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鰻漫回家路:世界上最神祕的魚,還有我與父親

鰻漫回家路:世界上最神祕的魚,還有我與父親

Ålevangeliet

  • 定價:380
  • 優惠價:79300
  • 優惠期限:2024年06月03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奧古斯特文學獎,揉合自然書寫與個人回憶

「人們汲汲營營生活,只為了回到心中的家」,那麼我們和鰻魚也有共同點。結合海洋生物學,從亞里斯多德到佛洛伊德,自然與人生詩意書寫。

 

OKAPI 推薦

  • 你要如何真正認識鰻魚,或另一個人類?──帕特里克・斯文森談《鰻漫回家路》

    文/帕特里克・斯文森( Patrik Svensson),|,陳佳琳,|,啟明出版2022年02月10日

    《鰻漫回家路》為2019年瑞典最高文學桂冠奧古斯特獎非虛構大獎作品。 我是帕特里克・斯文森,在《南瑞典日報》的藝術文化組擔任記者已經超過十年了。《鰻漫回家路》是我的第一本書。我在斯堪尼省西北部一處小鎮長大,離瑞典大家口中的「鰻魚海岸」不遠。就我記憶所及,我經常與父親釣鰻;這經驗讓 more
 

內容簡介

假使你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又該怎麼知道自己要往哪去?

  鰻魚泅泳數千公里回到出生的大海死亡
  一如人們汲汲營營生活,只為了回到心中的家

  「我們生來就有家,有傳承,我們盡一切可能想讓自己從這個命運中解放,但遲早會發現自己別無選擇,只能回到源頭;假使回不去,生命就不是真正的完整。」

  ▒︎ 揉合自然書寫與個人回憶,一個關於鰻魚與傳承的故事
  ▒︎ 瑞典最高文學桂冠奧古斯都非虛構大獎獲獎作品
  ▒︎ 泰晤士報、紐約時報、時代雜誌、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出版者週刊、史密森尼學會、亞馬遜書店、Apple Books、Goodreads年度好書

  你知道嗎?事實上,我們對鰻魚知之甚少。幾千年來,許許多多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們都沉迷於「鰻之謎」。

  鰻魚從哪裡來?牠們是什麼?牠們是魚還是別種全然不同的生物?即便到了科學發達的今日,世上還沒有人見過鰻魚交配或生殖。我們也仍然不知道,是什麼驅使在淡水居住數十年的牠們,泅泳數千公里,回到起初誕生的大海海域中死去。鰻魚仍然是個謎。

  本書作者帕特里克斯文森,結合現代海洋生物學、歷史與文學中關於鰻魚的研究,以及自己與父親捕鰻的經驗,為這個神祕又奇異、被人們深深誤解的物種描繪出一幅令人沉迷的詩意圖像。

  在《鰻漫回家路》裡,我們遇見偉大的思想家,從亞里斯多德、佛洛伊德到瑞秋卡森。我們也遇見致力於探尋鰻魚起源地的科學家,包括來自丹麥的海洋生物學家約翰納施密特,他在二十世紀初展開一趟遠洋探尋任務,期間經歷各種狀況以及一場世界大戰,直到二十年後才抵達目的地。

  同時,在書中,斯文森的視線不停跳轉回到他的童年時期,細緻描繪父親帶著他一同在老家附近溪邊釣鰻魚的回憶。他的父親是一名刻苦耐勞的鋪路工,話說得不多,釣鰻魚是他唯一的興趣,也成為斯文森與父親之間最深刻的連結。從小,斯文森就聽父親述說關於鰻魚的一切,牠們的各種變態階段、牠們生命中的偉大長征、牠們那遙遠如夢的誕生地、牠們的深不可測。斯文森思索著鰻魚,也思索著他與父親。

  完美揉合自然書寫與回憶錄,斯文森這趟認識鰻魚的旅程,成為一趟對於人的探索:關於根源,關於命運,也關於最重要議題,死亡。這一切匯聚的結果,便誕生了這本滑不溜丟卻十足迷人,讓每位讀者驚嘆且迷醉的神奇之書。

獲獎資訊

  《鰻漫回家路》在2019年拿下奧古斯特文學獎(August Prize)非虛構大獎,這是瑞典最大的文學獎,地位相當於英國的布克獎,或美國國家圖書獎。本書從在瑞典出版至今,已在當地累積售出超過20萬冊(瑞典總人口數僅約一千萬),是瑞典近年來最成功、最不可思議的非文學作品銷售成績。2020年,《鰻漫回家路》游向世界,在英國、美國也囊括無數年度選書與好評。

