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暢銷展
行動改造大腦:行為如何形塑我們的思考

行動改造大腦:行為如何形塑我們的思考

Mind in Motion: How Action Shapes Thought

  • 定價:480
  • 優惠價:943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0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上頁下頁
 

OKAPI 推薦

  • 「神請對了,翻譯速度就很快。」──專訪《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譯者朱怡康

    文/柯若竹2022年01月13日

    譯者朱怡康鮮少露面,坐在我們面前,臉上混著緊張與期待,簡直與他譯的《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裡端坐諮商室沙發上、斟酌該透露多少的個案如出一轍。朱怡康的活動範圍大抵不離開基隆,生活簡樸宛如修士,明明不用上班打卡卻作息規律,七點前必定自然醒。他說這是配合「少爺」,一隻高齡雪納瑞混貴賓。少 more
 

內容簡介

美國心理科學會會長芭芭拉・特沃斯基最新力作
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推薦:
「流暢練達,讓您與博學而迷人的心靈相會,沉浸於一對一的交流。
本書引導你檢視自己的經驗,告訴你思索(人類)思考的新方式。」

  *****

  ▎頂尖心理學家為人類認知提出重大嶄新理論:思維的基礎是行動,而非語言。
  ►分類式思考具備什麼特點與好處,使得我們特別偏好它?它又有什麼樣的缺陷?
  ►《真確》的作者羅斯林用哪兩種深植於空間認知的方法,修正分類式思考和誤解?
  ►比起許多研究推崇的心神漫遊,共感方法不只更有助於發掘創意,創意也更為實用。
  ►我們的語言思考和視覺思考很大程度上是獨立的,而且視覺思考很可能先於言語。
  ►與思考契合的手勢能提升思考品質,因此善加設計手勢有助於理解、學習和解決問題。
  ►漫畫太簡單了,算不上閱讀?不,實際上已有幾十份研究顯示,漫畫對教學有幫助。
  ►研究發現,動畫並未比靜態圖示更有助理解和學習;另外,好圖比好敘述更有助學習。
  ►人說話時會隨意切換觀點,然而聽者依然聽得懂,這牴觸了心理學和語言學的舊主張……

  長久以來,學界的主流看法是「思考是語言式的」,有人甚至形容「語言是思考的原料」。可是,圖像遠比文字好記,圖像描繪面貌、場景和事件的能力更非文字能及。每當你在心中默想捷徑、下棋、打籃球或調整家具位置,你都是在做一件很特別的事:進行抽象思考——但不用文字。

  歷年來諸多實驗所得的數據,已使得越來越多人相信,語言植根於空間世界,因此我們感受空間中人事物動態所養成的空間認知,才是思考的基礎。我們在現實空間的行動,會轉化為思維裡的心理活動,而空間認知又回過頭幫助我們從周遭事物的動態中獲得意義。此外,空間思考亦是繪製和使用地圖的基礎,也是組合家具、規劃球賽戰術和設計場所的根本。沒有空間思考,我們難以了解人流、交通、水流和觀念的流動;空間思考甚至是釐清語言結構與意義的基礎。

  在這本書中,全球知名的認知科學學者芭芭拉・特沃斯基,整理了讓我們得出上述理解的諸多重要研究、各文化的事例與解讀,內容廣博、結構細密,輔以豐富易解的圖例,闡述其主張的理據,幫助讀者了解最前沿的心理學研究成果,從而對於人類思考模式有最新的認識。

  ▎本書各章要點(更詳細內容可參見目錄的小標)
  ►►第一、二、三章:基本要點,以及感知和行動如何形塑我們對生活空間的思考;
  ►►第四章:探討空間思考和空間能力的多樣和變化;
  ►►第五章:探討姿勢如何反映及影響我們的思考;
  ►►第五、六、七章:關於空間和其他幾乎一切事物的討論和思考;
  ►►第八、九、十章:關於設計和運用認知工具、地圖、圖表、標記、圖示、圖解、視覺化、說明、漫畫、簡圖、設計和藝術。

  ▎本書行文中闡述的影響思考傾向的九大認知習性:
  認知第一定律:好處必有代價,或說「付出代價就有收穫」。
  認知第二定律:行動形塑感知。
  認知第三定律:感覺先行。
  認知第四定律:心智能蓋過感知。
  認知第五定律:認知反映感知。
  認知第六定律:空間思考是抽象思考的基礎。
  認知第七定律:心會填進遺漏的資訊。
  認知第八定律:當思考超出心的負荷,心便將思考放入世界。
  認知第九定律:我們依我們組織心裡的東西的方式,來組織外界的東西。

