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貨2本75折
資治通鑒(附考異)(全六冊)

資治通鑒(附考異)(全六冊)

  • 定價:1428
  • 優惠價:87124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2019年度選書】《閩國》│ 總是被遺忘,卻值得研究的王國史

    文/珍妮佛2019年12月03日

    閩國:10世紀的中國南方王國 如果不是因為這本書,我想很少有人會把目光移向五代十國,更不會有人聚焦於十國當中的某一個。2019博客來簡體館人文史地年度選書,我們選擇著名漢學家薛愛華的首部作品《閩國》。 五代十國多年來在史家眼中不受重視,甚至有許多研究者拒絕認可這個時代的王權。被夾在 more
 

內容簡介

包括:《資治通鑒一》、《資治通鑒二》、《資治通鑒三》、《資治通鑒四》、《資治通鑒五》、《資治通鑒六》共6冊。《資治通鑒(套裝共6冊)》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共294卷,其敘事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是中國第1部編年體通史,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材料。與司馬遷《史記》並稱中國古代史學的「雙璧」。
 

目錄

資治通鑒序/1
資治通鑒
卷第一 周紀一/3
卷第二 周紀二/13
卷第三 周紀三/24
卷第四 周紀四/33
卷第五 周紀五/44
卷第六 秦紀一/55
卷第七 秦紀二/67
卷第八 秦紀三/78
卷第九 漢紀一/88
卷第十 漢紀二/97
卷第十一 漢紀三/106
卷第十二 漢紀四/116
卷第十三 漢紀五/128
卷第十四 漢紀六/139
卷第十五 漢紀七/148
卷第十六 漢紀八/158
卷第十七 漢紀九/170
卷第十八 漢紀十/180
卷第十九 漢紀十一/191
卷第二十 漢紀十二/202
卷第二十一 漢紀十三/212
卷第二十二 漢紀十四/224
卷第二十三 漢紀十五/234
卷第二十四 漢紀十六/243
卷第二十五 漢紀十七/254
卷第二十六 漢紀十八/265
卷第二十七 漢紀十九/273
卷第二十八 漢紀二十/282
卷第二十九 漢紀二十一/292
卷第三十 漢紀二十二/303
卷第三十一 漢紀二十三/315
卷第三十二 漢紀二十四/326
卷第三十三 漢紀二十五/334
卷第三十四 漢紀二十六/343
卷第三十五 漢紀二十七/352
卷第三十六 漢紀二十八/362
卷第三十七 漢紀二十九/372
卷第三十八 漢紀三十/383
卷第三十九 漢紀三十一/394
卷第四十 漢紀三十二/406
卷第四十一 漢紀三十三/417
卷第四十二 漢紀三十四/429
卷第四十三 漢紀三十五/440
卷第四十四 漢紀三十六/452
卷第四十五 漢紀三十七/464
卷第四十六 漢紀三十八/474
卷第四十七 漢紀三十九/485
卷第四十八 漢紀四十/495
卷第四十九 漢紀四十一/506
卷第五十 漢紀四十二/518
卷第五十一 漢紀四十三/531
卷第五十二 漢紀四十四/544
卷第五十三 漢紀四十五/556
卷第五十四 漢紀四十六/567
卷第五十五 漢紀四十七/578
卷第五十六 漢紀四十八/588
卷第五十七 漢紀四十九/599
卷第五十八 漢紀五十/611
卷第五十九 漢紀五十一/622
卷第六十 漢紀五十二/634
卷第六十一 漢紀五十三/646
卷第六十二 漢紀五十四/657
卷第六十三 漢紀五十五/669
卷第六十四 漢紀五十六/680
卷第六十五 漢紀五十七/689
卷第六十六 漢紀五十八/700
卷第六十七 漢紀五十九/710
卷第六十八 漢紀六十/718
卷第六十九 魏紀一/728
卷第七十 魏紀二/741
卷第七十一 魏紀三/752
卷第七十二 魏紀四/761
卷第七十三 魏紀五/774
卷第七十四 魏紀六/784
卷第七十五 魏紀七/796
卷第七十六 魏紀八/808
卷第七十七 魏紀九/818
卷第七十八 魏紀十/829
卷第七十九 晉紀一/839
