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我在洪水中失去的一切:關於圖像、語言及符碼

我在洪水中失去的一切:關於圖像、語言及符碼

Laurie Anderson: All the Things I Lost in the Flood

  • 定價:1260
  • 優惠價:9113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1071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廖偉棠/在作品中一次次咀嚼死亡的意義──讀蘿瑞.安德森《我在洪水中失去的一切》

    文/廖偉棠,|,大塊文化2023年03月08日

    Laurie Anderson親撰作品集《我在洪水中失去的一切》。 我慶幸我是差不多聽了蘿瑞.安德森十多年之後,才恍然知道她和路.瑞德是夫妻——從後者的訃聞得知。不過即使這樣,後者也完全沒有掩蓋她的光芒,我一直覺得「地下絲絨」樂隊比路.瑞德本人前衛,而混雜著更多表演藝術家、行為藝 more
  • 【♫|何穎怡聽音樂】Laurie Anderson:我就是文化間諜、藝術情報員

    文/何穎怡2015年09月03日

    沒有言語能夠形容我對蘿瑞.安德森的膜拜,認識她始於聆聽1984年出版的四張一套《美國現場》,那個作品奠定她在前衛音樂圈不可撼動的地位。 四張一套的《美國現場》不買會死啊! Laurie Anderson中學時代就是芝加哥青年管弦樂團的小提琴手,大學主修藝術史,是哥倫比亞大學的雕塑碩士,擁有兩個榮 more
 

內容簡介

「這是我的夢體——我用它在夢中行走。」

前衛音樂教母、多媒體實驗家、文化間諜、藝術情報員,
她是全方位的藝術天才,也是一部美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史。

蘿瑞・安德森 Laurie Anderson 親撰、收錄700張珍貴圖照,
回顧逾40年藝術生涯的重量圖文大作!

特邀新媒體藝術家、蘿瑞・安德森創作夥伴黃心健專文推薦

  這本書是穿越我漫長藝術家生命的一場旅行。
  是關於我所失去的以及我所找到的事物。

  「我能看見未來,那是一個地方。」

  身為當代最受尊祟、最具創意的多媒體藝術家之一,美國前衛音樂教母蘿瑞.安德森身兼音樂家、表演藝術家、作曲家、小說作家與電影導演等多重身分,在音樂和純藝術之間自在遊走,本書為安德森首度完整回顧其逾四十年的創作生涯,親自挑選並詳述最具代表性的個人作品。

  早在二十一世紀高科技勃興多年之前,安德森就因為對新媒體深感興趣,成為使用科技創作出嶄新藝術形式的先驅者。但不論她使用何種媒介,對語言和說故事的探索才是安德森真正的擅長。安德森在近幾前開始重新瀏覽過去四十年來的作品檔案,其中包括大量的文件、筆記本和速寫本。在這個過程中,她有了新的發現,並以全新的眼光審視了許多作品,進而促使她提筆書寫,思索語言如何融入她的視覺作品,並對語言如何受到政治、科技、詩歌所影響,以及故事與歌曲的差異,提出引人深思的評論,也讓讀者透過藝術家本人的文字,對其作品進行更私密的解讀。同時間拍攝的長片《犬之心》(Heart of a Dog)省思生命、生死和周遭所愛之人事物,片中令人動容的旁白許多便收錄於本書中。

  「看著文字、看見文字、閱讀文字、理解文字, 並把它們連結到思想與事物。
  有些文字是由光、由記憶所打造出來——而當它們被大聲朗誦出來時——則是由聲音與空氣所構成。」

  在這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中,安德森匯集了她迄今為止最全面的藝術作品集,其中有一些文字與作品過去從未公開亦未曾出版。這本書涵蓋了素描、畫作、手稿、多媒體裝置、表演藝術和電影等各類型作品,內容豐富,貫穿了她開創性的40年藝術生涯,包括她和台灣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合作、於2017年在美國麻州當代藝術博物館(Mass MoCA)所展出的虛擬實境(VR)作品《粉筆之房》(Chalkroom),其擴增版本《沙中房間》(La Camera Insabbiata)也曾於2017-2018年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

