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寫了一封信給剛考上大學的兒子。我用了一部分篇幅書寫自己對「如何工作與賺錢」的看法,而本書的主要內容,亦為此一主題的詳盡延伸說明。
本書鎖定的主要讀者,是今後即將開始工作、賺錢、累積財富、花錢,年齡與我的兒女相仿的「年輕人」。當然,也包含我兒子本人。
本書的宗旨,就是希望我的孩子與各位讀者,能夠賺錢賺得有效率、用正確的方式增加財富、花錢花得心安理得。因此,我會向各位分享一些想法與具體方法。
我不打算對自己的兒女或年輕朋友們說什麼「要賺大錢」。金錢並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罷了。錢,夠用就好。你可以立志賺大錢,也可以不以此為目標,由各位自由作主。
不過,我不希望各位在賺錢與投資時,成了「吃虧的那一方」。如果在工作上盲目地從眾,就會變成「單方面提供利益的人」,進而吃虧。這就是資本主義經濟的架構。此外,一旦聽信那些自稱財經大師的人,就會變成待宰的肥羊。
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工作模式。
每到新鮮人求職季,新聞節目就會報導學子們穿著款式大同小異的求職套裝,遠赴徵才說明會的模樣;隔年春天,成功錄取的新鮮人參加大企業就職典禮,再度躍上新聞畫面,我看著他們,總覺得「好慘」。
他們當中大部分的人,都會站在經濟架構中「吃虧的那一方」,被企業榨取利益,度過效率不佳的一生。如同他們那一身相差無幾的套裝與表情所示,在老闆眼中,他們絕大部分都是「可以取代的螺絲釘」,整個上班族生涯都黯淡無光。
成為正式員工,使新鮮人心裡倍感踏實,父母也讚譽有加。然而,父母與孩子卻沒有發現,父母那一代的工作與賺錢鐵則,現在已經行不通了。從某個角度而言,現代的正確工作模式與工作心態,與過去「恰恰相反」。
人生能否過得精彩,主要取決就於工作模式(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大富豪例外)。
本書會說明為何過去的工作模式行不通,也會解釋何謂有利的工作模式。此外,我也會簡單扼要地傳授各位一生受用的金錢運用心法、度過幸福人生的訣竅,並解釋經濟如何運作。
以下的內容是寫給我兒子的。他即將升大學,所以這本書正適合他。剛進大學,正是學習工作與賺錢的最佳時機,畢業後就有點晚了。畢竟,十八歲就是大人了,沒必要寵他。有時我的語氣可能會有點粗暴,請各位見諒。
我最在意的,是本書能否實際幫上讀者的忙。希望本書能幫助各位度過快樂的人生。
推薦序
它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對金錢與幸福的種種思考(摘錄)
畢德歐夫
當我收到出版社寄來的《經濟評論家父親給兒子的一封信:關於金錢、人生與幸福》書稿時,心中不禁浮現了一個場景:一位病危的父親坐在書桌前,燈光微微映照著他專注的臉龐,筆尖在紙上遊走,字裡行間都是對兒子的殷殷期盼。這是對抗病魔已久、不久於世的父親,送給剛成年的孩子最後的禮物。
閱讀這些文字,我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作者試圖告訴他的兒子,現代社會中,個人自由與效率是至關重要的價值。他建議年輕人不要過度依賴傳統的就業路徑,而是要勇於冒險,嘗試不同的可能性。例如,他提到善用股票、參與新創企業,甚至自行創業,這些建議或許聽起來有些冒險,但他緊接著以理性的分析來佐證其可行性。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倡要「適度冒險」。他說,如果某件事的風險並不會讓你一敗塗地,那麼它就值得嘗試。這不禁讓我反思:我們是否常常因為害怕失敗,而錯過了可能改變人生的機會?是否因為不敢冒險,而讓自己停滯不前?這些問題或許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確實挑戰了我們對風險與穩定的傳統看法。
全書的核心,不僅在於如何賺錢,還在於如何管理金錢,讓金錢服務我們的人生。作者強調「長期、分散、低成本」的投資原則,這些建議或許並不新奇,但以一個父親的身分娓娓道來,卻多了幾分溫暖與說服力。他特別提到,財富的累積並非為了滿足無止境的物質需求,而是為了獲得自由,進而追求更有意義的生活。
在這些理性的建議之上,作者更進一步談論了幸福的本質。他提醒兒子,不要讓金錢成為衡量幸福的唯一標準,也不要被世俗的價值觀綁架。我尤其喜歡他提到「與聰明、有趣和真誠的人交往」,這是一種對幸福的質樸詮釋:幸福不是擁有多少金錢,而是能與值得的人分享生活的點滴。
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我既沒有作者那樣深厚的經濟學識,也沒有書中兒子那樣的青春年少,但這本書卻深深觸動了我。它提醒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妨停下來思考:我們究竟為何而忙?我們的努力是否朝向真正的幸福?
