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早晨聽音樂

【♫|聽音樂】芭樂(Ballad),不只是芭樂!聽歌謠樂趣多──童歌、民謠及其他

  • 字級


當爸媽的都知道,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聆聽者。根據研究,嬰兒誕生後一個月便能辨認回應聲音及辨別聲音的來源與方向,三個月後即能以搖動身體來感應聲音,大致上在出生的四、五個月後,對聲音的一般反應便與成人無異,也就是說,聽覺的發展在人出生後半歲以前即已完成,也是人類最早啟動的一種感官學習。

聽覺正常的孩子,一般在兩歲半左右,就會開始注意旁人所唱的歌曲及由音響器材播放出來的歌聲,並大多能隨著音樂手舞足蹈;音樂本身的節拍、旋律、韻律,愈是簡單明瞭,就愈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這也是為什麼一般所聽到的兒歌,都有著節奏單純、強調旋律感、情緒直接不隱晦、結構簡單清楚的特性。英文「Ballad」一字,通常稱為「歌謠」,泛稱民歌、民謠、兒歌、童謠,通常指抒情、簡單、輕柔、具有韻律感、歌詞大多也講究押韻的歌曲,對年幼的孩子來說,Ballad代表的「芭樂歌」,正是帶他們進入音樂世界的橋樑。

Ballad

Ballad

歌謠(Ballad)早期為一種韻文的形式,源自從中世紀相對於宗教音樂的法國俗世音樂──敘事歌(chanson balladée)或敘事曲(ballade),原指「跳舞的歌曲」。從中世紀末期到18世紀,歐陸諸國如德、法、義等,沿續維也納音樂學院的傳統,持續發展其藝術音樂,但英國由於地理位置特殊,文化發展不同於歐洲主流,更因大航海時代開啟海上霸權、吸收來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展生出獨特的思維與想法;1728年,英國作曲家約翰.蓋依(John Gay)的敘事歌劇 (Ballad Opera)《乞丐歌劇》(The Beggar's Opera)問世,在歐陸大受歡迎,英國敘事歌劇在19世紀初期的美國也廣為流行,其中的敘事詩,也就是Ballade,經常是歌劇中最廣為流傳的曲子。

19世紀下半的維多利亞時期(1837-1901),是英國國力最強的一段時間,音樂文化也更為普及、商業化,對於「抒情敘事歌謠」的定義也跟著改變及擴大,成為許多職業音樂家的寫作型態,Ballad一詞漸漸泛指各種抒情流行歌曲,歌謠/敘事曲也就成為一種樂曲的名稱,現在常被用來指稱情歌,尤其是流行歌曲、搖滾民謠等等。雖然少了幾許敘事的元素,但「歌謠」仍多半擁有紓緩、速度不快、輕柔易入耳、節奏明確、旋律甜美俏皮等特點。沒錯,對小孩那些未曾有過太多複雜經歷的年幼耳朵來說,歌謠的確是最容易聽得下去的一種音樂類型。

不過,坊間那些唱唱跳跳、幼幼台穿著螢光粉紅的哥哥姐姐帶動唱的兒歌、童謠,對很多父母來說,都是相當難以入耳的惡夢;即使是表面簡單易聽的歌謠,能夠蘊含的感情、旋律本身的美感、甚至是負載的文化意義,也不見得能一概而論,所以,聽不〈下三輪車跑得快〉絕對不是你的錯,而是你可以給孩子更好的選擇,帶他進入更美好的音樂世界。

好的歌謠,旋律很重要;而搖滾樂史上最善於撰寫甜美流暢旋律的,首推The Beatles。小朋友對50年前流行的音樂沒興趣?那對迪士尼卡通總有興趣吧!可以聽聽The Beatles的這首〈When I'm Sixty Four〉:

天外奇蹟 (2藍光BD)(UP  (2 Disc))

天外奇蹟 (2藍光BD)(UP (2 Disc))

選自《天外奇蹟》電影原聲帶,卡爾爺爺與他深愛的艾莉,未能白頭偕老,但也一起做過「當我64歲時,會如何如何」的夢。孩子離64歲還很遠很遠,未來的世界會如何?年老之後的心態和現在有什麼不一樣?孩子或許還扛不動回憶加諸生命的重量,但或許會對年齡漸長這件事,多了一些感觸。

當然不能少了最經典的「黃色潛水艇」。或許孩子還不能理解由藥物主導的迷幻文化帶來的潛意識、感官開發、無邊際的幻想與漫遊,但我們可以先談談晚上睡覺時做的夢,夢與現實的分界,然後,還有那對於無邊無際世界的想像與對冒險的渴望。

