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一起看圖文

吳俞萱/童年只有幾年,童年已是一生——Manuel Marsol《小外星人》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後來,小外星人降落了。也許是幾千幾萬年以前。他見證了一座盈滿了虛空和繁盛的宇宙,見證了那些無法被文字描述的奇異生物,就連「奇異」這兩個字都顯得太過正常。那裡的生物和空間不斷在長,像是纏結引動的伸縮肌肉不斷擴張、扭結、探出眼睛。身體不知道哪一個部位在冒煙,呼出的氣息是固狀的。山水變軟,洞穴有蹄子,焰火的皮膚吹泡泡。在頂上出現的不能僅僅稱之為角。柔和的白足一瞬間伸出讓你致死的黑色鉤子。我向小外星人走去,彷彿穿過幾千幾萬年,為了遇見彼此。

小外星人 Astro/大塊文化 © 2023 Manuel Marsol小外星人 Astro/大塊文化 © 2023 Manuel Marsol


後來,小外星人見證了生死可以超越幾千幾萬年。我這個敘述者的形體不見而敘事的聲音沒有斷掉。小外星人在他以為失去我的時刻醒來了,他發現還有比宇宙更大的宇宙,那就是他對自己的提問:為什麼總有某些東西存在,而不是什麼都沒有?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萬事萬物的終點會是什麼?死亡帶小外星人來到的並非盡頭,而是探究生命的起點。起點就是,沒有人知道答案。必須繼續困惑,帶著困惑繼續旅程。真正的太空任務其實不是探究實體的宇宙空間和物種,而是探測自己存在的內部世界。

小外星人 Astro/大塊文化 © 2023 Manuel Marsol小外星人 Astro/大塊文化 © 2023 Manuel Marsol


後來,我還在說我的故事,來到沒有生死的永恆狀態。我以新的形態超越時空來到讀者你的耳邊。我告訴你,我們總是被彼此揭示出來的。小外星人透過我認識了友誼,透過遠行認識了家,透過死亡認識了生命。你呢,你透過馬努葉爾《小外星人》認識了一個相遇和別離的故事,認識了純粹的愛和純粹的痛,認識了虛無和繁盛。我希望你注意到,我和小外星人也活在我的敘述之外。我們的樣貌、我們身處的場景往往充滿鮮艷的色彩和豐富的細節,甚至是讓你想要伸手觸碰的立體質感。

後來,也許你會想起你對這樣的色彩、形貌、構圖並不陌生。同樣都是出自馬努葉爾的畫筆,你在《小外星人》看到粉色的生物穿過岩石的身體,你想起《山中》那隻穿過樹幹的手、穿過山巒而變異的頭。你在《小外星人》看到極小極小的我們在寬大寬大的風景裡面,灰塵一樣的輕薄存在,你想起《亞哈與白鯨》幾乎被大海吞噬的船長正在穿越一個一個比他還巨大的世界,近到看不見那隻始終環繞在他身邊的白鯨。

山中 Yõkai/大塊文化 © Manuel Marsol, Carmen Chica山中 Yõkai/大塊文化 © Manuel Marsol, Carmen Chica

亞哈與白鯨 Ahab y la ballena blanca/大塊文化 © Manuel Marsol


後來,你也許會想起《小外星人》跟每一部前作最深刻的共鳴,在於它的混濁之處。馬努葉爾仍舊保留了神祕不能被破解的神祕,就像我不知道小外星人在想什麼,「我怎麼會知道呢!我也只不過活了幾百年而已!我只知道小外星人阿斯特羅是我的朋友。」所有的現實都是原子在最初的大爆炸後重新排列的巨大混合物。我的無知是我和小外星人之間的神聖界線,就像我捍衛他的孤獨。無知是混濁,它不必理解,它仰賴我的確信。即使無法全然理解,我也確信我對小外星人的愛和包容。真正的愛和包容,不用理解也能支撐。我們的手心就是整座宇宙。就像《無中生有的宇宙》說的,「你身體裡的每一個原子都來自一顆爆炸了的恆星。形成你左手的原子可能和形成你右手的原子來自不同的恆星。這是我所知的關於物理的最有詩意的事情:我們都是星塵。

小外星人 Astro/大塊文化 © 2023 Manuel Marsol小外星人 Astro/大塊文化 © 2023 Manuel Marsol


後來,我們才發覺:童年只有幾年,童年已是一生。「後來」這個詞美麗的地方在於,有什麼將會抵達而此刻的我們一無所知。《小外星人》展示了一則深邃的「後來」神話
——我們身陷當下,渾然無覺地活在一生的誓言之中,無需聽懂任何一個字。

小外星人 Astro/大塊文化 © 2023 Manuel Marsol小外星人 Astro/大塊文化 © 2023 Manuel Marsol


馬努葉爾・馬爾索(Manuel Marsol)作品

小外星人

小外星人

山中

山中

亞哈與白鯨

亞哈與白鯨




作者簡介

詩人。走向刀鋒Born in obsession執行總監。旅居歐洲。持續追探那些邊界不明的風景和情感。著有詩集《交換愛人的肋骨》《沒有名字的世界》《暮落焚田》;文集《隨地腐朽:小影迷的99封情書》、《居無》、《逃生》、《忘形──聖塔菲駐村碎筆》、《死亡在消逝》、《對無限的鄉愁》
曾獲選東華大學「楊牧文學研究中心」青年駐校作家、原住民文創聚落駐村藝術家、紐約 Jane St. Art Center 駐村藝術家、挪威 Leveld Kunstnartun 駐村藝術家、美國聖塔菲藝術學院駐村作家。2022年夏天從花蓮的阿美族部落移居美國,就讀美國印地安藝術學院創意寫作研究所,持續追探情感的深淵、日常與神話的糾纏。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除了臺灣全球熱賣的傳奇作品《渺小一生》,還沒入坑的話趁現在!

    「很多讀者說《渺小一生》是他們讀過最令人心痛的作品,但重點是這個作品不只是關乎痛,而是至喜至悲、極痛極樂的交雜。」距離中文版出版已經五年,近日在陳思宏作家的推薦下,重新引發討論,現有庫存幾乎售罄,幸好!這本書會有二刷,還沒有體會本書讓人「入坑」的魔力,現在正是好時機。

    1156 1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除了臺灣全球熱賣的傳奇作品《渺小一生》,還沒入坑的話趁現在!

「很多讀者說《渺小一生》是他們讀過最令人心痛的作品,但重點是這個作品不只是關乎痛,而是至喜至悲、極痛極樂的交雜。」距離中文版出版已經五年,近日在陳思宏作家的推薦下,重新引發討論,現有庫存幾乎售罄,幸好!這本書會有二刷,還沒有體會本書讓人「入坑」的魔力,現在正是好時機。

115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