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子彈歌謠:黑幫、鑽頭饒舌與網路臭名的威力

子彈歌謠:黑幫、鑽頭饒舌與網路臭名的威力

Ballad of the Bullet: Gangs, Drill Music, and the Power of Online Infamy

  • 定價:450
  • 優惠價:79355
  • 優惠期限:2024年06月12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鑽頭饒舌是他們的希望,卻也讓他們深陷泥沼
 
★★清大人類所副教授、饒舌團體「參劈」成員林浩立專文導讀★★
 
  這是一個鑽頭饒舌、幫派暴力與微網紅交織在一起的複雜故事。作者花了數年的時間在芝加哥南區與一群自稱為「街角兄弟」(化名)的幫派少年日夜相處,研究他們如何在這個流量至上的時代求生存。
 
  由於治安政策的改變,美國當代的幫派少年已經無法像前輩一樣進入大型幫派組織,受到庇護且靠販毒謀生。低薪服務業看起來是唯一的選項,但難以維持且前途黯淡。因此,當他們看到「酋長基夫」這種跟他們出身背景類似的饒舌歌手藉由描繪幫派暴力成為眾人追捧的網紅、甚至拿到高達六百萬美元的唱片合約時,他們開始有樣學樣,積極創作鑽頭饒舌,內容全都是關於飛車槍擊、炫耀武器與毒品等極度暴力的東西。除了音樂之外,YouTube、臉書與推特等社群媒體才是真正的戰場,因為「有圖/影片有真相」且可以即時打卡,讓他們的日常生活在粉絲眼中看起來超級刺激。雖然,根據作者的觀察,他們的線上內容有很大的成分是在「表演」,網紅世界真真假假,而流量是這個時代唯一的真理。
 
  腥羶色的內容永遠不缺觀眾,因此他們成為微網紅之後確實取得了一些資源,像是粉絲給的金錢與物品、跨刀所拿到的報酬、受到同學的追捧、妹子投懷送抱,聽起來比前輩們在九〇年代所從事的毒品生意好多了——合法、「看起來」風險較低?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因為饒舌講求「做自己」,而微網紅之所以吸引觀眾,也是因為觀眾認為他們「比較真實」,因此這些年輕的鑽頭歌手為了維持自己在網路上的暴力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得不戒備森嚴,畢竟,倘若在手無寸鐵的情況下被仇敵堵到、被拍下恥辱的影片然後上傳的話,輕則暴力人設崩塌,重則小命不保。此外,他們的數位足跡也引發了強大的後座力,因為網路無遠弗屆,上傳內容永遠不會消失,所以就算想要金盆洗手而搬到別的社區也沒什麼用,仇敵照樣認得他們。此外,執法人員同樣也拿社群媒體上的內容當作呈堂證供,將他們定罪。
 
  這群少年掉進了自己拼命建立起來的「暴力人設」陷阱之中,難以脫身。
 
  本書也剖析了他們的同學鄰居怎麼看待與消費鑽頭音樂。一方面,社區居民與警方指責鑽頭音樂是幫派暴力加劇的罪魁禍首;另一方面,即便是最品學兼優的青少年也很熱愛鑽頭音樂,並且用它來應付生活中面臨的各種狀況。貧民窟以外的聽眾則是出於各種五花八門的理由愛上鑽頭饒舌:有人拿鑽頭音樂來克服日常生活的無聊感、有人與鑽頭歌手一夜情好體驗越界的快感、也有教會領袖利用鑽頭歌手的名氣來拉攏年輕會眾。
 
  暴力很真實,槍擊事件確實層出不窮且常常殃及無辜。鑽頭饒舌與相關的網路內容絕對涉及高度暴力,但它所反映的究竟是赤貧的黑人青少年所身處的絕境、是年輕人在注意力經濟中想要出人頭地、從此脫貧的一線生機,抑或是如政府治安單位所言,真的是暴力事件的源頭,應該徹底掃蕩?
 
