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The Virtues of the Table: How to Eat and Think

  • 定價:400
  • 優惠價:79316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當代最暢銷的天才型哲普作家。飲食哲學的第一本書
人是一種會吃、會思考、會享樂的動物,
而餐桌正是我們可以同時做這三件事的地方。
怎麼吃是一門有深度又有趣的思考;懂得吃才能帶來身心靈最大的滿足。

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冀劍制
知名飲食旅遊作家 葉怡蘭
知名作家 鍾文音  推薦

---------------------------------------------------------------------------------------------------
這是一本非常迷人的食譜書,喔,不,是哲普書!
作者深入飲食傳統和文化,提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哲學思考:
有機就是良心?在地生產比國外進口環保?吃素比吃肉慈悲?吃得越清淡越好?
跨國大企業等於萬惡資本家?純手工製作比機器量產好?傳統古法勝過創新料理?

而關於吃的行為,作者也指出許多值得深思的道德問題:
把食物吃完才不算浪費?吃到飽可以吃但不能帶走?減重關乎意志力?
實際體重和理想體重之間的差距,就是肚子餓和嘴饞之間的距離?

針對這些反思,本書將一一加以辯證與釐清。
我們處於飲食文化的黃金年代,無論是美食、食品營業和衛生都發展到巔峰。在世界任何角落,都像萬國博覽會一樣,可以吃到各國美食。可是我們沒有認真思考一些重要的議題:為什麼食物那麼重要?我們和它的關係是什麼?我們選擇要吃什麼,其實涉及人性的本質層面:動物性、感官、社會、文化;創造性、情緒性和知性。對飲食的認真思考,需要考慮到和自然的關係,和其他動物的關係,和其他人的關係,以及我們自己。所以說,關於飲食的思考,其實也涉及如何做個有德行的人,以及決定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本書所提出的「吃的美德」,並不是傳統的德行,而是更能因應世界的變化的飲食觀念。書中每一章都會提到關於飲食的某個面向以及和它對應的美德。第一部討論當今有關飲食倫理的熱門議題,包括有機食物、永續發展和動物權。第二部著重於我們如何建立自己的好壞、對錯判斷。第三部和第四部則強調如何養成好的飲食性格和習慣。
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提出一個既深且廣的飲食哲學,一種如何吃、如何思考、如何生活的論述,藉此為目前的飲食大雜燴理出一些脈絡。懂得如何吃,你就懂得如何生活。

一場給心靈的大師饗宴,能滿足我們每個人心中的哲學家和饕客。
――弗朗辛‧塞根Francine Segan,《哲學家的廚房》The Philosophers Kitchen作者
朱立安‧巴吉尼揭露了大型食品工業與連鎖餐廳的邪惡自大,以及有機食品與在地飲食的優越感。
――衛報The Guardian
朱立安‧巴吉尼擁有珍貴的天賦,將深奧的思考說得動人。在這本很棒的書裡,這位迷人的作者將餐桌上的愉悅和哲思做了完美的平衡。
――亞歷山大.梅可.史密斯Alexander McCall Smith,英國知名小說作家
本書有趣,論證充分,取材豐富,開展出迷人的思想。
――觀察家報The Observer
巴吉尼將其擅長的懷疑論與辯證法帶入「新的飲食正統文化」,也就是我們接受到關於永續、有機、當令和在地生產的相關議題。巴吉尼高明地拆穿虛偽的論調和矛盾……
――泰晤士報The Times
刺激心靈和味覺的一本書。
――愛爾蘭時報Irish Times
巴吉尼的任務是要讓我們每個人思考我們吃的食物:更瞭解它,思考我們選擇食物時所採取的倫理立場……如果他的目的是要我們更加認識食物,反思我們自己的主張,那麼本書大大成功。
――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哲學家雜誌》(The Philosophers'' Magazine)編輯與共同創辦人,定期為《衛報》(The Guardian)、《獨立報》(The Independent)、《泰晤士報》(The Times)、《展望》(Prospect)與《新人文主義者》(New Humanist)等報刊撰稿,並且固定在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電台上發聲。
朱立安出版了許多哲普作品,是英國知名的暢銷作家。《衛報》形容他:「擁有一顆清明的心智,在哲普書籍的領域中格外傑出。」《金融時報》讚譽:「每個社會都需要良好思維的守護者:朱立安‧巴吉尼正是我們的守護者。」


