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攝影的異義

攝影的異義

Understanding a Photograph

  • 定價:360
  • 優惠價:79284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如何正確理解一張照片所富含的社會政治意涵?

本書由傑夫.代爾選編約翰.伯格的影像散文,文章按年代順序排列。
約翰‧伯格被公認為是英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家。透過探究攝影本質與文字論述, 影響了我們這個世代對影像與文字間有何關聯的思考與觀看方式。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面對這張相片,我們要不是不予理會,就是得靠我們自己去把它的意義填滿。這張影像就和所有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影像一樣,召喚觀看者做出決定。──約翰.伯格

  攝影並非約翰.伯格的專業。直到一九八二年出版《另一種影像敘事》之前,他從未針對「攝影」寫過專書。他並非帶著策展人或攝影史家的權威談論攝影,而是以藝術評論者、作家的身分趨近。

  伯格的創作生涯以視覺藝術為根基。一九五○年代初,他開始撰寫藝術相關文章;一九六○年代中葉,他的視野跨越藝術和小說的領域,成為不受範疇與類型囿限的作家。他討論素描的文章帶有身為素描家的權威感;他的攝影書寫則往往集中在受攝者的體驗及相片為他們描畫出來的人生——在伯格的著作裡,相片從來不是文本的插圖,文本也非影像的延伸圖說。

  本書《攝影的異義》為《持續進行的瞬間》作者傑夫.代爾(Geoff Dyer)從約翰.伯格近半世紀寫作歷程裡,精煉出二十四篇影像散文,按年代順序選編而成。在這些文章裡,伯格是個別照片的批評者和閱讀者,以其獨樹一格的關注強度與時常懷抱的溫柔,悉心檢視照片裡的故事,向每一張照片提問。

  伯格書寫的不只是相片的意義,也說出了異義。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文化藝術評論家、作家、詩人、劇作家,一九二六年出生於倫敦。一九四六年退伍後,進入倫敦中央藝術學院及切爾西藝術學院就學。一九四八年至一九五五年開始教授繪畫,並展開終其一生的繪畫生涯。他的作品曾在倫敦的懷登斯坦畫廊、瑞德弗尼畫廊,以及萊斯特畫廊等地展出。

  一九五二年伯格開始替以政治、社會問題、書刊、電影、戲劇等為主題的《新政治家》雜誌撰稿,並以深具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藝術評論家身分迅速竄起,陸續出版多本藝術評論書籍。

  伯格的第一部小說發表於一九五八年,他的小說體別出心裁,包括一九七二年贏得英國布克獎以及布萊克紀念獎的作品《G》。伯格也撰寫過多部電影劇本,並曾與瑞士導演阿蘭.鄧內合作《二○○○年約拿即將二十五歲》。

  過去二十多年來,伯格長期居住在靠近法國邊境阿爾卑斯山的小村鎮裡,深受當地傳統習俗以及艱困的生活形態所吸引,他也以山中居民為主題撰寫了多部相關作品。

  伯格作品大多具有濃厚的批判色彩,表現形式亦不斷推陳出新,對社會政治等議題也有獨具一格的看法及熱情。他被公認為是英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家。相關重要著作還有《觀看的方式》、《永固紅》、《班托的素描簿》、《影像的閱讀》、《藝術與革命》、《另類的出口》、《另一種影像敘事》、《我們在此相遇》、《留住一切親愛的》、《觀看的視界》、《攝影的異義》等。

譯者簡介

劉惠媛


  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兼任副教授。

  曾任ArtChina藝術雜誌總編輯、世界宗教博物館副館長、公共電視「大家來逛博物館」主持人,從事藝術評論多年。並以《沒有圍牆的美術館》一書榮獲2003年金鼎獎優良圖書獎。

張世倫

  藝評人,攝影研究者,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

吳莉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譯有《攝影的異義》、《觀看的方式》、《我們在此相遇》、《留住一切親愛的》、《霍布斯邦看21世紀:全球化,民主與恐怖主義》、《建築的法則》等。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目錄

