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這是我的第二本個人作品集,上一本在香港出版,那已是八年前的事了。這本結集在我移居臺灣差不多三年之後出版,收錄了我從二〇一七年至二〇二五年的文字創作。兩本書出版地之不同,正好反映我人生中場的轉折 。
我喜歡足球,因此本書的名字以足球賽事作喻,取名《半場香港,半場臺灣》。它恰恰處於我人生上半場完結,下半場哨聲吹響一陣子的時間出版,記錄了我跨越到台北後的新發現與衝擊,當中不乏我和臺灣人於磨合過程中所鬧出的種種趣事;另外,它亦收錄了我在人生上半場,於香港的土壤中埋下的斑駁回憶。
這本書的籌備橫跨了整整兩年半的時間,期間我還要在新環境兼顧寫作以外的工作計畫,因此很多陌生的事情在香港和臺灣兩邊同時進行。忙亂的生活經營,令我在現實與夢想之間跌跌撞撞,好比進行一場漫無止境的球賽,也好像墮進一場接一場的夢。
以做夢來形容自己的人生聽起來很不錯的,浮生若夢,可以從現實的時間與邊界超脫出來,感覺很是飄逸 。但另一方面,夢境的陌生與虛幻,卻又會令做夢的人惴惴不安 。
我在臺灣出版文集本身就是一場意料之外的夢,我上半場的夢在中年突然中斷,把我人生分割成了上下半場 。而當下半場已開賽了,我卻彷如在夢醒過後,再入夢時才發覺自己鑽入了另一場景,夢境突然從香港的主場賽事,移師到臺灣作客比賽 。戛然而止的上半場賽事,被剪接成賽事的精華撮要,頓然成為斷續記憶。以十年計的時空猝然濃縮成分秒,夢中的人與事眨眼化成劃行的殘影 。
還在香港生活的時候,我從沒想過會有離開這個地方的一天,那時寫作的主要目的相對單純,只為了記錄那些值得珍惜的回憶。我希望趁它們的顏色未隨時間褪去,還存留在我的腦海時,好好把回憶記錄下來。我總覺得除了自己之外,還會有其他的同代人想把它們留起,好讓自己在思念時緬懷舊事,尋回在現實中活過來的力氣 。
但當我到了臺灣生活後,創作的取向卻有所轉變。我換成以文字和繪圖速寫去記錄生活上的發現和衝擊,題材由過去式變成了現在式。生活地方的不同,原來會悄悄地為人的創作取向,帶來點撥的導向 。移居生活雖然禍福未卜,但卻能激發人挺身迎向挑戰的生命力,而且到跳出舒適圈一段時間後,更發現這個決定也可以是一個造就創作道路的轉向,和跳出自我規範的難得契機 。
本來以為只有多變的夢境才是難以捉摸,但人老了,發覺人生也是一樣,而且這種陌生感並不代表可怕,尤其在移居之後,才深深體會到變幻原是永恆,人生原來不依循固有的單線軌道前行。而這些經歷 ,對於如蜉蝣的朝夕人生來說,那就如不能重複的夢一樣珍貴,結局孰好孰壞都值得為日後的自己記錄下來。
此外,我發現在這個人生的轉折點上記錄生活,也可以和之前在香港的生活對照,走遠一點讓我看清香港的遠近高低之不同,我終於明白為何如此懷念那裡如夢一般的昔日時光 。
這就是本文集跟我上一本散文集的相異之處,它除了懷念往昔之情之外,題材上更具流動性,在虛與實之間的擺動更大,內容亦以更寛的步距於回憶和現實之間跳躍遊走 。裡面所跨越的時空,從止於香港一地,變成了臺灣和香港兩個隔海相望之地,既寫舊時香港,亦寫今日臺灣。
移居前我以為自己了解臺灣,但到生活久了方知道自己只對它一知半解。兩地文化似近還遠,可謂同中有異,而正身處人生岔路的我,恰如連結兩地的視點。
同一種食物,同一句說話,以至同一件事情,放在臺灣和香港,開始時的處理可能是一致的,但慢慢卻會發展出不同的態度,從而伸延出陌生的枝節與衝突。這些細節日復一日地累積成靈感,轉化為我的生活記錄,當中的熟悉與矛盾,香港人和臺灣人看在眼裡,應會發出會心微笑。我相信箇中的微妙與親切,只有港台兩地的人看得明白,其他地方的人都不懂品味分辨。我希望這本文集中的,不論是上半場或是下半場的文章,總有一些片段能還原同行者的共同回憶,惹起兩地人的共鳴。
最近我正在研習義式咖啡的製作,導師上課時曾叮囑學員:「咖啡要濃郁,必須用足夠壓力把咖啡豆中的crema 萃取出來 。另外,奶泡也要打得綿密,那麼混在一起的拿鐵才好喝 。」
我那時右手正提著拉花奶壺,左手捧著咖啡瓷杯,平衡著左右兩邊的力量準備拉花的動作。我在想,那不就是我筆下的文字嗎?我在香港用半輩子的時光萃取半杯濃縮咖啡,到現在要在新的地方——臺灣進行下半場的比賽了,當中的體驗,正是半杯剛打好的燙熱奶泡 。兩地的元素在我的人生中混和出的,便是這一本書了 。
2046出版社總編輯小樺是我自大學時期已相識的半生摯友,當年我們都是中大吐露詩社的成員,一同翹課看電影,一同學習新詩,一同出版第一本詩歌合集,我第一次參加文學比賽也是她拉我一同投稿試筆的 。二十多年後,大家各有際遇,我能再跟她湊在一起出版個人的結集,是很值得我們珍惜的際遇,當中意義確實難以言喻。我衷心感謝小樺、編輯旼憙、和設計師郁嫻,以及推薦本書的前輩與文友,因為有他們的努力及幫忙,這杯以歲月的酸甜調和出來的拿鐵,才能在風味尚未消散的時候,送到讀者手上。
2025年3月4日 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