相關著作:《世界是這樣思考的︰寫給所有人的全球哲學巡禮》

譯者簡介

謝佩妏
清華大學外文系畢業,專職譯者。

 

目錄

第一部:採集  Gathering
1.勇於求知:了解越多,選擇越自由    起司拼盤
2.自給不自足:互相依賴讓我們更強大 /  義大利燉飯
3.時間的果實:追求當季的理由    /  蘋果黑莓奶酥
4.有機之外:以地球的管家自居  / 單粒小麥麵包
5.慈悲的殺生:吃素不一定比吃肉更人道  / 羔羊肉漢堡
6.公平貿易作為一種選擇:用選擇抵制剝削   / 修道院馬芬
7.二分法的危險:麥當勞=跨國大企業=萬惡資本家?  經典量產食品

第二:烹調 Preparing
8.撕掉食譜吧:別用標準規則取代個人判斷  鷹嘴豆泥
9.傳統的真諦:延續傳統,但不堅持原味  鮪魚燉菜
10.化科技恐懼症為科技的實踐智慧:職人手感 vs. 機器量產/ 用麵包機做麵包
11.例行公事不無聊:求新求變反而無法投入  義式番茄醬汁
12.過猶不及:對科學研究和專家建議保持懷疑的態度  燻肉拼盤

第三部:不要這樣吃  Not eating
13.拒絕自助早餐的誘惑:從日常生活中鍛鍊品格  什錦穀麥
14.減重教我的事:意志力的效用和限制  湯品
15.不復胖比減重更難:謙卑面對屬於我們卻不完全受我們控制的身體/ 松露油
16.禁食跟齋戒的不同:懂得自我管理才是真自由  燕麥粥

第四部:好好吃  Eating
17.感謝主賜我們豐盛的食物認真對待盤中飧  /  蛋炒飯
18.超越喜好:飲食的客觀標準  /  葡萄酒
19.表演開始:米其林餐桌上的美學體驗  /  墨汁墨魚
20.午餐吃了沒:用三餐調整一天的節奏  /  米沙拉和義式烘蛋
21.一個人吃飯:豐富內涵的好機會  /  辣醬蔬菜
22.筵席的精神:一起生活,分享喜悅  /  中東小菜
23.及時行樂不快樂:在覺察中體驗快樂  /  蘇打麵包

 

推薦文
一段瑰麗的思維旅程  /   知名飲食旅遊作家葉怡蘭

近來讀得分外津津有味的一本書。主題是飲食,然強烈勾動的卻非饞涎,而是隨而不停萌生、迸發與流轉的意念與思緒。
 二十二個有關食物或吃的問題。對我而言,雖說其中許多答案和結論,事實上在近年來全球飲食領域內的不斷反覆探討與辯論中,已然逐漸輪廓清晰;但此書最可貴是,作者在深入思考、追索與探究的同時,將這思索思辨的過程和脈絡,縝密細膩且優美地完整呈現眼前。
因之彷彿隨之走上了一段瑰麗的思維旅程,不僅讓我們再度正向面對了這些當代飲食的大哉問,也從中得到更多面向和角度的看法與啟發,獲益良多。

 

推薦序
思考熟悉的事物,品味哲學的樂趣    /  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冀劍制

