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療癒展
長女病:我們不是天生愛扛責任,台灣跨世代女兒的故事(限量簽名版)

長女病:我們不是天生愛扛責任,台灣跨世代女兒的故事(限量簽名版)

可購買版本(1)

  • 定價:450
  • 優惠價:79355
  • 優惠期限:2025年06月3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限量商品已售完

商品公告訊息

出貨公告

感謝支持,限量簽名書預購補書中,預計4/13後出貨,為避免同訂單其他商品延遲出貨,建議獨立下單。more

  • 分享
編輯選書

愛自己,就把自己當女兒養開始

你總能在社群聽到這些不斷輪迴的鬼故事:弟妹放學沒有準時回家,媽媽卻罵我沒有看好弟妹;出社會賺錢養家,回家卻發現自己的房間不再;爸爸生病了,大家都叫我辭工作回家。小時候照顧弟妹、成年照顧家中經濟、中年照顧年邁的父母,人稱她們長女,這些人彷彿是照護永動機。
更弔詭的是,這本書故事裡的人,你好像看過,也許是周遭朋友,甚至可能是你自己。作者也是長女,即便身處當代,仍驚覺這種台灣長女病,病程長,而且難以覺醒。因為手足排序而造成的責任分配不均,在台灣隨處可見。本書不是宣戰,而是期待,期待有人能從中覺醒,為自己,或為那些深陷在長女病的人,給予她們改變現狀的覺察與勇氣。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上頁下頁
 

內容簡介

長女病不是天生的,而是社會造成的

「弟弟妹妹不乖,為何姊姊要受罰?」
「當大姊好辛苦,沒有一天屬於自己」

  在台灣社會中,長女常常承受各種期待,對上要體諒爸爸媽媽工作的辛苦,所以要幫忙維持家中的整潔;對下要照顧弟弟妹妹、最好成為弟弟妹妹的榜樣。

  同樣是子女,長女總是要出類拔萃,又能體恤父母,還要操持家業。

  本書作者是一位長女,她的母親也是,她發現兩人有著相同的勞碌命,不管在家裡與職場,常常必須擔負重任,但遺產分配或升遷這些好處,卻常常沒她們的份。

  為了探究「長女」如何養成,又有什麼樣的處境,作者透過觀察與採訪,紀錄了十幾位長女的生命故事,涵蓋不同世代與階級。

  這些故事呈現了當代台灣「女兒」、「女性」在家庭的角色,揭開那些理所當然的期待,如何造成長女症候群,讓她們在家庭與職場,總是成為過度承擔的人。

  【長女內心話】
  「為什麼弟弟妹妹出生,我就要長大?」
  「為什麼大的就要讓小的?」
  「我從沒想過當長女,可以申請自願性離職嗎?」
  「如果我不扛起來,就沒有人會做了。」
  「與其交給別人,不如自己做比較快。」
  「我是媽媽最親密的夥伴,有義務要幫她一起承擔。我要懂事,才能讓媽媽輕鬆」

  【長女特質】
  ◇    懂事、自我要求高,認真負責、會照顧身邊的人
  ◇    傾向獨立作業,不仰賴他人,自尊心較高
  ◇    懂得察言觀色,習慣周全大局
  ◇    任勞任怨、腳踏實地、值得信賴
  ◇    勇於面對挑戰、學習意願高、追求成長
  ◇    蠟燭型人格,習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忽略自己的需求

一致推薦

  羽茜(作家)
  吳沛憶(立法委員)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苗博雅(臺北市議員)
  海苔熊(Podcaster)
  蔡宜芳(諮商心理師、親職教養作家)
  盧建彰(詩人導演)
  藍佩嘉(臺大社會系教授)

