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療癒展
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她如何謀弒母親、婆婆與丈夫

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她如何謀弒母親、婆婆與丈夫

  • 定價:390
  • 優惠價:79308
  • 優惠期限:2025年04月0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精巧而坦率的客觀紀事

作者胡慕情跳脫一般解析罪案的敘事手法,以另一種方式撕開標籤,重新觀看一位在台灣新聞鏡頭下、謀殺親夫的「黑寡婦」,如何在失衡的原生家庭、婚姻關係中走向無法回頭的道路。女性受刑犯往往在大眾視野中被授以異色聳動的外衣,性別如同一道天生的枷鎖,綑綁著、強制著讓她們前進。如同自序所述,「死亡只是一則誘發的開關,死亡不比其他狀態更殊異。世人來來往往,她本身就承載了一切。」,這一次,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去叩問、去排除獵奇的凝視,看進事件最深層的核心。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以女性視角剖析台灣史上第一起女性連環詐欺弒親案。
  ★獄中親訪現存唯一女死囚林于如,融合其自傳與相關人士訪談,揭露「驚世媳婦」以外的面向。
  ★在宛如《柯波帝:冷血告白》的抽絲剝繭中,除了謀殺,也窺見六合彩風潮下的賭徒。

  耗時三年、多方調查
  首部臺灣女性連續殺人犯的罪案書寫
  卓越新聞獎得主胡慕情獄中多次採訪死刑犯林于如
  取得親筆自傳
  試圖探討悲劇成因、判決過程與真相

  「我恨不得一聲槍響,讓我脫離苦海,但是為什麼,我是驚世媳婦?」

  二○○九年,年僅二十七歲的林于如被控謀殺自己的母親、婆婆和丈夫,經過最高法院進行生死辯論後,判處死刑定讞。

  迄今為止,臺灣因謀殺判死的女性僅有四人,她是二十多年來首例,也是目前唯一尚未執行死刑的女囚。當時媒體大幅報導其犯案過程與動機,稱她為「黑寡婦」、「驚世媳婦」,數家媒體與判決書的故事版本卻各有出入。

  情殺、財殺……女性被認定的謀殺理由,其實與男性並無殊異,但殺妻的男性不會是獵奇的對象,他們不會被稱作「驚世丈夫」。而人的行為軌跡,是否又能歸於單一因果?

  本書是資深記者胡慕情採訪林于如案相關人士的紀錄。在一次次心理攻防、信任的破壞與建立之後,林于如也親手寫下自己的人生詮釋。採訪過程、媒體敘事、判決書文本,融集了各方人士與林于如本人對案件的看法,以及林于如自傳中的生命軌跡與犯罪歷程……在所有觀點的並陳與對話當中,或許我們能嘗試從悲劇的事實邊緣,提煉出可被理解與重視的社會脈絡。

  你若想死,不怕沒鬼可做
  母親、婆婆與丈夫的死亡,她都認罪了
  媒體報導中的自己竟如此陌生
  她否認因賭債殺人,筆下的人生卻是死亡與背離的賭注

  在任何一種烏托邦願景中,幸福都是必要條件。
  這意味著,在現實中,幸福是無法得到的……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胡慕情


  1983年生,曾任臺灣立報、公共電視《我們的島》文字記者、端傳媒特約記者。關注環境、人權與社會案件,新聞作品曾獲吳舜文新聞獎、卓越新聞獎、SND最佳新聞設計創意獎;著作《黏土:灣寶,一段人與土地的簡史》獲金鼎獎非文學圖書獎。偶撰影評與書評,現為鏡文學文化組採訪主任。
 

目錄


上篇:她,驚世媳婦
中篇:我是林于如
下篇:生命的田野
後記
謝辭


 
 



  初次聽見「林于如」,已是相當晚近的事。縱然她的案件轟動一時,個性使然,「林于如」並未在我視閾可見之處。她生於一九八一年,與我相差不及二歲,當她已婚、生子、殺夫,我仍單身,擁有一份穩定的記者工作;至於婚姻與孕育,不在想像之內。二〇一五年前,關注的是環境議題。不同於許多同業的伶俐反應與關注多元,罕能一心二用,僅能走在窄仄的小路。