哲學第一堂課:「哲學始於驚奇。哲學的形成,源自於對萬事萬物的好奇心,在『想知道』的欲望下,思考解答,因而形成哲學理論。」
當哲學老師在課堂上這麼說的時候,不知是否曾經有過「白目」學生,在「好奇想知道」的情緒作用下,問了一個(不知該不該問的)問題:「老師,那你的驚奇在哪裡?」
「我?我的驚奇在哪裡?」
有些人意外來到哲學系,渾渾噩噩一路走來,即使獲取博士學位,可能依然沒有什麼驚奇,也感覺不到任何樂趣。即使曾經有過,在學院式的訓練過程中,只想著如何寫好一篇被認同的畢業論文,熱情早已燃燒殆盡;就算還有剩,在升等壓力下,只能寫些能被學界主流認同的研究,無法投入自己最有興趣的主題,那麼,最後的樂趣也將完全消失。
當然,偶爾也會有例外。老師的眼神可能突然被這個問題點燃,於是立刻跳過枯燥無聊的「哲學概論」,直接前往他正在摸索中的、無邊無界的思想世界,告訴你那個世界的奇幻美妙。當然,學生很可能一時之間進不了那個世界,但仍會被那股風采打動:「哲學竟然真能如此令人陶醉!」
哲學,本來就應該充滿樂趣。或者,更精確的說,無聊的理論根本就不應該成為哲學,因為哲學的起源正是對問題感到好奇、想知道,才開始思考與研究的。那麼,是什麼樣的因素,引導許多現代學者,去研究那些連自己都沒興趣的問題呢?
現代學院的各種制度,正逐漸扭轉哲學的本質,由各階段的思想霸權,決定哪些研究是好的、與壞的,而擁有決定權的,又往往無法真正體會哲思的樂趣,於是,整個學界的發展方向,便朝向枯燥瑣碎的問題鑽研,深入地底的黑暗世界,已經沒有多少人再被那個世界所吸引。而誤以為,這就是哲學的原貌。
當代天才型哲學家朱立安‧巴吉尼樂於做自己,從事自己喜歡的研究,他的著作告訴我們,哲學與生活永遠息息相關,永遠充滿著樂趣,只要你願意在生活中觀察與思考,自然而然會出現各種好奇、想知道的情緒,於是好玩的哲學就會孕育而生。
「吃」,也可以是一個有深度、有趣味的思考。只要你願意拋開日常生活中膚淺的理解,尋找各種思想的裂縫,探頭瞧瞧,一個神奇有趣的世界就會呈現在眼前。於是,巴吉尼寫了這本書《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本書從許多面向深入思索,包括食物的來源、食物的好壞標準,以及如何選擇食物才算是聰明的選擇。這裡面牽連到許多的問題與迷思,像是純手工真的比機器生產的食物還要好嗎?傳統古法真的贏過創新嗎?飯桌上的食物一定要吃光才是正確的嗎?或許有些人曾經想過這類問題,但多數人應該都沒有認真思考過。當我們藉由哲學的帶領,深入這些問題,做一場思想的探險之後,將會對日常生活吃的行為與想法帶來重大的改變。
舉例來說,當我們知道某些美食來自於某些動物的悲慘故事之後,我們還能安心享用嗎?就像肥鵝肝來自於強迫灌食的成果。當你知道後,是否會後悔曾經享用過這些美食?而在道德上,消費者是否也算是一種共犯?如果不希望自己成了虐待動物的關係人之一,就得好好斟酌這些美食的來源了。
在這本書中,我們不僅可以讀到一些平時較少思考的問題,也可以增進我們對吃的文化的知識。例如,在台灣,大家重視的不外乎是「農藥檢驗」以及「有機」等食品營養與安全的認證。但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看到,在西方世界,人們對「有機」的重視程度已經下降,目光轉移到「良心認證」的標籤,像是這些食品是否屬於「永續」、「當季」、「在地」、「公平貿易」,以及符合「動物福利」。
在永續方面,考量的不僅牽涉食物殘留農藥量的健康問題,更重視的是農藥與化學肥料的使用是否過量到會危害土地。而「公平貿易」的標籤或許可以保障農人並沒有被商人剝削。當食品可以開始加註這些良心標籤,我們對吃的要求,將不僅只考慮到個人的健康,也考慮到自己是否在整個吃的文化背後那股邪惡勢力中,扮演幫凶的角色。
另外,在書中,作者也對許多「健康常識」提出質疑。例如,針對飲食減鈉(減鹽)的全球趨勢來說,由於鹽會使血壓升高,而血壓升高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所以,吃鹽不好,應盡量少鹽。但是,這樣的主張卻只藉由單一證據來推理,作者引用最新醫學研究,指出鈉在身體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功能,當飲食少鈉之後,卻會導致身體的其他不良後果,而這些不良後果甚至也會導致心血管疾病。
也就是說,在台灣許多人認為,「吃的越清淡越好」的觀念很可能是錯的。在整體評估之後,作者的建議是,「除非屬於高危險群,否則不要大幅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
這種看了最新健康報導就大幅改變習慣的情況,在台灣很常見。只要有報導指出某類食物對某種健康有害,大家就幾乎不再碰它;相反的,只要報導指出某類食物對某種健康有利,大家就一窩蜂的拼命攝取。這些都是錯誤的飲食方式。因為,大多數的食物都可能在某些方面有害,但在其他方面卻是不可或缺的。大量攝取或完全不碰,都會導致健康的不良後果。
除了健康的思考,「吃」的行為也包含了許多值得深思的道德問題。例如,作者指出,當我們在吃到飽的自助早餐店剩下半塊麵包時,能不能偷偷帶走呢?
事實上,就算不帶走,老闆也必須把它扔了,與其浪費食物,不如帶回去吃吧!這聽起來滿有道理的,至少從效益主義的角度來看,這樣能將食物的效益發揮到最大,而老闆幾乎沒有任何損失,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作者認為,這裡牽涉到的問題將不僅僅是效益的問題,還包括個人人格的問題,這個行為有可能塑造一種貪小便宜的人格,對個人有很大的壞處。當然,如果這個行為不是源自於貪小便宜的心態,而純粹為了不浪費食物,那考量就完全不同了。所以,評量自己的行為時,也需要檢視自己的心態;而更重要的,當我們評量別人的行為時,也不要只看他做了什麼,就胡亂安插不良人格的罪名。
即使是一個日常生活中很簡單的「吃」的行為,想不到在深入思考之後,會有許許多多有趣且值得深思的問題冒出來。
然而,或許仍然有人會說:「這些關於吃的問題有這麼重要嗎?吃就吃嘛!值得花時間作深度思考?有時間為什麼不多想想神是否存在?宇宙的起源?生命意義?以及知識的本質等更重要的問題呢?」
我不打算比較哪些問題更為重要,但引用作者的一段話,說明「吃」絕對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如果我得在永遠不得閱讀、不得寫書、跟永遠不能跟家人朋友用餐之間選一個,我毫無疑問會放棄寫書……人在餐桌上是一種靈肉一體的動物,不只懂得滿足口腹之欲,也懂得感謝、充實內涵、與人分享、美學欣賞,以及客觀的判斷。人是結合了理智與情感的奇妙混和體,是一種會吃、會思考、會享樂的動物,而餐桌就是我們可以同時做這三件事的地方。

