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很幸運,直到一九四四年才被送到奧斯維辛集中營,那時基於勞動力日益短缺,德國政府已決定延長待宰囚犯的平均壽命,囚犯的生活條件獲得顯著的改善,並暫時中止肆意殺害囚犯。
因此,關於納粹種種令人髮指的暴行,這本書並不會提供更多相關細節,如今有關集中營這個主題的種種已為普世讀者所知。這本書的宗旨不在於揭發某些尚不為世人所知的罪行,而在於提供更多資料,讓我們能冷靜地研究人性的某些面向。個人也好,整個民族也好,許多人往往認定或不知不覺地抱持著以下信念,認為「非我族類就是敵人」。在大多數的案例裡,這種信念像一種潛伏的感染般沉睡於人性深處,只會偶爾猛然發作,而非根植於一種有意識的思想體系。但一旦發生此種情形,當潛在的教條成為一個大前提,並以三段論演繹,位於思路盡頭的,便是集中營。集中營是人類一絲不苟地將某種世界觀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後果:只要這個世界觀繼續存在,其後果便會對我們構成威脅。我們必須將集中營的歷史理解為一種警示危險的不祥預兆。
我意識到這本書有種結構上的缺陷,也希望各位能夠諒解這一點。具體上雖然並非如此,但作為一種意圖與構思,早在我被囚禁在集中營的那些日子裡這本書便已誕生。在獲救之前和之後,一種向「他人」傾訴自身的經歷,讓「他人」也能感同身受的需求便佔據了我們,那是股緊迫而強烈的衝動,與人類其他的基本需求不相上下:這本書的書寫便是為了滿足此種需求;主要是為了一種內在的救贖。因此本書顯得有點零碎。章節的排序不按照邏輯,而是對應著內心的緊迫性。連貫和整合的工作是事後按照計畫完成的。
我想我毋須多此一舉地強調,書中所描述的一切並非出於杜撰或虛構。
普利摩‧李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