卷第八十 晉紀二/852
卷第八十一 晉紀三/863
卷第八十二 晉紀四/874
卷第八十三 晉紀五/885
卷第八十四 晉紀六/894
卷第八十五 晉紀七/903
卷第八十六 晉紀八/913
卷第八十七 晉紀九/924
卷第八十八 晉紀十/937
卷第八十九 晉紀十一/949
卷第九十 晉紀十二/962
卷第九十一 晉紀十三/972
卷第九十二 晉紀十四/982
卷第九十三 晉紀十五/992
卷第九十四 晉紀十六/1003
卷第九十五 晉紀十七/1015
卷第九十六 晉紀十八/1027
卷第九十七 晉紀十九/1039
卷第九十八 晉紀二十/1052
卷第九十九 晉紀二十一/1063
卷第一百 晉紀二十二/1076
卷第一百一 晉紀二十三/1089
卷第一百二 晉紀二十四/1102
卷第一百三 晉紀二十五/1113
卷第一百四 晉紀二十六/1124
卷第一百五 晉紀二十七/1136
卷第一百六 晉紀二十八/1148
卷第一百七 晉紀二十九/1160
卷第一百八 晉紀三十/1172
卷第一百九 晉紀三十一/1185
卷第一百一十 晉紀三十二/1194
卷第一百一十一 晉紀三十三/1203
卷第一百一十二 晉紀三十四/1215
卷第一百一十三 晉紀三十五/1227
卷第一百一十四 晉紀三十六/1238
卷第一百一十五 晉紀三十七/1251
卷第一百一十六 晉紀三十八/1263
卷第一百一十七 晉紀三十九/1276
卷第一百一十八 晉紀四十/1286
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紀一/1298
卷第一百二十 宋紀二/1310
卷第一百二十一 宋紀三/1323
卷第一百二十二 宋紀四/1335
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紀五/1347
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紀六/1360
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紀七/1373
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紀八/1385
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紀九/1393
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紀十/1402
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紀十一/1414
卷第一百三十 宋紀十二/1425
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紀十三/1433
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紀十四/1445
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紀十五/1455
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紀十六/1467
卷第一百三十五 齊紀一/1480
卷第一百三十六 齊紀二/1494
卷第一百三十七 齊紀三/1506
卷第一百三十八 齊紀四/1517
卷第一百三十九 齊紀五/1524
卷第一百四十 齊紀六/1536
卷第一百四十一 齊紀七/1547
卷第一百四十二 齊紀八/1557
卷第一百四十三 齊紀九/1566
卷第一百四十四 齊紀十/1574
卷第一百四十五 梁紀一/1586
卷第一百四十六 梁紀二/1599
卷第一百四十七 梁紀三/1610
卷第一百四十八 梁紀四/1621
卷第一百四十九 梁紀五/1633
卷第一百五十 梁紀六/1644
卷第一百五十一 梁紀七/1656
卷第一百五十二 梁紀八/1665
卷第一百五十三 梁紀九/1673
卷第一百五十四 梁紀十/1679
卷第一百五十五 梁紀十一/1689
卷第一百五十六 梁紀十二/1700
卷第一百五十七 梁紀十三/1712