吃是一種享受、一種社交、一種審美、一種活著的喜悅、自然也可以是一種哲學。它絕對值得我們深入去瞭解、思考、與品味。
近年來,無論是否在哲學系裡,似乎有越來越多人對哲學感興趣,但這些人心目中的哲學大多必須包含許多專有名詞,似乎學到越多專有名詞,就感覺自己越懂哲學,但實際上,那些並不是哲學重要的成分。
學習哲學,最重要的甚至不是要懂得任何哲學知識,而是要獲得一種能力,一種深度思考的能力。我們當然可以藉由閱讀艱深的哲學理論來獲取這個能力,但這個路線需要克服較多的障礙。一個比較簡單的方式,就是閱讀日常生活中的哲學思考,讓作者帶領我們,走向那個原本非常熟悉的領域,並指出許多我們從未意識到的問題,向內深入到一個值得反思的面向。在這樣的導覽中,我們逐漸摸索而學會在思想世界中獨自旅行的能力,進而成為一個活生生的哲學家。
總之,作為一篇推薦序,我提出三個閱讀此書的理由。第一,藉由日常生活熟悉的事物,學習哲學思考。第二,藉由作者的思考與提供的許多資料,深入瞭解吃的各種面向。第三,藉由更深入反思作者的觀點,提出質疑,並嘗試得出個人不同的主張,享受智慧的樂趣。只要滿足以上任何一個理由,就有閱讀的價值。若能同時滿足三個理由,那就是一場豐盛的閱讀饗宴了。
除了「吃的哲學」,希望未來有人可以開發「住的哲學」、「行的哲學」、「玩的哲學」、甚至「名牌包的哲學」。只要我們願意深入思考,其實都可以挖掘到許多有趣的觀點。哲學到了這種程度,自然會吸引更多的粉絲。也就不需要一大堆有志之士拚命去鼓吹哲學了。
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哲學,寫下心得與大眾分享,大概就是讓哲學普及化的最佳策略。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像巴吉尼一樣,化身成為享受思考的哲人,分享各種思想世界的奇幻旅程。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183179
  • 叢書系列:Discourse
  • 規格:平裝 / 336頁 / 21 x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以學術為錨,定位深度思考邏輯。文學│史地│社科 精選3本7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