  這本書是父權家庭的鬼故事,跨世代、跨階層的長女們,有做不完的照顧勞動,小時候照顧弟妹、成年照顧弟妹的小孩、中年照顧年邁的父母,職場還要照顧任性的同事。她們不是天生充滿責任感,而是社會把照顧堆在女人肩上,長女來不及做個孩子,就要進入照顧鏈裡補位。長女要愛自己,不能只是買珍珠,得打掉父權違建、排序迷思,讓家人攜手做照顧的夥伴。——藍佩嘉(臺大社會系教授)

  「親職化兒童」指孩子成為「小媽媽」。在家中得承擔更多家務、照顧弟妹,有些甚至中斷學業、打工賺錢幫忙還債,或需要照顧失能的家長。這些人常常是家中的長女,當他們成為家中的小小支柱,讓大人感到無比安慰。這樣的孩子可能因此得到家人的認同、肯定甚至是依賴,但大人卻往往忽略了他其實還是個孩子,他也有被照顧的需求。謝謝作者寫了這本好書,希望長大後的長女們也能透過這本書,多替自己想一些,把自己愛回來。——蔡宜芳(諮商心理師、親職教養作家)

  關心原生家庭議題的朋友,很容易就能注意到,我們文化中長女的委屈與眼淚。尤其如果家裡子嗣眾多,甚至父母或祖父母病重,長女經常是優先被犧牲的對象。從小便失去童年,要照顧弟妹、長輩,甚至弟妹如果犯錯,長女還要被連坐處罰,說是沒有做好模範、沒有教好弟妹─父母藉此直接甩鍋自己的教養責任。很感謝小花媽願意碰觸長女議題,這對長女會是很珍貴的同理!——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理想上,父母要一視同仁的愛著每個孩子,但長女多半不被當成孩子而是父母的助理,甚至是代理,父母要她們分擔家裡的經濟重擔,還有一輩子照顧父母和弟妹的責任。這本書能讓你看見長女在家庭裡的辛酸和奮鬥,也指出了這種家庭結構有社會文化的背景,相信能讓身為長女的讀者產生共鳴,覺得自己的孤獨被理解了。——羽茜(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慧慈(小花媽)


  1988年生,長女。畢業於台大社會所、清大人文與社會學系、板橋高中,是個在北部長大的北港孩子。雙子座的靈魂,註定無法在一處停留。曾在政治圈工作、在總統府當文稿幕僚,也曾踏入傳統產業,在越南擔任台幹,亦曾在藝文圈工作,去國外行銷台灣的電影,目前在住宅產業工作。

  喜歡說話跟寫東西。最近在研究命理,夢想成為命理大師,讓更多人想跟她講話。著有《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乾脆躺平算了》。經營臉書粉專「小花媽」,並有Podcast節目《南臺灣大姑娘》

  聯絡方式littleflowergimini@gmail.com
 

目錄

作者序 長女就不能做自己?

CHAPTER 1    你是大姊,就要做好榜樣
1    長女的社會性意義
2    為家族利益貢獻的女人
3    弟弟妹妹不乖,為何姊姊要受罰?
4    悶悶不樂的長女與自由自在的手足
5    生個女兒當好幫手

CHAPTER 2    藍領階級的長女——讓弟妹擁有自由的犧牲打
1    媽媽臨終前的託付,成為一輩子的枷鎖
2    為了家中經濟犧牲學業
3    子時生勞碌命的母女倆
4    善於控制與規畫的長女

CHAPTER 3    不當媽媽的長女
1    沒有過一天屬於自己的人生
2    姊姊幫弟弟顧小孩也是應該的?
3    沒結婚,就應該當家族的保母?
4    承接長女角色的二女兒
5    滿足父母期待的長女

CHAPTER 4    從未消失的重男輕女
1    大孫頂尾子,長孫女呢?
2    為了買便當給兒子而離開女兒的婚宴
3    消失的存款,女大當婚的壓力
4    女兒盡心盡力,媽媽卻只想到兒子

CHAPTER 5    職場反映家庭―長女都是社畜?
1    長女的養成就是社畜的製造?
2    不能讓人失望的緊箍咒
3    把親友的成敗當成自己的責任
4    都是長女的部門