各界好評

  ►「流暢練達,讓您與博學而迷人的心靈相會,沉浸於一對一的交流。本書引導你檢視自己的經驗,告訴你思索思考的新方式。」——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著有《快思慢想》

  ►「本書作者是相關研究的世界翹楚,對空間思考與推理、語言和文化的之間的緊密關連,提出耐人尋味的探索。」——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大學心理學系莊斯東(Johnstone)講座教授,著有《心智如何運作》(How the Mind Works)

  ►「本書引人入勝。特沃斯基告訴我們:動作、行動和身體是人類思考方式的根本。心智從大腦和身體延伸到世界和環境,建立起感知和操控自身身體和周遭事物的方式。本書不但令人著迷,也相當重要。」——唐・諾曼(Don Norman),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設計實驗室主持人,著有《設計的心理學》(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對於我們的身體動作和周遭的人的動作如何形塑我們的意識,本書提出十分詳盡的解釋。內容扎實,資訊豐富,有心深究的心理學迷一定會感興趣。」——《科克斯書評》(Kirkus)

  ►「靈活遊刃於資料、科學理論及傑出的個人洞見之間。特沃斯基優雅鋪陳空間思考的重要性,指出它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核心。本書精緻而廣博,橫跨物理學、語言學和設計,將作者的專才精鍊為令人信服的事實幾何學。不論專家或一般讀者都能樂在其中。」——寶拉・安東涅利(Paola Antonelli),現代藝術博物館建築與設計部資深策展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芭芭拉・特沃斯基Barbara Tversky


  芭芭拉・特沃斯基與她已故的夫婿阿莫斯.特沃斯基同為世界知名的認知心理學者。阿莫斯.特沃斯基與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長期合作,研究人類的認知偏差,以及人們如何處理風險等。芭芭拉・特沃斯基本身則是史丹佛大學心理學系榮休教授、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教授,目前擔任美國心理科學會(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會長。她已發表超過兩百篇關於記憶、空間思考、設計和創意的學術論文,也經常在全球各地跨學科會議和工作坊演講「體現認知」(embodied cognition)。她不僅樂於與心理學家合作,也有幸與語言學家、科學家、哲學家、電腦科學家、設計家、藝術家等各方專才共事。芭芭拉・特沃斯基目前住在紐約。

譯者簡介

朱怡康  


  專職譯者,守備範圍以宗教、醫療、政治與科普為主。譯有《怎樣談科學》、《棋逢對手:中東與美國恩仇錄》套書、《二十一世紀生死課》、《漫畫哲學之河》、《漫畫心理學》、《人性較量:我們憑什麼勝過人工智慧?》、《自閉群像:我們如何從治療異數, 走到接納多元》等書。其他歷史、科普譯作散見於《BBC知識》月刊。

  臉書專頁「靈感總在交稿後」:www.facebook.com/helpmemuse
 

目錄

►►楔子:空間中的動:思考的基礎

▎第一部分:心裡的世界
►►第一章:身體的空間:空間中的行動

本章討論我們對身體的內在視角,這種視角是行動和感覺形塑的,有別於我們對世界其他事物的外在視角,後者是由外觀形塑的。鏡像神經元將別人的身體對映到我們自己的身體,讓我們能透過自己的身體了解其他身體,在行動上與其他人協調。
I. 身體及其部分
II. 統整身體:行動與感覺
III. 了解別人的身體
IV. 鏡像神經元
V. 運動共鳴
VI. 協調人我身體
VII. 補記:其他心中的心,其他身體中的身體

►►第二章:環繞身體的泡泡:人、地、物
在這一章裡,我們討論人如何辨認、分類和了解環繞我們的人、地、物。我們看到:很多日常分類就像共同特徵的箱子,它們把自己跟其他分類的特徵箱區隔開來,即使那些分類離它們很近亦然─但未必總是如此。所以對於各分類所共享的面向和特徵,我們必須想得更深。
I. 物
II. 層級組織
II.1基本層
III. 人
III.1 這是誰?臉孔
III.2 臉和情緒
III.3 眼睛是靈魂之窗?
III.4 臉和特質
III.5 身體與情緒
III.6 身體與行動
IV. 地點:行動和事件的場景
IV.1 改變視盲
V. 區分類別比區分幅度容易
VI. 心智蓋過感知:不確定、假設與確認偏誤
VII. 人、地、物