好評推薦
 
  ◆「忠實呈現經濟弱勢的黑人青少年在網路世代所面臨的困境。」——老莫ILL MO(致理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助理教授、饒舌歌手)
 
  ◆「貧民嘻哈的微網紅之路,是一躍高飛還是粉身碎骨?揭露美國芝加哥底層青年黑人社群的鑽頭音樂嘻哈創作,以及他們在注意力經濟時代下的微網紅經營之路,交錯的內容,相同的生存困境!一無所有中,以最少的成本,縱身一搏,終究危機四伏、永無寧日。文化人類學、社會學、傳播學,都需要一看的深度田野調查,檢視貧困、希望勞動、公共窺視/獵奇等當代議題,是危殆階級的數位警鐘,也是一則充滿反思的黑色寓言。」——簡妙如(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獨立音樂及次文化研究者)
  
  ◆「這本書讓我對於微網紅與年輕世代的文化徹底改觀⋯⋯史都華揭露了社群媒體如何為最弱勢的年輕人同時帶來希望與危險。」——艾許莉・米爾斯(Ashley Mears,《泰晤士高等教育》)
 
  ◆「教育工作者、社區工作者與音樂粉絲必讀之作。」——西朗・塔帕爾(Ciaran Thapar,記者)
 
  ◆「(史都華)與新興鑽頭饒舌團體中的青少年相處的故事,讀起來扣人心弦。」——亞當・羅伯斯(Adam Roberts,《經濟學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佛瑞斯特・史都華 Forrest Stuart
 
  史丹佛大學社會系教授、「史丹佛民族誌實驗室」與「都市研究計畫」主持人,於2020年榮獲麥克阿瑟天才獎。另著有Down, Out, and Under Arrest: Policing and Everyday Life in Skid Row,深度探討洛杉磯貧民窟中警察與社區居民間的互動,以及零容忍治安政策如何重新建構了貧窮、犯罪行為與空間。
 
  X@ForrestDStuart 
 
譯者簡介
 
鄭明宜
 
  倫敦政經學院人類學碩士,台大工管系學士。曾任職金融業多年,目前專職做書,兼職讀書。
 

目錄

導讀
前言
導論
歡迎來到網路注意力經濟
關於社群媒體時代中的貧窮、不平等與暴力,鑽頭世界可以告訴我們什麼
接下來呢?
 
第一章 從毒品經濟到注意力經濟
美好的舊日時光
拒於門外
注意力經濟的誘惑
 
第二章 演算法、數據分析法與AK-47
第一步:吸引關注
第二步:維持關注
 
第三章 做自己(KEEPIN’ IT REAL)
社群媒體與追求成為微網紅
槍、毒品與死去的兄弟
新的「聲譽創業家」
 
第四章 靠熱度(CLOUT)賺錢
為了「跨刀」而工作
巧取「蹭熱度仔」
名聲,無界限
微網紅名氣作為愛與支持的來源
 
第五章 做自己卻做出了問題
數位街頭的法則
成為微網紅的法律代價
 
第六章 數位獵奇,體驗貧窮
鑽頭歌手作為貧民窟大使
鑽頭歌手作為性觀光客獵豔的對象
鑽頭歌手作為中產階級用來展示體面的道具
 
第七章 家鄉英雄或在地威脅?
鑽頭音樂讓人意想不到的可供性
不當消費所帶來的危險
 
結論
都市貧窮問題的市場
接下來該怎麼做?
 
作者筆記
謝辭
註釋
參考文獻
 

導讀
 
寫實與虛構、犯罪與藝術之間的鑽頭世界
林浩立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在當下的饒舌世界中最受矚目的事情,莫過於亞特蘭大饒舌歌手「惡棍」(Young Thug)的訴訟官司。整個開庭過程都有實況直播,相關即時報導與評論層出不窮,完全不亞於早先好萊塢怨偶強尼‧戴普與安柏‧赫德互控誹謗的法庭實境秀。
 