  二〇〇八年,臺灣發生了多起農地徵收案件,抗爭不斷、烽火連天,盡其可能地追蹤每一宗土地徵收案件,其中唯有後龍灣寶這個村莊成功對抗徵收。民怨四起,二〇一一年,政府修正土地徵收條例,但及至二〇一三年,徵收的問題沒有因為修法而改善或停止。這件事一直困擾我,因為重複的衝突現象讓我質疑報導是無用的;那年春天,恰逢灣寶抗爭領袖張木村過世,使我決定嘗試用書的形式去探問:被徵收戶的苦痛到底從何而來?探問引我走向爬梳政治經濟的影響力如何作用於各種公共政策的路徑,而在寫書末期,發生了北捷隨機殺人案——一名大學未畢業的少年鄭捷以一把刀,在捷運上刺死了四人、傷害了二十八人,那天起,才開始將視角轉向社會案件。

  作家約翰.伯格在〈蘋果園(給里昂市長巴爾的一封公開信)〉裡曾寫:「先生,您會說哪一種建築物收藏最多的夢?學校?戲院?電影院?圖書館?洲際大飯店?舞廳?可不可能是監獄?」開始探問「人為什麼殺人」後,這句提問,經常出現腦海。常人會斥之荒謬,現實卻是如此:所有掠奪,都包藏想望。不論偷拐搶騙,燒殺擄掠,行為總受意念驅動。鄭捷以為他開展屠殺之際,會像電影裏搬演的劇情一樣遭槍聲制伏。是被人澈底毀滅,被人一邊注視並抹殺的渴求。他搜刮並摧毀許多人的夢,進入牢籠,但他的想望最終實現。槍響那一刻感覺荒唐,困惑使我在喧嘩裏掉淚。

  不想活。所有人或多或少有過的念頭。每個人念頭的生成背後,有各式各樣的遭遇。北捷案發生前,隨機殺人案早就存在;在行政部門試圖以死刑安撫社會對隨機殺人的恐懼後,隨機殺人案仍然發生。第一位隨機殺人犯黃富康在二〇〇九年犯案,殺死了初次見面的房東,甚至差點滅其家門;二〇二〇年,一名男子王秉華因與配偶爭吵而以刀刺殺路過的機車騎士。

  這十多年間,共有七起無差別殺人案。犯罪者或受精神折磨教唆,或受邊緣壓力碾壓。唯有鄭捷如此模糊。他的逸出邊界,毀壞平穩,使常人拒絕聆聽、極力排除。是正常的反射動作,理解畢竟艱難。但他的正常即是他的恐怖,他的恐怖又曾是我們慣習的生活常軌。愈是逐步靠近,愈感「生」、「殺」二字的模糊。萌生、凋落。生,或死。決定生,或死。是自然的運作,人的選擇,與社會的介入。每每想起這之中存有的矛盾,便坐立難安。

  試圖探索,解析作用在隨機殺人犯身上的元素,性別為其一,這使我開始也將目光轉向凝視女性謀殺者。根據法務部統計,除二〇二〇年外,自二〇一五年起,臺灣每年因殺人遭起訴的男性,從二〇二人一直下降至二〇二二年的一百五十八人,基本上有下降趨勢;但女性殺人犯的數字幾乎維持穩定,多在十幾人上下,且近年逐漸升高。若進一步看年齡結構,女性殺人犯居高的年齡層為三至四十歲間。