  每一章都包括安德森本人撰寫的評論,通過藝術家自己的話提供對她作品的深入理解。八章中的每一章都包括安德森撰寫的發人深省的評論,她在其中探討了政治、技術、詩歌對語言的影響,以及故事和歌曲之間的區別。個人文章探討語言與圖像的關係,並提出關於美、時間、現實和記憶的問題,通過展示這些理論在她的作品中的表達方式來闡明這些理論。

  「語言是關於失去,在某種程度上,字詞就是對東西和狀態的紀念物。」

  正如她在序言中所述:「我是從畫家和雕塑家起步,這四十年來我曾創作過素描、音樂、繪畫、裝置藝術、影片、雕塑、電子設計、電腦軟體、歌劇與舞台劇等各種作品。這些作品的根源都是故事。它們才是真正的引擎。故事和字詞是我的最愛。這本書就是關於我要把故事和字詞放進作品裡時,曾經使用過的許多不同手段。

  由於世界上並沒有故事博物館或者敘事藝術博物館,我有很多件視覺作品曾被當成純視覺藝術作品展出,卻忽略了這些作品實際上與字語有著密切的合作關係。這本書所寫的就是這種創作的發展過程,以及圖像與故事間的相互催化作用,還有我們用來呈現這個世界的多種符碼。」

  「當下即是一切,所有曾經有過的一切,其餘不過只是狂夢囈語。」

跨域推薦

  小樹(StreetVoice 音樂頻道總監)、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耿一偉(策展人)、馬世芳(廣播人)、張世倫(藝評家、作家)、陳德政(作家)、黃聖哲(台灣藝術與文化社會學學會理事長)、魏琬容(OISTAT國際劇場組織執行長)——跨域推薦

  「這是一本奇書,結合了音樂、視覺、表演、電影、語言與科技藝術,讀者很難不成為蘿瑞安德斯森的粉絲。」——耿一偉(策展人)

  「我對蘿瑞・安德森充滿了所有敬意,其中也包括——她是降伏了路・瑞德(Lou Reed)的女人。2015年她替剛過世不久的丈夫在搖滾名人堂代領獎座,發表了我心目中史上最動人的演說之一。『一個人會死三次。』蘿瑞在典禮上說。而我說,藝術家不死。」——陳德政(作家)

  「蘿瑞・安德森非常具有原創性,而且她的創作經歷,幾乎就是一部現代紐約與美國的藝術發展史。」——黃心健(新媒體藝術家)

  「蘿瑞・安德森是電子音樂的先驅、全方位的藝術天才。」——黃聖哲(台灣藝術與文化社會學學會理事長)

  「唯有真正誠實的藝術家,才能端出如此犀利且動人的作品。」——魏琬容(OISTAT國際劇場組織執行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


  1947年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是美國當代最知名且大膽的前衛藝術家與多媒體創作者之一。

  70年代蘿瑞.安德森以行為藝術受到紐約矚目,80年代憑藉〈O Superman〉一曲躍上英國單曲排行榜亞軍,奠定其後前衛音樂教母的地位,並取得商業上的成功與資源,開始以多媒體展演大放異彩。她是音樂家、視覺藝術家、詩人、攝影師、電影製作人、劇場創作者、畫家、聲音藝術家、電子專家……等,創作橫跨不同領域和多種媒材,亦是美國航太總署第一任也是最後一任駐署藝術家。伴侶是美國搖滾傳奇音樂人路・瑞德(Lou Reed)。

  近年的代表作包括2015年的長片作品《犬之心》(Heart of dog),以及2017-2018年與台灣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合作的《沙中房間》(La Camera Insabbiata)等VR系列作品。

譯者簡介

俞智敏


  台大外文系畢,從事新聞編譯多年,現為自由翻譯工作者。

 
 