  出道於二〇一〇年的惡棍是近十年來最火紅的饒舌歌手之一,以魔性的呢喃唱腔聞名,作品在YouTube上動輒破百萬、千萬的觀看次數。然而在二〇二二年五月,他與其創立的YSL(少年呼麻人生Young Stoner Life,也有一說是少年黑幫人生Young Slime Life)唱片公司旗下藝人如「鋼納」(Gunna)與員工共二十八人因違反喬治亞州的「勒索及貪污組織犯罪法」(Racketeer Influenced and Corrupt Organizations Act,也就是RICO,又譯「反黑連坐法」)被逮捕入獄,一同以高達五十六項罪名被起訴。在幾位夥伴接受認罪協商開釋、一位在獄中遇刺、再加上陪審團的組成程序、以及惡棍自己多次交保被拒與健康出現狀況等事件的耽擱下,惡棍與剩下五位夥伴的訴訟案終於在二〇二四年一月初重新開庭審理。
 
  主導起訴的喬治州富爾頓郡檢察官威利斯(Fani Willis,因為同時以相同罪名起訴川普而聲名大噪)認為YSL是一個犯罪組織,參與了包括謀殺、槍擊、竊盜、販毒在內的許多密謀犯罪活動,而其中一個最為顯著的證據就是——歌詞。這場官司會引起饒舌世界密切關注的原因,就是因為檢方提出十七首惡棍作品的歌詞作為呈堂證據,並得到了法官的同意。例如在〈黑幫勾當〉(Slime Shit)中的副歌:「嘿,這就是黑幫勾當,嘿/YSL勾當,嘿/殺死條子的勾當,嘿/去他的監獄,嘿」,就幾度在法庭上被法官與律師字正腔圓地唸出。另一方面,辯方律師除了強調惡棍是以音樂創作反映並翻轉窮苦的出身、以及YSL只是一製作音樂的團隊外,也同樣以歌詞、意象、手勢等符碼來為之辯護,例如在開案陳述中指出「惡棍」(Thug)一詞是「在上帝之下誠心謙卑」(Truly Humble Under God)的縮寫,並將著有《當饒舌遭受審判》(Rap on Trial: Race, Lyrics, and Guilt in America)一書的作者之一尼爾森(Erik Nielson)教授列為專家證人。
 
  漫長的法庭攻防因為饒舌音樂與歌詞的加入而充滿反差的荒謬感,並且在一月二十九日這天來到戲劇性的高峰。檢方傳喚了之前接受認罪協商的YSL共同創辦人「提克」(Tick)接受交叉質詢,並以惡棍的歌〈醍醐灌頂〉(Droppin Jewels)中的歌詞一句句詢問是否反映他「在上帝之下誠心謙卑」。辯方律師則希望在法庭播放這首歌的現場演出版本,其意圖是要呈現這是一個徹底的藝術表演創作,且涉及惡棍私密的心靈世界,不能只憑歌詞脫離脈絡檢視。這個請求遭到檢方的反對,堅持只能播放錄音版本,法官最後也同意,儘管辯方律師慷慨激昂的抗議。如此針對一首音樂與歌詞的辯詰就花了半天的時間,可以想見這場訴訟官司會是如何曠日持久。
 
  在法庭之外,幾個相關的法律行動也在進行中。稍早於二〇二一年,紐約州參議員賀伊曼(Brad Hoylman)已提出防止創意表現成為刑事證據的法案,並在州參議院通過;隔年在惡棍被捕後,於全國層級上來自喬治亞州的眾議員強森(Hank Johnson)在眾議院提出了「恢復藝術保護法案」(Restoring Artistic Protection Act,簡稱RAP Act);在此同時,YSL的發行公司三〇〇娛樂事業(300 Entertainment)執行長和大西洋唱片公司(Atlantic Records)營運長則是在推動「保護黑人藝術」的請願連署;隔海在英國,「藝術而非證據」(Art not Evidence)運動也有同樣的倡議。在這些行動中可以看到清楚的種族政治論述,也就是許多歌曲都有犯罪行為的第一人稱描繪,如強尼‧凱許(Johnny Cash)〈佛森監獄藍調〉(Folsom Prison Blues)的經典一句「我在雷諾向一個人開槍,眼睜睜看他死去」,為何獨獨黑人饒舌歌手的歌詞會被當成犯罪證據。在學術界也有這個議題相應的討論,例如上面提到的《當饒舌遭受審判》專書。流行音樂研究的重要期刊《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則是在二〇二二年出版了以「起訴與監控饒舌」(Prosecuting and Policing Rap)為題的專號。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昆因(Eithne Quinn)教授早在二〇一五年已在進行相關研究,並在近幾年領導「起訴饒舌:刑事正義與英國黑人青年表現文化」(Prosecuting Rap: Criminal Justice and UK Black Youth Expressive Culture)的計畫。
這些都是瞭解社會學家史都華《子彈歌謠》的重要脈絡。
 