  ☆ 美國國家戶外圖書獎
  ☆ 理查杰弗里斯自然寫作獎決選
  ☆ 卡內基獎章入圍
  ☆ 史密森尼學會最佳科學書籍
  ☆ Goodreads讀者票選獎決選

  ☆ 泰晤士報及週日泰晤士報最佳自然書籍
  ☆ 紐約時報年度最注目書籍
  ☆ 時代雜誌年度必讀書籍
  ☆ 華盛頓郵報年度最注目非虛構書籍
  ☆ 洛杉磯時報最佳自然書籍
  ☆ 出版者週刊年度好書

  ☆ Amazon最佳科學書籍
  ☆ Apple Books 選書

各界盛讚

  斯文森的作品與其主角一樣,是隻奇特野獸:此等生物在不同國度間恣意變形,自在悠遊。本書不只是豐富的自然史,也是動人的父子回憶錄;它提出文學、宗教與風俗的深刻議題,說到底,讓我們領悟生存在這個充滿疑問又無法得到全部解答的世界,究竟有何意義。 ——《紐約客雜誌》

  《鰻漫回家路》字句間的孺慕情感,追懷的是一個再也無法復返的世界,而鰻魚若是無法維持其神祕感,便再也無法存續⋯⋯斯文森先生將鰻魚的自然演進史——或者說,人類想要瞭解牠的拙劣科學研究史——與自己童年時期隨著父親經歷到的細膩精彩的捕鰻史融合。豐沛強烈又多愁善感的文字描述,讓斯文森先生的父親與馬尾藻海的鰻魚同樣魔力十足又自信決斷⋯⋯斯文森先生的書正如他父親的小木屋,有許多故事,而且大小尺寸剛剛好:充滿了愛與回憶,祕密能夠長存,悲傷會化成外面那片盈盈發亮的湖面,那就是作者自己的馬尾藻海,鰻魚永遠在裡面自在悠遊,彷彿伸手可及——但又瞬間消失。——《華爾街日報》

  就許多方面而言,瑞典的帕特里克斯文森讓這本書成為最佳科普教材,他同時提供現代研究、古典哲學、虛擬小說、精神分析(!)並加入了一絲自傳成份,就此成就了完美擘畫、優雅雋永又引人入勝的精彩作品,讓大家更能深入認識這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詩意無窮、澄澈清明又絲絲入扣的語言文字,《鰻漫回家路》呈現了一位父親最細緻敏銳的樣貌。    ——VG(挪威)

  帶著哲學與存在思辨的底蘊,它探索瀕危的鰻魚的起源與神話,以及牠們在人類與自然世界的位置。這個故事令人神迷,帶領讀者深入氤氳水域,思忖其背後的隱喻。帕特里克斯文森讓我們跟著鰻魚從馬尾藻海出發,通過一張張餐桌,一路抵達他自身的靈魂深處——歸功於他的父親,鰻魚在那裡一直佔有一席之地。這是個父與子的故事,對鰻魚的共同熱愛維繫了兩人的關係,一切盡在不言中。——奧古斯特文學獎頒獎詞(瑞典)

  我得承認,鰻魚無論生的熟的、老的少的,向來都不是我的最愛,但這本令人著迷的作品——一部份是豐富的自然史,一部份記載一對父子透過釣鰻連結起來的深刻情感——這種驚人美妙又不為人知的神祕生物徹底收服了我。直到一九二〇年代,透過一位大無畏的丹麥人孜孜不倦地在大海拖網研究,人們才終於得知牠們誕生於浩瀚的馬尾藻海。這本由一名瑞典新聞工作者撰寫的美麗的書,已經是瑞典重量級文學獎的得主,它讓我對這種生物油然起敬。  ——《週日時報》「年度最佳自然書」

  最美好的神祕就在科學尚未企及之處,其中名列前茅者非鰻魚的性生活莫屬。——梅蘭妮雷德,《泰晤士日報》

  我仍然不太確定自己喜不喜歡鰻魚。但我超愛這本書。 ——《週日時報》

  鰻魚世界魔幻迷人又費解的精彩作品——並非是對鰻魚的科學分析,而是認真思考牠們的光榮過往。若你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會享受此等思慮過程的讀者,其實,本來我也不覺得自己做得到,但我竟然也就這麼為雜誌寫了一篇書評了。 ——《紐約雜誌》