目錄

推薦序/黃心健
 
序言       
 
在冰上        
《仿:若》、《冰上二重奏》、《湖》
 
一定就是這裡了         
《美國》、《藏於山中》、《粉筆之房》
 
會說話的雕像         
《精神科醫師診間》、《塑生》、《人身保護令》
 
用光打造         
70年代的某些表演、光的裝置、《來自神經聖經的故事》、《妄想》、《人行道》
 
這是機長廣播         
敘事者、複製人、芬威、《親愛讀者》、《來自「白鯨記」的歌曲和故事》
 
說我的語言         
會說話的樂器、說話與歌唱、巡迴演出、《為狗狗舉行的音樂會》
 
從空中         
NASA駐署藝術家、《從空中》、《高空》
 
該走了         
月曆、日記、《犬之心》、夢、「身體的與共」
 
 
感謝         
特別致謝 
 

推薦序

黃心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新媒體藝術家)
重回時間之夢


  初識蘿瑞,是在1994年,那也是我一切的開始。
 
  1994年,我在芝加哥的伊利諾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其中一堂課,老師給了我們一本書《愛因斯坦的夢》(Einstein's Dreams),希望我們從此書出發,建構一個互動媒體的計畫。
 
  這本書是以時間為主題的系列奇幻故事,我從其中得到靈感,創作出了《時間之夢》這部作品,觀者可以在介於文字與影像間的介面間,穿越數個關於時間的故事旅行,例如與影子分離,象徵因果倒錯的房間等。
 
  完成作業後,老師熱心地建議我去參加於紐約舉辦的第一屆新媒體藝術大賽「新聲音,新視界」(New Voices, New Visions),這是由當時最頂尖的新媒體公司「旅者」(Voyager)與矽谷的研究公司「區間」(Interval Research)共同舉辦的比賽。第一屆的評審可以說是星光熠熠,邀請到了當時最頂尖的前衛藝術創作者,像是導演泰瑞.吉蘭(Terry Gilliam)、科幻小說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漫畫家雅特.史皮茲曼(Art Spiegelman),當然,也包括了對我之後影響深遠的新媒體藝術家——蘿瑞.安德森。
 
  這個比賽猶如一場奇幻之旅,我不但拿下了獎項,也意外展開與蘿瑞的初次合作。原來,主辦單位旅者邀請蘿瑞來擔任比賽評審,還有另外一層緣由。當時「旅者」是最大的CD-ROM(唯獨記憶光碟)公司,他們想要與蘿瑞合作發行第一部CD-ROM作品,不過蘿瑞對於現有的設計都不太滿意,於是向「旅者」提議,希望可以跟得獎作《時間之夢》的藝術家合作。
 
  從蘿瑞的同名演唱會「傀儡汽車旅館」(Puppet Motel)概念出發,我們創作出了一張互動光碟,在一間有著三十幾個房間的虛幻旅館裡,樂迷進入每個房間都會有不一樣的互動情景,藉此表現蘿瑞獨特的故事與音樂,並藉由互動的方式,深化與樂迷的連結。
 
  與蘿瑞的初次合作,對我如同啟蒙,她如刀一般直指人心的創作,永遠是我的指引。雖然之後我前往遊戲產業發展,做了七年的藝術總監,但是當時獲獎以及與蘿瑞合作的記憶,在我心中留下了種子。於是在2001年,我辭去索尼的工作,重回藝術創作的領域,繼續做著我最喜歡的事情。
 
  蘿瑞的創作之道
 
  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談論蘿瑞,我認為雖然她的創作運用了各式各樣的媒體,其中不乏最新銳的創作工具,但我覺得她始終把自己看作是名「多媒體」藝術家,而不是「新媒體」藝術家。她對媒體有很強的直覺,無論是高科技還是低科技,都能恰如其分地展現出這個媒體最優秀的長處。
 
  後來,我與蘿瑞又有了多次合作機會,例如愛知博覽會等等。時間來到2016年,隨著 VR 發展,我想蘿瑞應該很有興趣,於是飛去紐約找她,問她要不要一起嘗試看看,最後迸出的火花就是《沙中房間》、《高空》、《登月》這幾部VR作品。在製作過程中,我時常驚訝於蘿瑞雖然並沒有寫程式的專長,但卻可以憑直覺地清楚表述出眼前這個大家都還在摸索的媒體做得到什麼、做不到什麼。我想,這不僅僅說明蘿瑞擁有藝術家的直覺與敏銳度,她對各種媒體的好奇心與探究新知的欲望,讓她的藝心常新。蘿瑞喜歡把還原科技的本質,理解它們究竟是在做什麼,又為什麼必須得這樣做。這也正是她創作的特色,將技術還原到本質,再加以重生。
 