卷第一百五十八 梁紀十四/1723
卷第一百五十九 梁紀十五/1736
卷第一百六十 梁紀十六/1743
卷第一百六十一 梁紀十七/1751
卷第一百六十二 梁紀十八/1762
卷第一百六十三 梁紀十九/1774
卷第一百六十四 梁紀二十/1783
卷第一百六十五 梁紀二十一/1796
卷第一百六十六 梁紀二十二/1806
卷第一百六十七 陳紀一/1818
卷第一百六十八 陳紀二/1831
卷第一百六十九 陳紀三/1844
卷第一百七十 陳紀四/1857
卷第一百七十一 陳紀五/1871
卷第一百七十二 陳紀六/1884
卷第一百七十三 陳紀七/1894
卷第一百七十四 陳紀八/1906
卷第一百七十五 陳紀九/1914
卷第一百七十六 陳紀十/1927
卷第一百七十七 隋紀一/1938
卷第一百七十八 隋紀二/1950
卷第一百七十九 隋紀三/1962
卷第一百八十 隋紀四/1974
卷第一百八十一 隋紀五/1986
卷第一百八十二 隋紀六/1997
卷第一百八十三 隋紀七/2009
卷第一百八十四 隋紀八/2021
卷第一百八十五 唐紀一/2032
卷第一百八十六 唐紀二/2044
卷第一百八十七 唐紀三/2055
卷第一百八十八 唐紀四/2067
卷第一百八十九 唐紀五/2079
卷第一百九十 唐紀六/2091
卷第一百九十一 唐紀七/2104
卷第一百九十二 唐紀八/2117
卷第一百九十三 唐紀九/2130
卷第一百九十四 唐紀十/2143
卷第一百九十五 唐紀十一/2156
卷第一百九十六 唐紀十二/2168
卷第一百九十七 唐紀十三/2179
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2191
卷第一百九十九 唐紀十五/2203
卷第二百 唐紀十六/2216
卷第二百一 唐紀十七/2229
卷第二百二 唐紀十八/2242
卷第二百三 唐紀十九/2256
卷第二百四 唐紀二十/2269
卷第二百五 唐紀二十一/2282
卷第二百六 唐紀二十二/2294
卷第二百七 唐紀二十三/2307
卷第二百八 唐紀二十四/2320
卷第二百九 唐紀二十五/2333
卷第二百一十 唐紀二十六/2346
卷第二百一十一 唐紀二十七/2359
卷第二百一十二 唐紀二十八/2372
卷第二百一十三 唐紀二十九/2386
卷第二百一十四 唐紀三十/2398
卷第二百一十五 唐紀三十一/2411
卷第二百一十六 唐紀三十二/2424
卷第二百一十七 唐紀三十三/2436
卷第二百一十八 唐紀三十四/2447
卷第二百一十九 唐紀三十五/2459
卷第二百二十 唐紀三十六/2470
卷第二百二十一 唐紀三十七/2482
卷第二百二十二 唐紀三十八/2494
卷第二百二十三 唐紀三十九/2506
卷第二百二十四 唐紀四十/2518
卷第二百二十五 唐紀四十一/2531
卷第二百二十六 唐紀四十二/2545
卷第二百二十七 唐紀四十三/2557
卷第二百二十八 唐紀四十四/2569
卷第二百二十九 唐紀四十五/2580
卷第二百三十 唐紀四十六/2590
卷第二百三十一 唐紀四十七/2600
卷第二百三十二 唐紀四十八/2611
卷第二百三十三 唐紀四十九/2623
卷第二百三十四 唐紀五十/2634
卷第二百三十五 唐紀五十一/2646
卷第二百三十六 唐紀五十二/2658
卷第二百三十七 唐紀五十三/2669
卷第二百三十八 唐紀五十四/2681
卷第二百三十九 唐紀五十五/2693
卷第二百四十 唐紀五十六/2706
卷第二百四十一 唐紀五十七/2717
卷第二百四十二 唐紀五十八/2729
卷第二百四十三 唐紀五十九/2739
卷第二百四十四 唐紀六十/2752
卷第二百四十五 唐紀六十一/2764
卷第二百四十六 唐紀六十二/2777
卷第二百四十七 唐紀六十三/2790
卷第二百四十八 唐紀六十四/2802
卷第二百四十九 唐紀六十五/2815
卷第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2828
卷第二百五十一 唐紀六十七/2841
卷第二百五十二 唐紀六十八/2852
卷第二百五十三 唐紀六十九/2865
卷第二百五十四 唐紀七十/2877
卷第二百五十五 唐紀七十一/2889