導言
帝國主義的影像
理解一張照片
攝影蒙太奇的政治用途
痛苦的相片
西裝與相片
保羅.史川德
攝影術的使用
外貌
故事
農民的基督
尤金‧史密斯
走路回家
活著的意思
安德烈‧柯特茲:《關於閱讀》
地鐵裡的行乞男
瑪婷妮‧弗蘭克
尚‧摩爾
一齣全球級的悲劇
認同
向卡提耶布列松致敬
此地與彼時之間
馬克‧特西維:《我的美》
吉忒卡•漢茲洛瓦:《森林》
阿赫蘭•希伯里:《追蹤兵》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442899
  • 叢書系列:麥田人文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地鐵裡的行乞男|亨利.卡提耶─布列松〉

這完全是時間問題,他說。

我看著他。他已經八十六歲,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彷彿他跟時間的流逝簽過什麼特殊條款似的。他的眼睛是熱切的淡藍色,時不時會抽動一下,就像狗狗在嗅聞氣味時鼻口抽動的模樣。注視他的雙眼時,你很難不覺得自己很失禮。它們完全暴露,但不是因為天真無邪,而是因為對觀察的沉迷上癮。如果眼睛是靈魂之窗,那麼他的窗戶既沒裝玻璃也沒裝窗簾,他就站在窗框裡,而你無法躲過他的凝視。

莫內和雷諾瓦,他說,曾經畫過從這窗口看出去的景致。他們是維克多.蕭凱(Victor Chocquet)的朋友,他就住在樓下公寓。

蕭凱,就是塞尚幫他畫過肖像,有一張文雅瘦臉和山羊鬍的男子?我說。

沒錯,他說,塞尚幫蕭凱畫過好幾張肖像。這張是莫內畫的皇宮的複製品。你看到那根螺旋塔怎麼切進圓頂嗎?比正切還近。現在,你從窗戶看出去。一模一樣。他就是從這個位置畫的,一點沒錯……攝影再也無法引起我的興趣。

如果他是一隻動物,我想,他一定是野兔,永遠處在準備跳開的時點上。不是為了追捕獵物。也不是基於褻慢。而是若無其事的,只是為了好玩。眼睛取代了耳朵,為他帶來萬事萬物的消息,他有眼睛。頑皮的眼睛。

和攝影有關的事只有一件能讓我感興趣,他說,就是目標,瞄準目標。

像是神射手?

你知道禪宗的射箭公案嗎?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一九四三年跟我講了這公案。

我恐怕不知道。

它是一種存在狀態,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一個忘卻自我的問題。

你不會盲目瞄準?

不,其中有幾何學存在。只要改變你的位置一毫米,幾何關係就會改變。

你所謂的幾何學就是美學嗎?

完全無關。那比較像是數學家或物理學家討論理論時所謂的簡潔優雅。如果方法優雅,就可能漸漸接近所謂的真理。

而幾何學是?

幾何學是因為黃金分割而來的。不過計算是沒有用的。就像塞尚說的:「當我開始思考,就會失去一切。」一張照片最重要的是它的豐富和它的簡單明瞭。

我留意到他身旁桌上的小相機,就在伸手可及的位置。

會員評鑑

4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
|
2021/11/09
書名原文是Understanding a Photograph,了解攝影。作者約翰.伯格John Berger。是英國文化藝術評論家、作家、詩人、劇作家。行文方式想到之前閱讀的文化批評家,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eton,文學評論的書籍,散文化的書寫,引用例證說明。但是如果一開始被太多瑣碎的文字理論所困,那會延緩閱讀的速度。

  依照中文編輯所說,本書為為《持續進行的瞬間》作者傑夫.代爾(Geoff Dyer)從作者近半世紀寫作歷程裡,精煉出二十四篇影像散文,按年代順序選編而成。

只要關心攝影理論與文化批評的人,一定無法閃避這幾個人及他們的作品,分別是:

攝影小史。華特.班雅明 Walter Benjamin《班雅明隨筆集》 (Walter Benjamin Essais)內收錄。
論攝影 ON PHOTOGRAPHY。 蘇珊.桑塔格 Susan Sontag
明室‧ 攝影札記 La chambre claire。 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
及本書作者的《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視覺藝術評論領域的必讀經典。

作者一開始是開始說明觀看的方式與角度,通常攝影作品與文學作品類似,作者已死。引述如下:

  面對這張相片,我們要不是不予理會,就是得靠我們自己去把它的意義填滿。這張影像就和所有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影像一樣,召喚觀看者做出決定。──約翰.伯格

這也是如果相關背景知識不足下,觀看攝影作飲不一定可以達到原作者賦予的目的。創造者選擇角度與時間,凍結下時光下的產物,照片。觀者的解讀。觀者透過作品延伸自己的想法,建構觀賞後的評論與心得,進而拓展了作品的意義範圍。但也可能扭曲。

攝影與美術繪畫很大的不同,就是作者的剪裁,中古世紀很多肖像畫,是沒有背景,背後不是全黑就是在優雅的室內。照片的作品剛好是對所有範圍內的景物一體適用,雖然可以加大景深,強化主體,但是意外載入的資訊不少,可能成為解讀作品的依據之一。

作品一定有觀點,以《鏡頭背後的勇者:用生命與勇氣走過的戰地紀實之路》為例。作者有關點的紀錄戰爭,進而反戰,這才是觀點。避免《旁觀他人之痛苦》中,所提出的質疑:「通過攝影這媒體,現代生活提供了無數機會讓人去旁觀去利用他人的痛苦。」如果沒有觀點,旁觀他人之痛苦的目的只剩下「窺視的淫慾和麻木不仁」。消費他人。這也是飢餓的蘇丹 The vulture and the little girl 這個照片,在得普立茲攝影獎後,攝影者自殺的原因,因為他太過旁觀,而非人道支援被攝影者。攝影者永遠要將主觀紀實與客觀平衡,介入關懷與獨立報導之間時時縈懷於心。

在閱讀文章之中,一開始是閱讀攝影的這件事,這個行為,這個藝術(雖然討論與爭論不少),但是後來角度慢慢延伸到不同攝影集,不同照片的批評者和閱讀者,獨樹一格的關注與時常懷抱的溫柔,悉心檢視照片裡的故事,向每一張照片提問。藝術閱讀也是這樣,這些人,何時,何地,為何,那個角度,什麼方式而有了這張照片。等於讀者必須要重構攝影當時及背後的故事。但是如果攝影集很大,版權或印刷問題,沒有了照片,那問題出現,有點類似隔靴搔癢,無從著力與建構故事。

在這麼多篇文章中,慢慢翻閱,不管是人像照片,大自然,參加宴會的穿著,政治宣傳照片,系列照片,深睡中的男人標題卻是朝聖者,討論攝影師的取角觀點,行乞男,藝術作品美等,翻閱翻閱到最後,有一篇阿赫蘭•希伯里:《追蹤兵》,引起特別關注,這個是在以色列這個國家出生的阿拉伯人,貝因都人。以色列國籍,但是不被猶太人所信任,但是必須服兵役,所以他們任務都是斥侯兵,往往去檢查阿拉伯人家都是他們先,這張照片道盡他們的無奈,報國至少才能讓家人好過,但是必須面對另ㄧ群人的責難。攝影作品也是具體而微的說明社會現象,但是照片以外的故事,必須要很多資訊補足,這也是作品雖好,但很多時候可能誤解讀的一個狀況。在越戰中,有一個很有名的照片,一個將軍在大街上槍殺一個看起來無辜的人民。實際上卻是那個人民是北越間諜,間接殺害將軍的很多同袍,將軍大怒,開槍槍決此間諜,反而成了反戰宣傳最後的照片,照片解讀不可不慎。

可以這麼說,相片的意義,或是相片的異義。最後引述:
我們只看見自己凝視的東西。『凝視』(gaze)是一種選擇的行為......我們關注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凝視的永遠是事物和我們之間的關係。──伯格《觀看的方式》

閱讀的觀點,同一時間閱讀,書的演化史 :六千年來人類知識載體大變遷,平鋪直述,主要是印刷與知識推廣,因為書籍的照片多,上手更快,引起注意的是西方由1750年起識字率皆超過一半,引發興趣,找了一下資料,同一時間的清朝,約為30-20之間,當然通常女性比例更低,閱讀像解連環鎖一般,一個接一個的連接,無窮無盡的連接。。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現代出版,由此開始。商務印書館暢銷展,精選滿888現折88。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