  迄今為止,臺灣因謀殺而遭判死定讞的女性僅有四人。林于如是目前唯一未被執行死刑的女囚,在她的案件定讞之前,最後一位女性死刑犯已是二十世紀的消息。

  人的選擇不會無跡可尋。但這些女性的謀殺,動機往往被化約為短短幾行描述:首位女性死刑犯朱瑞真,被認定是因外遇不倫而殺夫;第二位女死囚則是因罹患子宮肌瘤無法生育,「嫉妒他人家庭美滿」而連續毒殺九名幼童。第三位殺人者楊麗華被認定為欠債無力償還而教唆殺人。情殺、財殺,若動機為真,其實與多半男性殺人的理由無異。然男性不因此被視為獵奇的對象,他們不會是驚世丈夫。

  情殺、財殺的分類看似是最終解答,實際上,人的行為軌跡可能比想像得更為蹣跚與幽遠。若將眼光放置全球,全世界死刑犯和死刑執行總量中,女性占比皆少於百分之五。康乃爾大學法學院世界死刑中心(Cornell Center on the Death Penalty Worldwide)研究發現,女性死刑犯案件高度集中於少數類型,當她們成為加害者前,多數是受家暴、性侵的受害者。被視為詐保而連續殺人的林于如,即以此解釋自己的行為,但不被司法接受。這是為何人權團體為其辯護,並援引過去臺灣曾有的多位女性謀殺犯在家庭內的受苦情境,試圖指出結構的壓迫。

  結構是記者可以寫作的基礎。聽聞林于如與多位女性謀殺犯的故事後,想起白俄羅斯作家亞歷賽維奇。她的書寫都有大量的訪談,因為是時代的切片所以可以去辨識化,讓所有片段組合而成「活過那時代/事件的『一』個人」。覽視近年臺灣幾起女性殺人犯,這些個案可以既是「一個人」,又是「每個人」嗎?

  探問來自這幾年摸索罪案的省思:而今對照殺人的社會學詮釋並不被我喜愛。不單因為書寫模式已成套路,也因對抗標籤的同時可能亦反覆標籤、使人扁平。導演是枝裕和時曾說:「我不喜歡用議題或訊息這類詞彙來闡述或是被闡述作品。會被這類詞彙歸納的作品,鐵定是因為處理人的部分太弱了。我一向邊拍電影邊思考。沒有人的存在是為了故事或議題。我們只是像那樣的活著──生命翻滾於那些樣態的活著。」
  
  存活本身無有可能歸類與具備嚴謹的邏輯。當然有分析與對照的餘地,但有時僅是歪斜了,僅僅就是向著那個人以為的光走去。像徐四金的夏先生瘋狂走路;村上春樹描述的西伯利亞歇斯底里;或卡繆筆下莫梭發射的那發子彈;凱特.蕭邦寫下接獲丈夫死亡消息的馬勒夫人。
 
  如果探問,潛意識中牽引寫作轉向的真正原因,或是童年家庭中男性缺席造成的傾斜,失衡情境養成一種近似魍魎的恐怖——為了活下去、為了讓別人也活下去,女性總是學著如何回到現實生活並學會微笑,而那往往倚靠龐大的忍耐與壓抑。有時她們沒有真正殺人,但以瀕死的樣態遊走於菸、酒、賭、毒。而當她們決定謀殺,她們同時也殺了自己。

  死亡只是一則誘發的開關,死亡不比其他狀態更殊異。世人來來往往,她本身就承載了一切。我想知道,關於不被輕易分類,或是忽略追問的一切。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229996
  • 叢書系列:鏡小說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5 x 21 x 1.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上篇:她,驚世媳婦
 
謀殺
 
沉默的謀殺需要藏匿。但她沒有購買鏟子,也沒有準備麻袋。她只是靜靜環視所處的這棟房子。她想回憶與丈夫劉宇航曾有的甜蜜互動,但無法。在她腦海僅有「你若想死,不怕沒鬼可當」這句話無休盡地徘徊。她開啟抽屜,找出精神科診所開立予她的克憂果,將一大把藥錠細磨成粉;接著走向終年燠熱悶濕的廚房,挖出食品防腐的去水醋酸鈉、拿走婆婆鄭惠升在後院種植菜果的殺蟲劑萬寧粉。最後,她走入與劉宇航兩人生下的獨生子房裡,拿走用以去除紛亂塗鴉的甲醇與一瓶止咳藥水。
 