尤其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被「成功」的定義困擾:高薪、名望、穩定的職業。這些外在的標籤,真的能帶給我們內心的滿足嗎?作者以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答案未必如此。我們需要一個更全面、更深刻的成功觀,那就是將金錢作為達成目標的工具,而非成為目標本身。
最後,我想說,這本書真正讓我感動的地方,不在於它提供了多少實用的建議,而在於它的真誠。作者並未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完美的父親或無所不知的導師,相反地,他坦誠分享了自己的困惑與遺憾,試圖用這些經歷為兒子鋪就更好的道路。這樣的父愛,不是簡單的物質支持,而是一種深刻的智慧傳承,讓人動容。
如果你是正在為未來迷茫的年輕人,這本書能給你啟發;如果你是正在努力工作的中年人,這本書能讓你重新審視人生的方向;如果你是已為人父母的長輩,這本書能幫助你思考,該如何在這個複雜的時代為孩子指明道路。
《經濟評論家父親給兒子的一封信》不僅是一封信,它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對金錢、工作與幸福的種種思考。願你能在閱讀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也願每個人都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擁有更加自由與幸福的人生。
(本文作者為暢銷理財作家,著有《最美好、也最殘酷的翻身時代》)
推薦序
工作與生活觀的醒世洪鐘
愛瑞克
此書雖然是寫給兒子的生涯發展建議,卻也是對廣大新世代年輕人的醒世洪鐘,無論對工作、生活或建立人生價值觀都很受用。書中有許多觀點都與我的人生發展歷程相呼應,讓我讀來深有共鳴!
首先,是在工作上的建議,顛覆了過去許多刻板教條,作者強調:「不要遵從『磨練自己、避免風險、腳踏實地賺錢』的老生常談,應該學習新時代的賺錢訣竅。」這完全否定了上一代的成功格言啊!
我很認同作者的觀點。上一代長輩們參與了製造業爆發成長的黃金年代;然而,來到了現在這個以服務業為主的時代,多變、多元化的職場,使人們都必須明智地承擔風險,也必須成為與眾不同的勞動力,才能適應環境變化,創造價值。那些不冒風險、追隨大多數的人,就會被經濟的力量推向吃虧的那一方。有關工作與職涯發展的忠告,在第一章有滿滿乾貨,讀來頗為過癮!
至於該如何更有效地創造財富,活出優渥而自在的人生呢?這是此書重點所在,放在第二章。作者強調:「想要高效率創造資產,絕對必須善用股票。」
他舉世界富豪們為例,這些富豪們幾乎全都是靠擁有股票來增值,就算在公司擔任要職,獲取高薪,也很難光靠薪水致富,還是必須靠擁有公司的股份。現在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若能盡早將資產分散配置到全世界股票指數型基金或ETF,就等於擁有了全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公司股權,讓最優秀的人為我們工作。
此書的第三章,是綜合性的好觀念和技巧,我認為不管年紀多大的讀者來看,都會很受用。例如:盡快成為有能力轉職的人才、了解自己的時間價值、要跟「聰明的人」「有趣的人」「真正的好人」來往、擔任讀書會幹部、不要放掉任何做副業的機會、別忘了機會成本、別計較沉沒成本,這些也都是我自己身體力行、奉為圭臬的基本原則。
作者提到職涯發展的三大重要里程碑:二十八歲前決定自己的職業,三十五歲前確立自己的人才價值,四十五歲起準備進入第二職涯,這與我的人生體會完全呼應!我即是在二十八歲確立了自己職涯目標:成為金融投資分析的專業人士;三十五歲已經是投資相關單位主管,並且外派到美國工作;四十五歲選擇退而不休,為了幫助十萬人活出更好人生而創作《內在原力》一書,也是我人生第二曲線的開端。
好友楊斯棓醫師是《人生路引》《要有一個人》作者,他呼籲用「抬頭苦幹」取代埋頭苦幹。苦幹,是一定要的,只是埋頭就無法看清楚長遠發展,提早應變。唯有抬頭,才能看得比其他人更遠,同時發覺社會對我們的需要,進而貢獻自己才能,創造價值。這樣的觀點與此書不謀而合,是我心目中的台灣、日本最佳人生引路之書!
很少看到一本談工作與生活觀的書,不流於俗套,一次富含這麼多洞見,一定要大力推薦!
(本文作者為TMBA 共同創辦人,著有《內在原力》系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