CHAPTER 6    父母老後,女兒的社會責任又一樁
1    養女兒防老?
2    當長女成為媳婦
3    沒結婚,就是自願長照?
4    打工度假,照顧爸媽前最後的放縱

終章    排序之外
1    在成為長女之前,她們都先是獨生女
2    齊心協力的手足
3    正確的小孩使用手冊
4    長女,不只是女兒而已

後記    給媽媽的一封信
 

序言

  在我們父母那個年代,家喻戶曉的電視劇《阿信》,感動了許多人,它闡述了日本傳統家庭下女性的堅毅與悲情,印證很多亞洲女性的經驗。

  在《阿信》劇中,有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她的大姊。阿信的大姊從小就到紡織廠工作,所得全部用來支撐家中的一切。她在工作期間,由於過度勞累以及沒有獨立居住的寢室,而遭室友傳染肺結核,病情嚴重到必須送回家。

  由於是女性,加上肺結核在二次大戰前的日本可以說是絕症,她被驅趕至環境惡劣的柴房居住。她深愛家人,也深知自己的時日不多,因此她鼓勵妹妹勇於追求自我;然而,她對自己的愛情則小心翼翼,因為家裡還需要她的收入養家,她想著弟妹長大了,她就可以追求自己的愛情了;但最終,她的盼望卻只能跟著她的不幸一起長眠。

  我跟母親都非常愛看《阿信》,不管重播幾次,都會不由自主地停留在播放的頻道,默默地看完。因為我們都覺得,阿信就像是我們的人生,即便我跟我媽相差了二十幾歲,但我們卻有如此多的相似之處。

  我的母親是家裡第一個小孩,我自己也是,同為長女的我們,有差不多的童年。

  在家中,我們都被賦予期待,要當弟弟妹妹的榜樣;當家裡需要幫忙時,首先想到的都是長女,也是就是我們。無論是經濟上或是精神上的問題,長女永遠都要承接起來。

  身為長女,我們對上要體諒爸爸媽媽工作的辛苦,要幫忙維持家中的整潔,在父母出外做工時,要維持家中基本的運作;對下要照顧弟弟妹妹,做手足的榜樣,最好還能扮演父母的角色。同樣只是個孩子,但長女總是要出類拔萃,又能體恤父母,還要操持家業。

  我是如此,我身邊也有許多人是這樣。

  當大姊好累,沒有一天屬於自己

  我有一個姑姑是長女。她在車禍送醫時發現罹患胰臟癌,短短半年就過世了。她在世的短短三十幾年間,沒有談過戀愛、沒有結婚成家,她很早就去紡織廠工作,幫忙爸媽拉拔弟妹長大,「自願」留在家中照顧父母。

  姑姑擔心家中無後,過繼了妹妹無力撫養的孩子作為乾兒子。姑姑照顧著父母與外甥,不只肩負起女兒常被賦予的照顧角色,並且因為認了外甥為乾兒子,象徵著為家裡「誕下」一個繼承人。因此,從那時候開始,姑姑連兒子的責任也要盡。像是在傳統社會中,兒子支撐家裡的開銷,婚喪喜慶代表父母出席,逢年過節也要操持大小事務。從我有記憶以來,姑姑從來沒有離開過北港。

  過世前,姑姑來了一趟台北,像是要跟所有的親朋好友告別,她告訴我們,她覺得當大姊好辛苦,沒有一天屬於自己,如果下輩子有機會,她好想什麼都不管地放飛自我。

  我問姑姑,為什麼她很喜歡我二妹?姑姑說,她很羨慕二妹活得很自由奔放,那是她夢寐以求的生活方式,也希望身為長女的我要多為自己著想。

  「阿慈,你做大姊一定比較累,但不要像我一樣,弟弟妹妹長大後,還把自己綁在家裡。你要多出去走走看看,你那麼會讀書,你長大後會知道姑姑在說什麼,知道嗎?要多為自己想。」

  當我聽到姑姑這麼說時,我開始思考姑姑是因為身為長女而無法做自己嗎?那我呢?過了一個世代,身為長女的女性還背負一樣的社會期待嗎?