  在進入這本關於芝加哥幫派黑人青年的都市民族誌之前,應該要先介紹什麼是鑽頭音樂(Drill)?在聲響上有什麼特色需要從饒舌類型中區分出來?跟惡棍正面臨的官司又有什麼關連?事實上,史都華在書中第二章裡就有一個小節專門在介紹鑽頭的音樂屬性,也明確指出其「陷阱」(Trap)饒舌的淵源。「陷阱」饒舌大約出現於二〇〇〇年代初,主要由美國南方特別是亞特蘭大的饒舌歌手創作出來。「陷阱」一詞是亞特蘭大的俚語,指的是販賣毒品的毒窟。可想而知,其內容多在敘述南方城市的街頭犯罪景況。到了二〇一〇年代,陷阱饒舌已高度商業化並出產了包括惡棍在內的饒舌巨星,同時也誕生了不同的次風格。在芝加哥,它與原本就十分猖獗的幫派結合形成了「鑽頭」饒舌。「鑽頭」一詞是芝加哥的俚語,意指槍擊、謀殺,因此相較於已在音樂產業中普及的陷阱饒舌,鑽頭饒舌的幫派意味更加濃厚,內容與節奏更為陰暗(或如同書中鑽頭音樂製作專家所說的,「無時無刻的小調」、「帶有軍隊聲響的小鼓」),多在展示幫派成員身分、地盤、犯罪活動以及幫派之間的爭鬥,被認為是有「芝拉克」(Chiraq)惡名的芝加哥之治安問題的元兇。在英國倫敦南部布里克斯頓(Brixton),一種稱為「英式鑽頭」(UK Drill)的次風格大約從二〇一二年隨之現身。而在紐約布魯克林區、布朗克斯區、紐澤西,在地的鑽頭類型也一一出現,豐富了鑽頭世界的多樣性,但不變的是與幫派與犯罪的緊密關連。
 
  史都華是長期關注都市犯罪、貧窮與治理的社會學家,上一本專書《全面逮捕》(2016)(Down, Out, and Under Arrest: Policing and Everyday Life in Skid Row)處理的是在洛杉磯的一個邊緣社區中警察無止境的巡邏偵察。他問道,為什麼社區成員已被社會支持系統放棄,卻還是有大量資源投入其監控管制。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他花了五年的時間在社區中進行田野工作,不只與居民密切相處,也與警察往來互動。由此可以看到他做研究的全貌關懷,也就是對多方行動者觀點與事件的留意。在《子彈歌謠》中,他來到了惡名昭彰的芝加哥南區擔任青少年課後計畫的輔導老師,並進而接觸到匿名為「街角兄弟」(Corner Boys)的鑽頭歌手與幫派青年,與他們廝混,慢慢進入他們的社會生活與心靈世界中。但如同史都華所引用的知名社會學家貝克(Howard Becker)的「藝術世界」框架,這個「鑽頭世界」的構成不是只有鑽頭歌手而已,還包括他們的隊友如像是保鏢的「槍手」、處理各種其他分工的「那些傢伙」、幫忙拍攝音樂影片的「導仔」、協助錄音的「鄰里工程師」。有時候,這個網絡還會溢流出他們的街坊地盤,搭上地方教會組織、各地愛慕他們的女性粉絲、西岸的富裕白人子弟、甚至遠在德國的節奏製作人。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我們這些在追蹤點閱他們社群媒體訊息的消費者。也就是說,只將治安問題怪罪於鑽頭歌手,低估了鑽頭世界去中心的複雜性,也忽視了鑽頭音樂作為一種追求網絡聲量的創意展演形式。事實上,《子彈歌謠》指出根據美國犯罪統計資料,會發現涉及幫派的年輕人增加使用社群媒體的同一段時間當中,暴力事件下降至歷史新低。正是如此,許多評論者認為將惡棍與其YSL夥伴形容為亞特蘭大史上最大犯罪集團的「勒索及貪污組織犯罪法」官司根本是一場鬧劇。
 
