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選擇你想做的、愛你所愛的,主動掌握自己的人生!
作者:飛行空中 / 2010-06-25 瀏覽次數(6458)
「根據《國家地理雜誌》的調查,人每天有150次徘徊在選擇的十字路口。」另外很好玩的現象是,人們眼中所看到的並不是自己選擇的那一樣,而是更多已經被放棄的東西。書裡提起,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來解說關於「選擇」態度的這件事。當作出抉擇的同時,自我就得對選擇負責,不管它帶來怎樣的結果,該是用什麼態度去面對困境的權利,這完全視為自我由心相生所帶來的。
對於親密關係感到恐懼的人,往往出自於過往有被拒絕或者拋棄……諸如此類的經驗。於是乎,對於身邊的人產生排斥,不敢敞開心門接納他人。的確,「每個人都需要與他人維持一個足夠保護自我的「心理距離」。心理距離有存在的必要性,它可以保護自己的世界不受他人入侵或干涉,如此才能穩固自我認同,也可避免自己內心具有攻擊性及破壞性的性需求外顯而傷害到他人。「不過,人是群居的動物,並非自我過著封閉的生活即可。」心理學家Bruno Bettelheim曾經說過,支持他在納粹集中營活下去的力量就是「相信還有其他人發自內心地擔憂自己的命運」。人們結婚的理由,或許也是因為想多找個真正關心自己命運的人吧。」人,都是孤獨的。不過正因為孤獨的個體與個體之間,互相取暖,才能使得生活不致匱乏,人生多點精彩。
從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去看不成熟防衛機制的形成。主人翁對於現實社會的不適應感衍生出投射或投射性認同、戲畫化、逃避或退化、攻擊性轉向自我等不成熟防衛機制……。「防衛機制有許多種,除了不成熟、具破壞性的防衛機制外,也有較成熟、具建設性的防衛機制。小時候因為性格結構及自我尚未形成,所以多半採取較不成熟的防衛機制,但是當性格結構逐漸明朗、自我開始強壯後,這時應該啟動較成熟的防衛機制。「當遇到不好的狀況時,自我即下意識的產生防衛機制狀態。只不過,面對恐懼及不安時,使用不成熟防衛機制下,不斷壓抑翻攪,產生過多負面能量,就像顆不定時炸彈般,何時爆炸傷及他人或者自我,都將是難以挽回的窘境局面。反之,成熟的防衛機制「認同」、「合理化」、「利他主義」等等,卻能帶來正面能量,只要我們在心態上稍加改變,很多狀況都能迎刃而解的。
人生如此艱難,即使如此,我們還是要繼續走下去……。給即將來到30歲、又或者以上的人們,作為遇到茫然、疲倦時自我分析參考的依據。選擇你想做的事,愛你所愛的,主動掌握自己的人生。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