扭開瓶蓋,她將感冒糖漿倒入流理檯內,看著糖漿緩緩流入排水孔,去到充斥腐爛惡臭的下水道。粉色甜香總是用以掩蓋苦澀的本質,如今她決定不要了。她用透明粘膩的塑膠瓶裝填對止疼、防腐、消抹、寧定的巨大渴望,走出家門,開車往藥局,買了針筒,前往劉宇航所在的埔里基督教醫院。
 
抵達醫院,她面不改色地走入劉宇航所在的一五〇五號單人病房。劉宇航粗聲問她拿藥,她順從地由背包取出一排鎮定失眠的藥給他。劉宇航吃了三顆。三分鐘後睡著、發出鼾聲。她深深望了一眼在床榻上的丈夫,接著從包包拿出針筒,抽取她在家中混合的藥液,機械人一樣,將藥液一次又一次地置入劉宇航點滴的加藥管內。
 
當她回神,塑膠瓶內已無殘留藥液。她不知道時間。她開始流淚。她離開病房、丟棄針筒、開車返家,將自己清理乾淨。坐在廳裡,望著時鐘。她知道醫院將來電通知。她知道自己殺了丈夫劉宇航、知道殺人必將償命。但在審判來臨之前,她,林于如,決心要先替劉宇航舉辦一場盛大的喪禮。
 
懷疑與逮捕
 
時至今日,若在南投縣埔里鎮上提起劉宇航的死,當地人依然記憶猶新。這是埔里鎮上罕見的一場死亡,十四年來,再沒有發生過任何一宗堪可比擬的謀殺。然而,最初劉宇航的死僅被鎮上的人們認為是一場悲劇——短短三個月內,劉家相繼死了一對母子——直到葬禮舉辦那天,流言才開始在鎮上流竄。

會員評鑑

4.5
15人評分
|
1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
5.0
|
2025/03/03
|
電子書
結束閱讀以後,意猶未盡,很好奇作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內心想著應該是一個溫暖、善於傾聽、有耐心,極所有正面的特質於一身的人。所以開始搜尋作者,看了許多訪談,果然不出所料。看完這本書,會發現要了解一個人好難好難,但是作者卻用她自身有限的能力做到最好。看完這本書,會發現在自己不這麼反對廢除死刑,會開始思考真的把人除掉就是對這個世界好嗎?當然假設的問句一定會出現:如果被殺的是你家人嗎?但是這些都只是假設,用一個極端的例子來討論事情本來就是不公平的。用不同的眼光看待死刑犯、用不同的眼界看待這個社會,說是給死刑犯一個機會,也覺得給了自己一個機會看待與自己不同成長背景的人。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1/10
作者是一位資深記者,曾獲得卓越新聞獎,
透過鍥而不捨,多次書信往來和獄中面談,
嚴守界線,卻能以耐心取得死刑犯的信任,
得到本書主角女性殺人犯林于如本人寫的自傳,
雖然,其自白內容,直到最後仍然真偽難辨,
但確實是媒體報導或社會大眾看不見的視角。

這本書能完成,很不容易,佩服作者的毅力,
因為非虛構寫作很困難,不像小說能發揮想像力。
舉例來說,光是要採訪死刑犯,就有許多阻礙,
前面的章節,作者提到在前期洽談的過程,
本書主角,女性殺人犯,在尚未同意受訪之前,
甚至主動跟作者提出同性婚姻登記的要求,
以利克服監獄對於面談時間的限制。
但是作者思考之後,選擇拒絕了,
因為她希望彼此的關係是真誠的。
而非利用這樣的「伴侶關係」,來完成本書。

但是真正的寫作難關,來自於克服自己的心魔,
「為何社會大眾需要理解死刑犯的複雜性呢?」
作者常自問這個問題,
最終花了三年的心力與時間完成本書。
雖然真相難明,各方立場及觀點皆不同,
但是我相信它是一本真誠的書,
不論是作者與受訪者,或作者面對讀者,都是。

大多數電影或影集比較是用第三人稱角度來看,
但這部作品的中間有使用死刑犯本人寫的自傳,
我個人對於「死刑存廢」並無太多的見解,
但是覺得能夠以「第一人稱」視角,
透過死刑犯的自傳去了解她這個人,
是很特別的感受(雖然真偽難辨)。

像《八尺門的辯護人》比較針對死刑議題聚焦,
但這本書則是針對女性在社會所承受的各種壓力,
比較是在探討,為什麼,她會成為殺人犯?