  正如鰻魚在鹹水水域與淡水河谷間自在漫遊,斯文森的這本作品也成了自然史與回憶錄的完美綜合體。斯文森的父親經常帶年幼的帕特里克釣鰻,兩人在星光熠熠的深夜出門,猶如最神祕有趣的暗夜儀式。     ——《紐約時報》

  斯文森透過文學、科學與個人研究成就了這本作品,激發讀者以全新視野認識鰻魚。—《洛杉磯時報》,二十一本連結你與自然世界的經典新作

  不能錯過,「讚」字已然足夠。——《週日時報》(南非)

  斯文森的《鰻漫回家路》是認同年代(identity age)的壯闊寓言⋯⋯攸關鰻魚、全球化與信念,同時,也探索了家庭與自然。 ——《世界報》(德國)

  歷史與生物領域的珍稀珠寶。 ——《浮華世界》(義大利)

  大家都該好好讀這本自然史⋯⋯這本關於鰻魚與作者父親的書猶如后冠上的寶石,璀璨動人。——《政治》(丹麥)

  這本作品不只介紹鰻魚,讓讀者認識牠們美妙神祕的繁衍過程與棲息地,還帶入了作者對童年捕鰻與家庭關係的體認反思。科學正是發現與探索,有沒有找到最完美的答案,已然不重要了。——《富比世雜誌》夏日居家工作的最佳書籍良伴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帕特里克.斯文森(Patrik Svensson)


  帕特里克・斯文森是一名作家與記者。他與他的家人居住在瑞典馬爾摩(Malmö)。《鰻漫回家路》是他的第一本著作,此書2019年獲頒奧古斯特文學獎,這是瑞典最大的文學獎。

譯者簡介

陳佳琳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美國華盛頓大學國際關係碩士,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口筆譯碩士,現為專職翻譯。譯作包括《雙生夢魘》、《嬉皮記》、《騙徒》、《布魯克林》、《在我墳上起舞》、《邊緣人的合奏曲》、《門》及《鷹與心的追尋》等等。
 
 

目錄

第一章 鰻
第二章 在溪邊
第三章 亞里斯多德與出自淤泥的鰻魚
第四章 望進鰻魚的雙眼
第五章 佛洛伊德與第里雅斯特港
第六章 非法捕鰻
第七章 發現鰻魚繁殖場的丹麥人
第八章 逆流而上
第九章 捕鰻人
第十章 智取鰻魚
第十一章 離奇詭異的鰻魚
第十二章 動物殺戮
第十三章 海面下
第十四章 鰻魚陷阱
第十五章 歸鄉路迢迢
第十六章 成為愚拙之人
第十七章 瀕臨滅絕的鰻魚
第十八章 馬尾藻海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970136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鰻

鰻魚是這樣誕生的:一切發生在西北大西洋一處稱做馬尾藻海的水域,當地就各方面而言,都是孕育鰻魚的最佳地點。馬尾藻海不能算是邊界明確的水域,我們很難釐清它從哪裡開始,又在哪裡結束,因為它躲過了凡世的量測標準。它位於古巴與巴哈馬群島東北端,在北美海岸以東,但此處變化莫測。馬尾藻海猶如一場夢:你無法明確說出自己何時闖進它的領域,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莫名離開了它;你只知道自己曾經造訪過它。

馬尾藻海之所以莫測高深,是因為它完全不以陸地作為邊界;它由四條大型洋流環繞,西邊是孕育萬物生命的墨西哥灣流;北方為北大西洋暖流的延伸;東側可見加那利洋流;南端則以北赤道洋流為界。總面積約五千一百八十平方公里的馬尾藻海在這些洋流間緩慢攪動,猶如一股溫暖旋動的渦流。進得去的不見得能夠輕易脫身。

海水湛藍清澈,有些地方深達七千多公尺,海床表面覆蓋了大片黏稠棕黑的馬尾藻,它正是這片海域名稱的由來。海藻漂流數千公尺,提供數不盡生物營養與庇護:微小的無脊椎動物、魚類、水母、海龜與蝦蟹。往深處而下甚至可見其他種類的海藻和植物蓬勃生長。在黑暗中,生命仍是熱鬧榮景,猶如暗夜森林。

