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博客來獨書報

在空間的互動中解讀歷史,在歷史的纏繞中認識世界

  • 字級

【歷史的轉換期1】前220年 帝國與世界史的誕生

【歷史的轉換期1】前220年 帝國與世界史的誕生


歷史是什麼?來自過去的聲音?人類經驗的傳承?還是帝王將相的生命史?個人有記憶,所以人類也有集體記憶。表面上這些記憶是由事件及人物所組成,更往下分疏縷析,則風俗、習慣、語言、種族、性別等,無不在背後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由這些基點延展開來的歷史研究,則有社會史、文化史、宗教史、性別史、思想史等不一而足的研究取徑。正因為人類無法忘卻過去的一鱗半爪,我們才有了「歷史」(history)。

上個世紀60年代英國著名史家卡爾(E. H. Carr)推出的《何謂歷史?》(What is History)迄今剛好屆滿一甲子。卡爾當年「何謂歷史?」的鏗鏘命題,不僅是歷史學者在其漫長的從業生涯中無法迴避的提問與質疑,直至今日,我們仍與之不斷地進行對話。然而六十年過去了,我們現在對「何謂歷史?」這個問題提出的解答,與卡爾提供的答案已經有很大的不同,唯一相同的是「歷史是過去與現在永無止盡的對話」。雖然隨著討論的課題與人們討論方式的改易,對話的本質可能已經改變,但這樣的對話至今仍不斷地在進行。

與卡爾當年身處的情境不同,現今歷史學研究的興趣從探究因果關係轉向對意義的追尋,由解釋轉向理解。近年來更出現兩項重大的轉向:第一,在過去十年,以全球史為名的出版品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相關研究書文不斷地出現在各大期刊的篇目當中。基於全球史取徑的興起,觀看歷史的視角也從歷時性轉為空間的共時性(from time to space/place)。第二,大眾史學的出現,歷史做為大眾文化與市民生活的元素,與民眾日常切身相關的歷史研究蔚為風潮,也培養出一群重視在地連結與歷史感的閱讀大眾。

全球史取徑的意義在於打破單一的國族和語言,展現跨地區的相遇(encounter)和連結,同時也直接挑戰了預設地理疆界的「方法論國族主義」。將研究對象置於全球視野之下,一方面可以解構所謂的「歐洲中心化」概念,另一方面則可以指出一個歷史交纏打造的世界。全球視野下的歷史研究跳脫了歐洲中心普世論與國族主義特殊論的二元對立,將視角置於區域發展的自身脈絡以及整體歷史變遷上。至於公眾史學,強調的則是「歷史感」的課題,意圖帶領讀者感受歷史影響我們生活的諸般方式;透過瞭解與參與歷史,我們終將更加了解自己與身處的世界。

【歷史的轉換期2】378年 崩解的古代帝國秩序

【歷史的轉換期2】378年 崩解的古代帝國秩序


呈現在讀者眼前的這套「歷史的轉換期」叢書,就是從這兩大面向切入,編輯而成的套書。整套叢書共計十一冊,是臺灣商務印書館繼2017年推出「中國.歷史的長河」系列套書後的又一鉅作,目的是提供臺灣讀者不同觀點的世界史。其中挑選我們熟知歷史大敘事中的關鍵年分,將之視為探索的起點,卻不囿於時空的限制,而是以一種跨地域的比較視野,進行橫切式的歷史敘事。過往的世界史往往是各國按照年代時間序列組合而成的宏大敘事,全球史的敘事則是要將時空的框架重組,既有縱向的時代變遷,又有橫向的全球聯繫。這正與當前108歷史課綱所提出的理念不謀而合,亦即注重空間(區域)的歷史思考,非常適合做為第一線中學教師補充108歷史課綱的知識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套叢書採取與日本同步的翻譯速度,希望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最新的研究成果推送到臺灣讀者手中。

歷史學的地貌會改變,新的歷史斷層地圖也會隨之產生。讀者可以發現,專業歷史知識生產已然轉變,大一統的歷史書寫文化業已瓦解。「歷史是過去與現在永無止盡的對話」,自從卡爾為歷史下此定義之後,過去與現在之間彷若有了一條光亮的通道。而這套「歷史的轉換期」叢書,正是另一道引人思索的靈光乍現。

 

 

 

 


陳建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歷史的轉換期」系列顧問。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