彼得、保羅與瑪麗 / 傳奇首部曲-假如我有一把鐵錘(Peter, Paul & Mary / If I Had A Hammer - The Legend Begins)

彼得、保羅與瑪麗 / 傳奇首部曲-假如我有一把鐵錘

說到1960年代的民謠搖滾,你可以告訴孩子,人們在民間傳唱的歌曲,很多時候可以用來表現底層平民面對艱苦生活時,最真實的心聲與情感;這和搖滾樂反 抗權威、對抗無理當權者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這也是「民謠」結合「搖滾」成為「民謠搖滾」這種樂型之後,能迅速深入人心、獲得大眾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 Peter, Paul & Mary在反抗意識型態上雖然評價普普,但他們優美的和聲、極易親近的歌曲旋律,確切奠定了民謠、搖滾、流行結合的型態,讓更多年齡層與各種背景的人都愛上民謠搖滾。這些耳熟能詳的歌曲,從童話般的〈Puff the Magic Dragon〉〈Lemon Tree〉,乃至優美動人的〈500 miles〉齊豫也翻唱過的〈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都是很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好歌。聽過Peter, Paul and Mary唱的〈Blowing in the Wind〉之後,就可以帶孩子聽聽Bob Dylan的原唱了。



接下來,你可以和孩子談一談,搖滾樂變成了流行文化的主流,排行榜的名次、唱片銷售量等數字,漸漸成為評估一個歌手是不是巨星的標準,而歌手做為大明 星,有時候為了讓更多聽眾喜歡,加上還有唱片公司在背後的種種規定和限制,是不是還能肆無忌憚地講出自己想講的話、唱自己想唱的歌呢?正因如此,經歷1970年代初期搖滾樂大量商業化的時代,在197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初期,引發了所謂獨立/另類的風潮,英國搖滾團體在這方面尤其百花齊放,許多擺脫大型主流唱片公司獨立發行的小公司(通常老闆本身即是樂迷),展現出與眾不同的品味,有狂暴的龐克(Punk),深沉內斂陰鬱的後龐克、展現年輕人心聲的新浪潮(New Wave),從前衛的電子實驗、吉他迷幻噪音、輕快活潑的民謠風,都百川匯流,展露令人驚喜的面貌。

Mayflower

The Weather Prophets便屬其中將純情風格展現得最為強大的一支團體,在本地或許寂寂無名,但也曾受美國名吉他手Lenny Kaye(Patti Smith製作人)青睞,在1987年發行《Mayflower》專輯,在獨立名廠Creation旗下共發行三張作品,留下許多好歌。甜美的旋律、單純的渴望與愛戀,是孩子也會愛上的聲音。





回到我們最貼近的生長地,深植於這塊土地的歌謠,蘊含的是自己先人生活的軌跡,當然不可錯過。民謠大師簡上仁耗費畢生精力收集的一套三集《台灣的囝仔歌》,以及陳明章大師譜寫的《台灣的囡仔歌》,都是孩子應該要聽聽的音樂。



然後,記得要給孩子聽一下這首農村武裝青年的〈囝仔你咁知〉,大人世界的許多謊言、過度的慾望、土地的呻吟,這些,都是他們在長大的路程中應該要早點知道的大問題啊。

簡上仁 / 台灣的囝仔歌1

簡上仁 / 台灣的囝仔歌1

簡上仁 / 台灣的囝仔歌2

簡上仁 / 台灣的囝仔歌2

簡上仁 / 台灣的囝仔歌3

簡上仁 / 台灣的囝仔歌3

陳明章 / 大地精選 - 伊是咱的寶貝

陳明章 / 大地精選 - 伊是咱的寶貝

陳明章 / 台灣囡仔歌

陳明章 / 台灣囡仔歌

農村武裝青年 / 幸福在哪裡?

農村武裝青年 / 幸福在哪裡?


芭樂歌,不僅是芭樂歌。歌曲所能表達的人類情感,不只是主流流行樂壇鍾愛的、如浮光掠影的欲望競逐的男歡女愛;嫉妒與仇恨、正義與公理,透過歌謠,吟吟唸唱,字字入心,那,其實正是一種洗滌社會的基礎力量。就讓孩子從容易入耳的歌謠開始,認識音樂能展現的力量吧。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如何跟孩子談死亡?五本書帶你教孩子溫柔的告別

生離死別是人生進程中無可避免的過程,當所愛的對象離開這個世界,如何與小孩說明「死亡」這個概念?透過五本作品,我們聊聊溫暖的告別。

285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