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年度百大

【2018年度選書】《The Immortalists》│謹記著死亡,或許你會更懂得如何活著

  • 字級


「你想要預知未來?」她用空出來的手指著瓦亞,「那麼就看看鏡子。」

性格是否決定命運?自由意志或者命定?短促但燦爛,長壽而平淡,哪一種人生更值得活?這些是 Chloe Benjamin 的小說《The Immortalists》藉由橫跨近半世紀、四名兄弟姐妹的人生,所探討的主題。

The Immortalists

The Immortalists

故事開始於 1969 年的紐約,Gold 家的四個孩子,十三歲的大姊瓦亞(Varya)、十一歲的二哥丹尼爾(Daniel)、九歲的三妹克萊拉(Klara)、七歲的小弟賽門(Simon),聽說附近出現了一名能夠預知他人死期的靈媒。是百無聊賴的夏日,丹尼爾於是說服大家湊齊零用錢前往拜訪。在靈媒的住所,四姊弟單獨進入房間,輪流聽取自己的死期;結束後他們各自沈默,直到九年後父親去世才重新提起此事。他們不曉得的是,這次出於玩心和好奇的造訪從此改變了 Gold 一家的命運。

小說接著分為四個章節,以年齡,或者靈媒所預言死亡的順序,各自描寫四人接續的人生;而作者對四人命運的安排,彷彿是試圖辯證歌手 Neil Young 的歌詞、也是 Kurt Cobain 遺書中那著名的遺言:「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away(寧可燃燒殆盡,而非逐漸消逝)。

對於自己的死期,只對兄姊們透露「很年輕」的小弟賽門,在最親近的姊姊克萊拉說服之下決定追尋自己的性向,於十六歲離家來到同志之都舊金山。在那裡,賽門縱情卡斯楚街的同志場景,在酒吧跳舞、學習芭蕾,體驗愛和性的所有可能;而姊姊克萊拉則四處演出,實現自己成為魔術表演者的夢想。對賽門和克萊拉來說,留在家鄉只有窒息;他們深信靈媒當初的預言,他們知道自己時日不多,於是高速奔向夢想,即便那也加速應驗了自己的死亡——然而,當賽門愛滋發病臥床,他告訴克萊拉,他並不後悔自己的人生。如果不是知道自己早逝,他不會來到舊金山、不會成為舞者、不會遇到愛人,更無法面對自己同志的身份。他說,若不是因為靈媒的預言,「我現在或許還在家裡,等待我的人生開始」。

年長的大姊瓦亞和二哥丹尼爾則像是作者刻意安排的對照。他們留在家鄉陪伴喪夫的母親,並擁有相較安穩的人生和職涯:一名研究人類壽命的科學家和一名軍醫。而作者再次拋出提問,選擇了安穩,是否等同以精彩為代價。瓦亞研究人類老化,卡路里攝入作為實驗變因:研究室中任意吃食的猴子,相較嚴格限制飲食的組別有較高的疾病風險、較短的壽命。瓦亞自豪於延長了實驗動物的生命,自己也活得像她研究中的實驗組:冰箱裡只有事先備好、符合每日進食量的料理包,以及記錄每餐熱量的 Excel 表格;她害怕病菌、害怕污染,杜絕一切與他人的碰觸。人生也必須盡量輕省,她說,失去的代價遠比寂寞更高,她害怕與人產生連結後所有可能發生的事,如果要不受傷害、長保安康——「為了活得長一點,妳只能活得少一點。」來實驗中心採訪的記者戳破她對自己的謊言,質疑道:「以生存(survival)取代生活(life),是不是更好的人生?

瓦亞和丹尼爾對靈媒的預言嗤之以鼻,他們傾向科學,傾向理性,傾向選擇而非命運。然而,當他們因為各自的原因失去工作,隨之而來的是對自身價值和意義的質疑。瓦亞和丹尼爾不敢也不願承認自己也許不夠勇敢;即使他們心裡深知,他們對家中弟妹的怨懟,來自自己未活出的人生。

The Anatomy of Dreams

The Anatomy of Dreams

作者 Chloe Benjamin 僅 29 歲,這是她繼《The Anatomy of Dreams》後第二本小說,出版後廣獲好評、旋即登上各大暢銷榜。對於襯托著故事主線的背景,她花了五年時間書寫、考究,包括 1980 年代同志聚集的舊金山卡斯楚街、劇院魔術史、拉斯維加斯、靈長類動物實驗,更實地查訪書中提到的各個地點;作者於採訪中表示,這是她書寫自身經驗之外的事物所應盡的責任。

而對於小說中懸而未解的謎團,作者並未給出明確答案。究竟靈媒真能預言死期,或只是利用人性弱點的騙子;到底四名姐弟是自己造就了命運,或者命運選擇了他們。然而讀到最末章,你會發現這些或許並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須能夠去愛自己的人生的一切,選擇也好、命運也罷,正如克萊拉每次上台演出魔術前在心裡反覆默念的:「我愛你們全部,我愛你們全部,我愛你們全部」。




【博客來年度選書指南──2018】

博客來年度選書指南──2018 (電子書)

博客來年度選書指南──2018 (電子書)


集結了2018年,總計24篇年度選書推薦手札。

在這個「後真相時代」,我們發現面對世界的態度,比掌握知識的多少更重要。
盤旋在腦海有種種疑惑,渴求解答,於是這樣的喊出──我在找你,你在哪裡?

生活是一場「遊戲自黑暗」,在「摺紙動物園」裡,每每以為下一秒就要失去血脈,仍然要張牙舞爪,做困獸之鬥,
繃緊神經線,連做夢都看到自己在「看不見的雨林裡」不見天日。
世界很大,不用急,我們慢慢走好,跟著Oliver Jeffers的腳步──「Here We Are: 歡迎來到這個美麗的星球」。
在閱讀中迷失方向的話,跟著這群人,有解。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