  我想了想,覺得答案好像是「yes」。因為我跟姑姑都是出身農工階級家庭,家裡都有重男輕女的父親,也都是第一個出生的女兒,所以,姑姑才會希望我不要步上後塵,變成像她這樣為家庭犧牲奉獻的人。

  我看著她因為癌症侵蝕而瘦削到形容枯槁的臉,有點害怕,怕自己跟她一樣。

  後來,姑姑就過世了。

  長女比較不能做自己?

  我謹記姑姑的遺言,認真念書。對於底層階級的孩子來說,讀書是翻身成本最低的方式,只要我上大學,出社會就能找到坐辦公室的工作。有穩定的收入,就不一定要踏上結婚生子這條路,也能夠有底氣爭取很多事情。

  後來,我如願以償上了好的大學,接觸了社會學,了解了階級、社會結構、性別等概念後,我覺得姑姑跟媽媽的處境,不只是因為我們出身底層,還因為我們都是女生。然而,只因如此嗎?

  在我升大三時,幾個要好的同學一起聊天,赫然發現我們八個好朋友當中,只有一個人不是長女。這時候,一個朋友就說:「難怪你總是跟我們不太一樣,比較做自己。」

  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我、媽媽、姑姑,以及我的長女朋友們,會覺得「比較不能做自己」?甚至我跟長女朋友聊到我們在家中的角色時,常常出現犧牲、聽話、是爸媽最好的幫手這樣的形容。我們來自不同階層的家庭,卻同樣都是長女;有趣的是,我們長大後,各自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和家庭關係。

  長女病不是天生的,而是社會造成的

  為了探究上述問題,我寫作了這本書。在書寫過程中,我觀察了身邊不同世代、不同階層的長女。我發現不同世代的長女,同樣都被賦予了「照顧、乖巧、聽話」的角色定位,而這樣的定位,或者我們稱為的標籤,也讓這群長女不只在原生家庭,而是到了校園、職場、婚後的家庭,甚至是父母的老後照顧上,也都延續了這樣的角色定位。

  除此之外,本書也關注非長女的女性。在這些人的家庭中,若是長女無法扮演社會期待的角色時,被迫頂替那個位置的她們,行為模式也幾乎符合社會對於長女的要求與想像。由此,本書將呈現女性從過去到現在於家庭中扮演著怎樣的重要角色;而到了當代,這樣的「責任」,仍然需要這類女性去承擔,特別是「照顧」這件事情,更是接下來超高齡化社會,所亟需面對的現實。

  本書將透過不同女性故事,展現社會對於家庭想像的輪廓,及其延伸至各種場域(如職場、家庭、照顧現場)的樣態,並分析為什麼社會需要這些角色,以及女性如何在現有困境下,突破現狀,走出自己的路。

  本書最後,我也試圖為看似堅不可摧、由家庭排序造成的不平等與僵化的角色關係,提出解方。期待閱讀本書的讀者,能夠從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並且為自己、為深陷在該角色無法自拔的人,提供協助,讓她們得以改變現狀。

  我希望我的母親、我的姑姑、我自己,以及像我一樣的人,有一天可以明瞭,身為長女,不是原罪,而是在兄弟姊妹中最先享受世界的幸運女性。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917488
  • 叢書系列:Misfits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商品公告訊息

  • 出貨公告

    感謝支持,限量簽名書預購補書中,預計4/13後出貨,為避免同訂單其他商品延遲出貨,建議獨立下單。

百貨商品推薦

上頁下頁

最近瀏覽商品

 
"上頁" "下頁"

相關活動

  • 故事,從第5秒開始......愛情|推理|奇幻|影視  散文故事有聲書75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年度健康計劃展
  • 春之味
  • 靈性療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