫畫清潔運動大展」,藉著「重審」國立編譯館通過的爭議日漫,對其進行批判。影響所及,台灣本土漫畫受到刺激,銳意創作,盜版日漫的蔓延也稍受遏止。

歡樂半月刊
圖片來源:活水來冊房
goo.gl/DBmfYs歡樂半月刊
圖片來源:活水來冊房
goo.gl/DBmfYs

但直到1983年《中國時報》開始連載敖幼祥《烏龍院》,才真正引發新一波本土漫畫熱潮;也催生報刊媒體網羅漫畫家發表作品,以及幾個非由政府主導的重要漫畫比賽─尤其是兩次「全國漫畫大擂台」─和新型態的漫畫雜誌如《歡樂半月刊》、《星期漫畫》等,除了持續發掘重量級新人、為日後舉足輕重的漫畫家們大量提供發表平台,也打下日後漫畫家們邁向國際舞台,也嘗試不侷限於青少年讀者的多元風格基礎。出版社也更積極舉辦各類漫畫新書發表會或展覽,書店的圖書排行版更出現了「漫畫類」。

此時期的漫畫雜誌中,更開始出現專門資訊介紹,評論專欄或分析性的文章,對於想要在漫畫中學習、成長的讀者,提供了新的選擇。1987年,解嚴與《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的終止,更揭示了一個嶄新的局面。


【1990年代】
日漫正式授權後,產業開始開發非青少年讀者。
漫迷族群成為日後「大人讀者」的預備軍。


1990創刊的盜版日漫雜誌《少年快報》以及其後十餘種期刊,引發的閱讀風潮,可說是盜版時期的最後榮景。

《龍少年》與《星少女》歷經創刊、停刊、再復刊,現已轉型成為電子漫畫月刊型式。《龍少年》與《星少女》歷經創刊、停刊、再復刊,
現已轉型成為電子漫畫月刊型式。

1992年。「新著作權法」公布,才正式結束盜版搶印現象。至此台灣漫畫市場開始重組,代表性的漫畫出版社如東立、大然、尖端、長鴻、青文等都陸續與日方簽訂版權,推出獲授權作品的漫畫雜誌。東立出版社更推出專門收錄台灣漫畫的雜誌《龍少年》、《星少女》等。新人有更大舞台,部分漫畫家甚至活躍於海外。

版權化也使得漫畫產業的經濟效益更清楚浮現,許多媒體與單位都注意到漫畫其實具有成為全民運動的潛力。

當時一年約有四千到五千本漫畫新書,加上周邊商品,市場產值估計一年可超過一百億元。數百家衍生商品專門店也於此時應運而生,書店賣場也都陸續成立漫畫專櫃。同時,同人誌創作、大學動漫社團、漫迷專門刊物如《先鋒動畫》、《神奇地帶》等出現,使得漫畫評論文化與社群團體得以成長,培養了日後口味更趨複雜化的成人讀者,並且於下個世紀在網路上延續影響力與互動熱情。

只是這樣的榮景自1995年開始衰退,也暴露出多年來台灣漫畫創作圈與市場的嚴重結構性問題:新人未受到完整培育,短線操作與利益導向,缺乏體制、完整工作團隊與競爭力,讀者族群未受重視,供需兩端未能在這幾年的榮景中建立起良性的連結。


新世紀開始【2000~】
新世紀的台灣漫畫,主要面對的是文化課題。
為大人創作的漫畫新作,也常成為接軌國際的契機。

進入21世紀,台灣漫畫仍處於混沌未明狀態,但政府已開始意識到漫畫的經濟影響力;漫畫家也持續與政府交涉,爭取實質支持補助,使漫畫逐步納入政府的文化產業規劃藍圖中。

只是各界仍未能充分正視漫畫作為文化與日常生活的常態面向;過於偏重「漫畫作為一門好生意」的思維模式使得漫畫發展仍艱辛多舛,缺乏整合,在文化與產業的深化、厚實等面向上,仍在基礎發展階段。

儘管如此,全球化、網際網路,以及各類數位科技媒介的持續高度發展,使得漫畫創作的發表與推動,出現更多嶄新的想像空間;也更容易獲得來自海外各地區的養分與視野。其中也包括愈來愈多立意以大人為主要對象的新人創作者。台灣漫畫似乎已逐漸找到在表現形式與商業傳播等課題中,發現出路的契機。


 

新活水 5月號/2018第5期

本次漫畫專題
收錄於新活水5月號
長大了,還是想要看漫畫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