  與蘿瑞共同創作的經驗,宛如一趟深度學習的旅程,畢竟,一般人很少有機會可以如此近距離地看著一位偉大的藝術家思考、發想作品的過程。我們的合作方式就是不斷地互相「丟東西」,從中逐漸找到共同覺得有興趣的主題,再往下發展。每次到紐約找她,我都會停留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我做出prototype,她則做出合適的音樂,然後彼此交流,看要往上堆積或者往下刪減,方向並不一定,有時我們也會產生歧異。但就像是這次前往紐約,我們聊到了藝術家在創作時,有時候會像是被某種力量控制,幾乎偏執般地加加減減,希望作品能成就出某些有時藝術家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的特質。但她覺得,身為藝術家就該控制好自己的創作內容,藝術家應該要是一個掌控者,要能夠決定自己作品的未來是什麼樣貌。
 
  蘿瑞的處世之道
 
  與蘿瑞相識的這二十幾年,除了工作夥伴,我們也變成了朋友。
 
  我眼中的蘿瑞,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她說的大多是來自生活的實際感悟,而不是引自誰說的大道理。此外,她也是個真誠的人。有人跟我說過,在跟絕大多數的名人攀談時,我們大多會感覺到對方心不在焉,但蘿瑞與任何人說話,無論是朋友還是路人,都發自內心地真誠傾聽、回應。而私下的蘿瑞也很有幽默感,甚至有時候帶點頑皮。有一次我們去一間高級日本餐廳用餐,菜單是用毛筆字寫的,蘿瑞身上剛好帶著毛筆,於是就自己在菜單後面添上了一大堆稀奇古怪的菜名,現在想起來還是會莞爾一笑。
 
  而談到蘿瑞,很難不去談到她的伴侶兼良師益友——路・瑞德(Lou Reed)。這本書就是題獻給路的,而我覺得蘿瑞在路去世後,確實一直很想念他。有次我在她家工作,要下樓去找她時,看到她正在彈琴。她的表情、眼神非常非常遙遠,像是在懷念一些事情,我覺得自己不適合打擾蘿瑞和琴聲共築的時空,於是靜靜地回到了樓上。
 
  蘿瑞和路的相處之道也很值得我們參考。蘿瑞說,路還在世時,兩人曾經討論過生活與相處的簡單準則,以下是他們的三條準則:
 
  1. 不要懼怕任何人。
  2. 要能立即感應到是誰在講廢話、吹牛與說謊。
  3. 要非常、非常地溫柔。
 
  而他們兩位也都是溫柔而堅定的人。伊拉克戰爭爆發時,全美民族意識高漲,路卻頂著逆風挺身而言:古巴危機時,我們也沒有因此開戰,為什麼現在卻要?這在當時需要很大的勇氣,會得罪很多人,但路實踐著兩人之間的第一條準則:不要懼怕任何人。同樣地,蘿瑞在川普當選時,也買了機票飛去現場抗議,結束後還帶著抗議的人回家開Party,這也是段值得一記的趣事。

  從蘿瑞看見西方的藝術脈絡
 
  最後,無論從藝術家或是朋友的角度,我都非常推薦大家透過本書認識蘿瑞・安德森。以藝術家的角度來說,我覺得她非常具有原創性,而且她的創作經歷,幾乎就是一部現代紐約與美國的藝術發展史。在臺灣,流行音樂與藝術好像分屬不同的領域,但在美國大眾文化的傳統下,流行音樂跟表演藝術、視覺藝術、行為藝術等水乳交融,頂尖藝術家的跨界合作十分普遍。因此認識蘿瑞時,我們同時也會認識到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或是前衛音樂家約翰・凱吉(John Cage),而透過看蘿瑞的創作,我們也會看見西方藝術脈絡的整合過程,以及現代、當代藝術的發展。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206430
  • 叢書系列:tone
  • 規格:精裝 / 320頁 / 22.8 x 22.8 x 4.4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從「格」的概念出發|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親子天下_加碼
  • 三采尋寶記套書加碼
  • 世界閱讀日(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