歐洲鰻就在這裡誕生。成鰻春天在此處產卵,將之受精。安全陰暗的深海孕育出如幼蟲般的迷你生物,頭部與眼睛甚至尚未發育完全,這個階段的鰻被稱為柳葉鰻,身體扁平如柳葉,幾乎完全透明,而且只有幾公釐長。這是鰻魚生命週期的第一階段。

這群纖細輕薄的柳葉立即踏上旅程。墨西哥灣流帶著牠們漂流數千公里,橫渡大西洋,朝歐洲海岸移動。這段旅程最長可能得需要三年;於此同時,幼體一公釐一公釐慢慢長大,就像一顆慢慢膨脹的氣球,等到牠們終於抵達歐洲,第一次變態已經完成,此時的牠們成為玻璃鰻。這是鰻魚生命週期的第二階段。

玻璃鰻的外型看起來與之前的柳葉體形態類似,全身幾乎透明,長度只有四到五公分,修長滑溜,彷彿色彩或原罪都尚未在體內紮根。海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就曾經如此描述,牠們像是「比手指還短的細玻璃棒。」纖弱又毫無防備力,許多人都視其為珍饈佳餚,特別是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的居民。

會員評鑑

5
4人評分
|
4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3/12/13
劇透警告
吸引人一口氣讀完

這本書腰寫「揉合自然書寫與個人回憶一個關於鰻魚與傳承的故事」只有253頁,短短的,比我預期的還要多關於鰻魚的科學研究,⋯⋯父子互動的部分比我預期的少,清新直白,但是把很玄很難處理很哲學的大哉問,簡單俐落、直球對決。

至於我讀完這本書有什麼改變?以前我完全不懂鰻魚,也不知道弗洛伊德也研究過鰻魚。我知道瑞秋卡森,但也沒有閱讀,也不知道鰻魚出現在他的作品裡.

另外是在字裡行間,描述會醞釀的一種氣氛,讀著會突然發生聯想,例如在提到和啤酒千金結婚的科學家花了18年的時間在海上搜尋,那段文字讓我突然對身邊的朋友有一點點可以想像,想像他為什麼要一趟又一趟的幾乎是環遊世界的搭著郵輪.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4/19
劇透警告
作者以間隔章節的方式,緩緩道來鰻魚的科學知識和自身與父親的相處記憶,藉由鰻魚的神秘、不可捉摸和歸鄉旅程,與從小和父親相處的回憶對照,讀來令人舒暢,夾雜的淡淡的感傷,是一本令人沉浸的好書。但中文版有些許翻譯錯誤,對照原文即可輕易發現,第一頁馬尾藻海的面積就錯了,後續還另有幾處也不對,不過整體來說瑕不掩瑜,仍值得一看。
展開
user-img
4.5
|
2022/03/31
讀完以後對鰻魚有很多想像。

作者描寫小時候跟著捕鰻人爸爸一起捕鰻的經驗,其中一段提到一種特殊的捕鰻法,不用魚鉤而用「蟲球」,結果像拔蘿蔔一樣容易,但他們只用了一兩次就不再使用這種方法捕鰻,因為這不平衡,讓人忍不住想像那是什麼感覺,為什麼太容易的方式反而不使用。

作者引用了很多鰻魚研究的資料,關於鰻魚的身世仍有諸多謎團,例如歐洲鰻與美洲鰻同樣出生於馬尾藻海,卻分別往不同的大陸前進,美洲鰻需要穿越強大的洋流,這真的辦得到嗎?

鰻魚一生經歷幾個階段的變態,與鰻魚的壽命無關,並不是壽命到了就會變態,可能活了一百年也都沒有變態,就像凍齡一樣,說不定研究老化基因的人有一天會在鰻魚身上找到啟發。

同樣是洄游物種,鰻魚與鮭魚走的是相反的路線,而鮭魚會「記憶」河川,但是鰻魚卻不會記憶河川,但究竟是什麼啟動這種迢迢漫長的回家旅程?人有這種本能嗎?是一種受到召喚的感覺嗎?作者似乎想做一些類比,但似乎沒有很成功,說得出的,只是那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神秘感。
展開
user-img
4.0
|
2022/03/05
內容是好看,但以我不精準的閱讀方式都可以發現有兩個地方把一「棵」樹的「棵」寫成「顆」,校稿真的有這麼難嗎?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