  在二〇二四年剛出版的《幫派與社會牛津手冊》(The Oxford Handbook of Gangs and Society)中,史都華與摩爾(Caylin Louis Moore)合寫了〈什麼是幫派文化?〉這一章,裡面提到三種理解幫派文化的取徑:一、幫派文化作為引導行為的價值體系;二、幫派文化作為解決日常問題的工具箱;三、幫派文化作為社會行動者創造的物質與象徵產品。史都華將自己的《子彈歌謠》定位於第三種取徑中,關注作為幫派文化商品的鑽頭音樂如何能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甚至翻轉歌手的人生、使之脫離幫派環境。例如以二〇一二年一首在家中自製的〈恁爸無佮意〉(I Don’t Like)使鑽頭類型響徹雲霄的「酋長基夫」(Chief Keef),不但被唱片公司相中與之簽約,也搬出了芝加哥的鄰里。酋長基夫於是成為了《子彈歌謠》書中鑽頭歌手仿效的對象,不只是為了經濟利益,更是為了尊嚴與認可。
 
  但史都華並沒有天真地只將鑽頭歌手當作藝術創作者。他們畢竟仍是幫派份子、真的有參與犯罪活動、有的甚至還犯過一級謀殺的重罪,只不過這些身分與行動往往和歌詞內容與社群媒體形象並非一致。他們在鑽頭世界中想要「做出的自己」(Keep It Real)是介於寫實與虛構、犯罪與藝術之間,並透過網絡流通,渲染成為商品與意象。這能賺取利益、但也會帶來真切的後果。這就是史都華所謂科技使用的「數位弱勢」,也就是「如何運用科技以及科技所帶來的後果在質量方面的差距」。某種程度而言,鑽頭歌手在做的事情與一些曾在社群媒體上展現叛逆暴力形象的中產青少年沒有不同,但他們大部分時間都能輕易告別這個「階段」然後邁向人生的下一個目標。鑽頭歌手則是很難擺脫他們自己製造出來的「污名」,而弔詭的是這個「污名」是他們能改變人生的唯一手段。他們會因為在網絡上釋出的內容而被仇家找上門、會常常落入被剝削利用的境地、而就算真的闖出名堂也會像惡棍一樣成為刑事訴訟的目標。
 
  史都華最後在結論處講到,「這些數位內容生產活動說穿了其實是對於美國財富、權力與社會地位嚴重分配不均的反應,是對於種族與階級壓迫的回應。」這是結構對上實踐的經典社會學命題,而《子彈歌謠》提醒我們的是在鑽頭世界中有著多重的關係、身分與行動者,不只是讚頌暴力犯罪的鑽頭歌手那麼簡單。這能帶來多重的實踐契機,也有行動介入的可能,例如認真看待鑽頭音樂反映社區現況的敘事能量,接受社群媒體建立社區青少年關係的重要性,由此提供適當的引導、干預與補助。有人或許會說這是史都華身為行動社會學家一廂情願的期許,無法真的撼動不平等的結構,但至少鑽頭音樂確實讓這些邊緣族群的聲音被世界聆聽到了(甚至引來社會學家進行民族誌調查,英式鑽頭的案例可見社會學家懷特Joy White於二〇二〇年出版的《貧民窟地球化》Terraformed: Young Black Lives in the Inner City)。畢竟這是一首「子彈歌謠」,而非「輓歌」。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835102
  • 規格:平裝 / 399頁 / 15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獨步文化全書系
  • 經典漫畫展(止)
  • 寵物書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