追求真相的「過程」,也許比正確的結論更重要。
大力推薦這本書!因為它帶給我許多反思。
希望我們都因閱讀這本書,成為一個更柔軟的人。
展開
user-img
4.5
|
2024/10/29
感謝[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讓我知道台灣有這麼用心的記者,在我們接收社會新聞的當下,她正探訪社會暗黑面裡複雜的人性。

書中序裡引用作家約翰·伯格的文字:「你覺得哪一種建築物收藏最多的夢?學校?戲院?電影院?圖書館?洲際大飯店?舞廳?或者有沒有可能是監獄?」

本書是記者胡慕情對林于如的探訪及對林于如邀約的自傳,因為作者想知道,關於不被輕易分類,或是忽略追問的一切。

迄今為止,台灣因謀殺而遭判死定獻的女性僅有四人。林于如是唯一未被執行死刑的女囚。

原生家庭的不健全,父母對教育養育認知上的偏差,致使孩子走上迷途,踏上不歸路。

年僅二十七歲的林于如因弒母、殺婆、謀害親夫、詐保,被判三個死刑。

作者依尋加害者林于如的自傳,逐ㄧ解開自傳內容的困頓與糾結,自小被家暴、性侵,因而智力降低,辨識能力低下,長期不安的環境致使憂鬱症纏身,導致精神異常,是這些原因讓她犯下滔天大錯⋯⋯?

與先生的婚姻,是遇人不淑還是同流合污,法官對林于如進行了智力測驗為「臨界或輕障」,精神科醫師判讀如此精神狀態有「誇大、高模仿、虛實難辨的行為」。

林于如的自傳虛虛實實,作者秉著質疑的態度,必須查證的精神,訪談被害者與加害者相關人士,他們的吐露是流言還是事實,虛假摻雜,無能佐證的事實,其對錯的辨識度很低。

新聞報導能取得的資訊多半來自警方,但取得的內容未必是事實。

作家王安憶曾如此描繪流言——總是混淆視聽,好想要改變歷史。流言總從小處著手,沒有章法,也不按規矩,到哪算哪,帶著流氓地痞氣。流言不講長篇大論,也不講小道細節,它只是橫看來。它是偷襲的方法,從背後擦上一把,轉過身卻沒了影。

一宗社會案件不是只有刑罰與審判,其中承載的是人心的倒影、悲劇的背後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家庭故事。
展開
user-img
Lv.2
4.0
|
2024/10/21
我覺得好看,奇怪多數評論者認為枯燥難讀的自傳部分,我認為尤其精彩。並且相信她說的並非謊言,而是,人其實有修改記憶的潛能。
好幾次想著,換做我是採訪者,也必然會對她產生防備心。雙方本來想建立某種交換真相的信任關係,終究沒那麼容易。
讀完對她的遭遇感到唏噓。覺得或許她根本也情願離開這個人世。
展開
user-img
Lv.1
4.5
|
2024/08/14
這是一本特別的題材的書,作者的文筆流暢,不會讓人覺得過於煽情,她並沒有特別想為這位殺人犯特別平反什麼,比較像是希望透過書寫
讓人了解這名殺人犯的想法以及,過往經歷過的事情,保持中立客觀,後續留給讀者自由想像。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穿越保守主義迷霧,直擊政治譜系變遷。社會議題│哲學思想│歷史進程精選滿799元現折79。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年度健康計劃展
  • 春之味
  • 靈性療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