卷第二百五十六 唐紀七十二/2901
卷第二百五十七 唐紀七十三/2913
卷第二百五十八 唐紀七十四/2925
卷第二百五十九 唐紀七十五/2937
卷第二百六十 唐紀七十六/2950
卷第二百六十一 唐紀七十七/2962
卷第二百六十二 唐紀七十八/2973
卷第二百六十三 唐紀七十九/2985
卷第二百六十四 唐紀八十/2996
卷第二百六十五 唐紀八十一/3005
卷第二百六十六 后梁紀一/3016
卷第二百六十七 后梁紀二/3028
卷第二百六十八 后梁紀三/3041
卷第二百六十九 后梁紀四/3054
卷第二百七十 后梁紀五/3067
卷第二百七十一 后梁紀六/3079
卷第二百七十二 后唐紀一/3089
卷第二百七十三 后唐紀二/3101
卷第二百七十四 后唐紀三/3113
卷第二百七十五 后唐紀四/3125
卷第二百七十六 后唐紀五/3136
卷第二百七十七 后唐紀六/3147
卷第二百七十八 后唐紀七/3160
卷第二百七十九 后唐紀八/3170
卷第二百八十 后晉紀一/3183
卷第二百八十一 后晉紀二/3194
卷第二百八十二 后晉紀三/3204
卷第二百八十三 后晉紀四/3217
卷第二百八十四 后晉紀五/3229
卷第二百八十五 后晉紀六/3240
卷第二百八十六 后漢紀一/3251
卷第二百八十七 后漢紀二/3262
卷第二百八十八 后漢紀三/3273
卷第二百八十九 后漢紀四/3284
卷第二百九十 后周紀一/3295
卷第二百九十一 后周紀二/3307
卷第二百九十二 后周紀三/3319
卷第二百九十三 后周紀四/3330
卷第二百九十四 后周紀五/3342
資治通鑒考異
卷第一周紀/3355
漢紀上/3356
卷第二漢紀中/3367
卷第三漢紀下/3381
魏紀/3386
晉紀上/3387
卷第四晉紀中/3392
卷第五晉紀下/3402
宋紀上/3404
卷第六宋紀下/3413
齊紀/3414
梁紀上/3419
卷第七梁紀下/3422
陳紀上/3434
卷第八陳紀下/3436
隋紀/3438
卷第九 唐紀一/3449
卷第十 唐紀二/3461
卷第十一 唐紀三/3472
卷第十二 唐紀四/3483
卷第十三 唐紀五/3495
卷第十四 唐紀六/3506
卷第十五 唐紀七/3517
卷第十六 唐紀八/3527
卷第十七 唐紀九/3536
卷第十八 唐紀十/3544
卷第十九 唐紀十一/3555
卷第二十 唐紀十二/3566
卷第二十一 唐紀十三/3576
卷第二十二 唐紀十四/3584
卷第二十三 唐紀十五/3592
卷第二十四 唐紀十六/3603
卷第二十五 唐紀十七/3618
卷第二十六 唐紀十八/3629
卷第二十七 唐紀十九/3643
卷第二十八 后梁紀上/3655
卷第二十九 后梁紀下/3663
后唐紀上/3667
卷第三十 后唐紀下/3672
后晉紀/3672
后漢紀/3675
后周紀/3678
進書表/3682
獎諭詔書/3684

附錄
一、進通志表/3689
二、謝賜資治通鑒序表/3690
三、與劉道原書/3691
四、與劉道原/3692
五、答范夢得內翰論修書帖/3698
六、與宋次道書/3701
七、乞官劉恕一子劄子/3702
八、薦范夢得狀/3703
 

詳細資料

  • ISBN:9787532577125
  • 規格:3711頁 / 普通級 / 1-1
  • 出版地:中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12段學術遊蕩   ●三千年時空穿梭。《翦商》作者全新力作──《歷史的遊蕩者》。
 

購物說明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45個工作天內抵台(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簡體書與其它商品分開訂購,以利一般商品快速出貨。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翦商作者新作79折
  • 針灸匠張寶旬
  • 浪漫小說精選3本72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