►►第三章:此地,此時;那裡,那時:環繞我們的空間
在這一章裡,我們檢視身體周遭的空間和辨識方位的空間用哪些方式表現在心和腦,並提出這本書的假設:空間思考是抽象思考的基礎。
I. 我們周遭的世界
II. 變換視角
III. 攤平框架:地圖
IV. 腦中地圖:空間及其他
V. 從認知地圖到概念地圖
VI. 心中地圖:認知拼貼
VI.1 空間思考,抽象思考
VI.2 旋轉
VI.3 對齊
VI.4 層級組織
VI.5 參照點
VI.6 視野
VII. 認知拼貼

►►第四章:轉換思考
在這一章裡,我們先區分思考的表徵和思考的轉換,再分析空間轉換和它們的好處(很多!),然後談空間能力,以及如何獲得這種能力。
I. 表徵和轉換
II. 心像旋轉
III. 兩種視角:內在視角與外在視角
IV. 創造圖像:在心中畫圖
V. 動態圖像: 一步步漸進完成
VI. 空間能力
VI.1 測量空間能力
VI.2 空間能力對哪些領域有益?
VI.3 習得空間技能
VII. 空間能力的範圍
VIII. 意義

▎第二部分:世界裡的心
►►第五章:身體說的是另一種語言

這章討論的是身體的動作(尤其是手的動作)如何變成姿勢/手勢,從而影響我們自己和別人的想法,並建立起合作的基礎─社會黏著。
I. 手會說話
II. 手的比畫
III. 手勢的種類
IV. 手勢透露想法
V. 手勢演出想法
VI. 手勢有助說話
VII. 手勢有助思考
VIII. 表徵手勢如何發揮作用
IX. 手勢改變別人的思考
X. 手勢應用於數學和音樂
XI. 姿勢作為社會黏著
XI. 1 對話
XI. 2 合作
XI. 3 設計
XI. 4 舞蹈
XI. 5 指揮
XII. 補記

►►第六章:點、線與觀點:言談和思考裡的空間
在這一章裡,我們會討論線性語言如何描述空間和使用觀點,不論是內在的、以身體為中心的觀點,還是外在的、以世界為中心的觀點。在內在觀點部分,我們會看到一件令人驚訝的事:有些時候,採取別人的觀點比採取自己的觀點更自然。
I. 說話和思考
II. 談論和思考空間
II.1 觀點

►►第七章:箱、線和樹狀圖:對其他幾乎一切事物的談論和思考
本章討論的是:簡單的幾何形式如點、框、線和網,用哪些方式捕捉對於空間、時間、數字、觀點、因果和其他一切事物的思考。
I. 談空間
II. 心的幾何:形式
III. 框:放物件和概念的容器
III.1 世界裡的框和心裡的框:種類
III.2 世界裡的框和心裡的框:地點和部分
IV. 樹狀圖:將龐大的概念切割成部分或種類
IV.1 樹狀圖
IV.2 網
IV. 3 社會網絡:六度分隔
V. 線:依序排列概念
V.1 心裡的線和世界裡的線
V.2 線上的時間
V.3 時間上的他中心觀點
V.4 扭曲
V.5 圓圈:時間是環狀的嗎?
V.6 方向性
V.7 談時間:未來在前面還是後面?
VI. 順序:誰第一?
VI.1 數量、偏好和價值——所有能在一個向度上排序的事物
VI.2 不只人類會排序
VII. 排列數字
VII.1 概數系統
VII.2 排序的意義
VII.3 確切數字系統
VIII. 邊界:另一種線
IX. 箭頭:不對稱的線
X. 觀點
X.1 近與遠
X.2 從上往下和由內朝外;外在和內在
X.3 路線/俯瞰;枝節/總覽;程序/組織;解決/問題空間
XI. 言詞:開箱見真章
XII. 語言與空間
XIII. 思考與想法

►►第八章:我們創造的空間:地圖、圖示、簡圖、說明書和漫畫
在這章裡,我們討論把想法放入世界的方法─亦即人如何透過在空間中布置標記,從而創造出超越此時此地的意義。我們在這一章會反覆穿梭古今,從中學習設計的原則,以及人如何運用思考工具表達他們對空間、時間、數字、事件、因果和故事的想法。本章也將特別討論漫畫,它是一種極具創意的創作,用滑稽的方式講故事。
I. 把想法放進世界
I.1 種類的定義
II. 認知設計原則
III. 空間:地圖
IV. 地圖設計和其他設計的經驗法則
IV.1 路線圖的認知設計原則:呈現路線和轉彎
IV.2 認知設計原則的三P:製作、偏好和表現
V. 數字和記數
V.1 數學圖與文化
VI. 符號:邏輯與物理
VII. 符號:音樂與舞蹈
VIII. 時間
VIII.1 因果
IX. 事、人、地與物
X. 說明書
XI. 圖示的語意
XI.1 狄德羅
XI.2 空間中的位置
XI.3 自然而然繪圖所顯示的事:垂直攸關價值,水平是中性的,閱讀順序很重要
XI.4 中心/邊緣
XI.5 空間中的標記:字符
XI.6 路線圖的要素:點、線、塊
XI.7 點
XI.8 線
XI.9 集合:塊、圓、方塊、長條
XI.10 線和框
XI.11 箭號
XI.12 動畫
XI.13 與介面互動:手勢
XI.14 顯眼好記
XII. 圖示好,效果好
XIII. 創造效果良好的圖、圖示、圖表、表格和資訊圖表
XIV. 論述的形式:描述、解說和故事
XV. 故事:漫畫!
XV.1 漫畫對我們好,對我們的孩子也好
XV.2 圖比文字好記
XV.3 圖能呈現,文字能訴說
XV.4 漫畫鼓勵檢視,也獎勵檢視
XVI. 故事有開端、中段和結尾
XVI.1 開端
XVI.2 中段:分割
XVI.3 中段:連結
XVI.4 中段:不連結
XVI.5 中段:框內
XVI.6 結尾
XVII. 創造意義
XVII.1 多元視角
XVII.2 字詞等等
XVII.3 對比字和圖
XVII.4 修辭手法
XVII.5 多重意義

►►第九章:用紙對話:設計、科學與藝術
在這一章,我們透過畫圖結合藝術和科學。我們會談到:人會把想法放到頁面,以眼睛、手和標記進行一場沒有言語的對話,藉由這種方式去看、去想、去釐清和創作。接著我們離開頁面回到心,揭示創意的關鍵。
I. 用畫的來看和發現
II. 用畫的來理解和學習
III. 用畫來創作
IV. 創意
IV.1 觀點取替
V. 預測與觀點取替
VI. 觀點:內在視角和俯視視角
VII. 藝術與人生

►►第十章:世界是圖示
我們在這一章會看到:我們在空間裡的行動設計世界;設計創造抽象模式,這些模式不但吸引眼睛注意,也傳遞資訊給心;動作抽象化為手勢,作用在思考上,模式則化成圖示傳遞想法。空間裡的行動創造抽象,這個螺旋稱做「spraction」。
I. 設計世界
II. 設計自己
II.1 移動得更遠,也更便捷
II.2 提升心智
III. 思考
IV. 人類設計的世界說空間的語言

▎認知九大定律
認知第一定律:好處必有代價。
認知第二定律:行動形塑感知。
認知第三定律:感覺先行。
認知第四定律:心智能蓋過感知。
認知第五定律:認知反映感知。
認知第六定律:空間思考是抽象思考的基礎。
認知第七定律:心會填進遺漏的資訊。
認知第八定律:當思考超出心的負荷,心便將思考放入世界。
認知第九定律:我們怎麼組織心裡的東西,就怎麼組織外界的東西。

▎圖片版權
▎參考書目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891332
  • 叢書系列:FOCUS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7 x 22.5 x 2.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楔子:空間中的動:思考的基礎
 
生物不會三思而後行,牠們直接行動,透過行動來認識世界,再形成思考的內容。——菈麗莎・麥克法夸爾(Larissa MacFarquhar),〈安迪・克拉克讓人視野大開的幾個概念〉
 
萬物永遠在動。物理學家告訴我們:如果你書桌裡顫動的量子一起移動,桌子會跳離地板。連看似不動的植物也一直在動,它們生長、搖曳、向光、開花、凋零。它們非動不可,不動只有死亡。空間為運動設下兩項根本限制,而這兩項限制也反映在思考之中:一是遠近——近的地方比遠的地方容易到;另一個是重力——向上比向下費力。
 
思維(thought)也永遠在動,而且有時很難掌握。念頭(idea)總是一個飄過一個,稍縱即逝,但我們知道這個東西叫「念頭」。掌握它的唯一辦法,就是停住它、把它具體化為某種靜態的東西。我們用空間和時間從滔滔奔騰的流裡切出實體:人、地、物、事。我們定住它們,將它們化為言語和概念。我們把持續變動的東西變成靜態的東西,好讓我們能用我們的心處理它們。
 
如果「空間裡不斷有動」是既定事實,是已經發生的一切的背景,也是將來會發生的一切的背景,則空間裡的動無疑是思考的基礎。空間裡的動在語言之先,正如思考以空間裡的動為本。
 
我們在空間裡的動會改變空間、改變自己,也會改變別人。我們以行動創造事物,又讓這些事物在空間裡改變自己和別人。它們改變我們的想法,也改變別人的想法。我們創造的事物(像我現在寫的話)也會留在空間裡,改變我們不認識、甚至根本想像不到的人的想法。

會員評鑑

4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7
4.0
|
2025/03/19
書評:行動改造大腦:行為如何形塑我們的思考
Mind in Motion: How Action Shapes Thought

整體評價: ★★★★☆
在同類書籍中編寫敘述較不親切,不適合排在前三本閱讀。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
翻譯排版: ★★★✫☆
----------------------------------------------

【內容】
講認知心理學,含思考習慣、與部份偏誤的書。但敘述方式較為破碎。

本書重心是對初級「認知」(含對物件辨識特徵、記憶)的說明與敘述。所述「行動 Action」多指「互動」或至少是可能受影響;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注意到」。人對事不關己的東西通常不會認真看或有效學習;看過就忘、有看沒看到、心不在焉等等。

在同類書中本書架構屬典型,常提到大腦與其他腦部區塊之名與其功用。但敘述案例所見時是放在內文不特別標示,此作法較不利於區分段落所述新證據、或只是綜合歸納(對於客觀現象成因的可能解釋、或經驗分類與歸類),亦缺乏具說明能力的小節標題。唯基於本質所述案例與同類書籍間多為共通常見的。

本書帶出專有名詞頻度上在同類書中屬較密集的。但中文版文詞不太能帶出文意方向(文句上缺乏動能與慣性、或明確持續的主旨方向),可能與語句多偏簡短破碎有關。雖用了許多抽象詞彙、但語句結構是較無機質的。整體在同類書中屬於讀起來較無趣,也較沒有起伏。有作者自言自語、或是向浮在空氣中不存在的隱形人講話的感覺。

本書提出「認知九大定律」之通則敘述,但並列置於最後,且其名稱自體解釋力很低。另一個本書常提到的概念是「空間」與「記憶、學習、理解」的關係,其也可在失智症的標準模態、及腦神經區塊相鄰性上看到。唯具體作用方式若以演化觀點來看,則總歸為現狀。

其他方面,部份案例有混入了以文字語言思考(p.120)、社會慣用習慣、及原始資訊取得方式等的後天影響(無法排除);可表現實務上的思考習慣,但並非能完全以腦神經先天構造反應來解釋。而書最後尾在講一些圖示表現技法,雖然也可說是與認知有關,但與本書的主題連結仍弱。可能只是作者藉機宣傳一些小技巧,或試圖補強本書的實用性而硬放進去。

總評:因本書在同類書籍中編寫敘述較不親切,不適合排在前三本閱讀。


【實用價值】
與此類書籍一般特性相同,與所有人都有關。但除了自覺與避免偏誤、控制情緒或是其他反應之外,難以說出要怎麼付諸實用或是改變其他東西/其他人。


【翻譯與排版】
翻譯:以中文語句來說敘述並不順、詞語意義方向不清晰(有原本內容因素在內)。但中文本頁數較英文本頁數少約一成,故也有可能是有其他原因在壓縮或是節省打字字數。若單看中文特徵部份的話,逗點用得相當多。

排版:原文書 2019/5/21 出版,繁中版 2020/9/2 出版。譯本速度正常(2年內)。

但是在排版章節編號前頭用 I-x.II-x.III-x.IV-x.V-x 這樣的體制,對繁中讀者來說適應度可能較低。單純用如5-2之類的數字應會較符合繁中讀者的閱讀與標示習慣。該羅馬字系的編排標示並非原文書所用,而是中文版為易讀性加上去的,只是該系統的順序易讀性畢竟較低。如果擔心都用數字易混淆(本書其實有分Part.I, Part.II兩部份)使用例如5-ii可能會較好。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類似讀物(大腦科學/神經心理學部份)】
●快思慢想:經驗則、直覺、潛意識、偏誤/誤信間會有重疊處。
●情緒和你以為的不一樣:與應該算是本書次主題的情緒認知講的是類似的主題。
●大腦如何精準學習:基於神經生理學的說明。亦適用於如本書之先例形成等各處。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較深專於神經生理、生物學上的解說。生物學與化學物質名詞較多。
●擁有自我的心智:為「意識究竟從何而來?」的另一譯本。
●感與知:讓「心」有意識:講從「感覺」到「知覺」中間的連繫過程。
●打破大腦偽科學:如左右腦認知實驗等,有時有對實驗結果解釋上的問題。
●墮落的人腦:以生物本質,生存需求及演化來看。偏誤類。
●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偏誤類。
●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認知神經科學之父葛詹尼加對意志的大哉問:意志的本質。
●行為:暴力、競爭、利他,人類行為背後的生物學:以生物本質,生存需求及演化來看。
●大腦會說故事:看電影、讀小說,就是大腦學習危機下的生存本能:生存需求及演化。
●神經美食學:米其林主廚不告訴你的美味科學:看似無關,實質牽涉感覺與好惡情緒起源。
●為什麼我們總是相信自己是對的:講述為了生存競爭、在演化過程中形成了偏誤。
●關於失智,醫生忙到沒告訴你的事:可證明意志、情緒、人格均基於實際存在的物理腦部。
●超越本能:生物學家教你擺脫本能限制…:瞭解自己的偏誤,發現有時自己為何這麼想。
●理性:人類最有效的認知工具:補足本書對經濟學等邏輯論述上,未能真正說明的部份。
●大腦解密手冊:誰在做決策、現實是什麼:此類書籍共通題目,說法易讀且明瞭。
●大腦X檔案:從神經科學解密大腦運作與怪奇病例:物理腦部差異會影響意志情緒人格。
●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對大腦科學論述不深,但講求怎麼把所知應用到生活上。
●記憶:我們如何形成記憶,記憶又如何塑造我們:寫法比較適合想「看故事書」類型的人。
●思考不過是一場即興演出,用行為心理學揭開深層心智的迷思:潛意識之運作、與偏誤。
●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很多對「偏誤」「本能」「反應」等的說明,並解釋可能的原因。
●藥理學:與大腦細胞間電化學的具體運作機制相關,也會講一些心理/精神科的用藥。
●解密「你」的大腦設計圖:你的大腦為何與眾不同:講大腦共通演化、與個體學習適應。
●身為自己:人類意識的新科學:講個體、主體、自我的觀念,基於桶裝大腦論述。
●盲視效應:找出左右大腦消費行為的關鍵:以行銷之名,講偏誤、腦神經科學。
展開
user-img
Lv.8
4.0
|
2023/01/14

探討空間思考與抽象思考的關係,這是有趣的主題,但是讀者群的定位有些模糊。

以抽象思考來說,例如哲學家的抽象思考與程式設計師的抽象思考是不同的。但作者似乎把抽象思考概括成一個大類。這對從事於「抽象思考」的讀者來說,論述是不夠的。

作者提到空間思考與神經元的連結方式有關,是否也意味著空間思考的限制?受限於神經元的連結方式?抽象思考往往超出空間思考能表達的範圍,例如n維度的空間,不是三維空間能表達的。作者的理論只提到抽象思考建立在空間思考之上,但無法以空間思考的時候,抽象思考又是建立在什麼之上?

作者似乎視抽象思考為高層次的思考能力,但有沒有可能抽象思考是一種必要之惡?在高功能的思考能力背後,失落的是什麼?就如同訊號由類比轉換爲數位,喪失的是什麼?

至於空間思考,既然與神經元的連結如此緊密相關,是否能進一步探討因果性?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會改變空間思考嗎?一個人的空間思考能力是如何培養的?有哪些發展方向?

百貨商品推薦

上頁下頁

最近瀏覽商品

 
"上頁" "下頁"

相關活動

  • 【自然科普、電腦資訊】商業新視野:洞悉商機,提升核心競爭力,一手掌握每月最新商業趨勢!_1月新上檔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BL春展
  • 母親節療癒繪本展
  • 動植物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