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女性貧困:負貸、漂流、未婚單親,陷入惡性循環的貧困女子

女性貧困:負貸、漂流、未婚單親,陷入惡性循環的貧困女子

  • 定價:350
  • 優惠價:79276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你好,我是心理系》我們的優雅防疫,是建立在多少人不得已的生計上

    文/朱亞君2021年06月11日

    從一個忘記帶眼鏡、准考證,錯綜複雜的惡夢中醒來,剛好窗外傳來今天不知是第幾回的救護車哀鳴,驚恐的不僅是這個年紀還做考試惡夢,更駭人的是,有長期嚴重睡眠困難的我,居然在下午歪在沙發上睡著了,整整一個多小時。 真的是精神耗竭了。 撤離公司一個月,例行工作停擺了,每天盤桓在腦袋裡是出 more
  • 你好,我是心理系》這世上最需要幫助的人,多半不知道該如何開口

    文/林立青2021年06月11日

    疫情爆發以後,我和朋友們一起投入了幫助萬華的工作,希望在慌亂和恐懼中,我們還能夠為人保存一些人權的底線和尊嚴。有些需要實體的幫助,像是麵包和飲用水;有些則是需要倡議,像是告訴大家,街友不可能出國染疫,全世界的爆發都是富人染疫以後,造成窮人集體感染,像是現在的移工和萬華。 萬華茶 more
 

內容簡介

「我哪裡還有什麼理想啊……」
──一個19歲女孩的心聲。
(父歿、母病,她打零工養活一家四口,借貸上學……)

  大學一畢業,便負債二十年的學貸女孩;
  深夜拖著行李箱,茫然無依的漂流少女;
  半坪小窩,蝸居逾兩年,母女三人同為網咖難民;
  單親媽媽最後的生存希望,是附設免費托兒的酒店……
  這個社會,給了她們什麼樣的明天?

  [缺乏家庭支持、缺少穩定工作、缺席的社會支援]
  她們在人生起點就被剝奪了希望。
  →「貧困」,不僅是沒有錢,更是指壓榨、漠視、孤立,以及教育、資訊等各項資源的匱乏──她們身處社會底層,儘管奮力掙扎,仍難以脫困。

  這些女性,可能化妝精緻,或是穿著普通學生服,不符一般對於貧窮的想像,但其實光是最低限度地「正常」活著,便耗盡力氣。然而,她們的聲音被僵固高牆隔絕,外界聽不到,便不去看見。

  ‧十六歲的漂流少女:「能活到三十歲就知足了。」(遭繼父性虐待,離家後,以援交為生。)
  ‧十九歲的網咖難民女孩:「無論對人生還是社會,我早已什麼也不期待了。」(母親離婚後崩潰,靠她打工養家,和同樣中輟的妹妹一天只吃一餐,寄居網咖。)
  ‧二十七歲的八大女子:「店裡的人和客人,像家人一樣地關心我。」(國中畢業後離家,與再婚的母親從此失聯。)
  ‧四十歲的單親媽媽:「我只能拿比自己慘的人來自我安慰。」(離開了家暴丈夫,獨力扶養兩個孩子,英語能力強,卻只找得到約聘工作。)

  日本平均每三名單身女性,就有一人深陷貧困。而在臺灣,女性戶長的「家戶貧窮率」高於男性戶長,女性的平均薪資卻只有男性的八成六。

  這是沒有終點的惡性連鎖:家庭關係斷裂、社會資源潰敗、穩定工作無望,年輕的單親媽媽孤立無援,或是投靠更邊緣的性產業;而她們的小孩長大之後,又繼承新的貧困家庭……

  我們真的可以將所有責任都推卸給
  這些默默努力的人嗎?


  ◎【鏡頭之外,報導團隊的嘆息】
  (摘自《女性貧困》內文)

  ‧單親媽媽在經濟支援不足的情況下,會將貧困傳給下一代。貧困出身的孩子剛踏入社會,就已經輸在人生的起點,所以有人無論如何掙扎,也擺脫不了窮困。──戶來久雄(NHK報導局科學文化部副部長)

  ‧原本應該是最發光的年紀,卻在人生的起點,就已被剝奪了「夢想」與「希望」。──三村忠史(NHK報導局社會節目部總製片人)

  ‧家庭不穩定的女性容易早婚、早生小孩,而且早婚的人離婚率很高。她們缺乏在社會上通用的技能,要找工作也更困難。──村石多佳子(記者)

  ‧大街上隨處可見拖著行李箱的少女,背後竟是貧困的淒慘現實。她們奮力想掙脫,然而垂死掙扎的結果,卻是「漂流」在這社會上。──板倉弘政(記者)

  ‧單親媽媽的存在,正是女性貧困的象徵。──丸山健司(導播)

  ‧我無法對一個已經非常努力的人說加油。我甚至想說「你已經不用再努力了」。──宮崎亮希(導播)

本書特色

  ◎社會記者第一手深度採訪紀實,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4.5星讀者淚評。
  ◎貧困不只是沒有錢,更是教育、資訊等資源的匱乏。
  ◎王玥好(勵馨基金會執行長):「《女性貧困》書中採訪報導的內容,不僅在日本,臺灣其實也真實發生著,是勵馨無數服務對象的寫照。」
  ◎林立青(《做工的人》作者‧工地監工):「看完這本書以後,令我更加難過的是這本書完成於二○一四年,卻完全可以預言到臺灣現在的二○二一。」
  ◎張烽益(臺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臺灣也需要一本臺灣版的《女性貧困》,來引發社會輿論的重視,這樣對於陷入貧窮流沙的女性,才會有重見希望與光明的一天。」

名人推薦

  20位重量發聲,齊心推薦
  ──別以為「與我無關」,社會是相通相連的
  (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專文推薦】
  王玥好(勵馨基金會執行長)
  林立青(《做工的人》作者‧工地監工)
  張烽益(臺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強力推薦】
  大師兄(《比句點更悲傷》作者)
  王婉諭(立法委員)
  王順民(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王慧珠(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朱剛勇(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
  何素秋(家扶基金會執行長)
  呂秋遠(律師)
  李佳庭(芒草心慈善協會社工)
  杜瑛秋(財團法人台北市婦女救援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執行長)
  范國勇(現代婦女基金會執行長)
  覃玉蓉(婦女新知基金會祕書長)
  賀照緹(導演)
  馮燕(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黃克先(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黃淑英(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
  鄭國威(NPOst公益交流站共同創辦人)
  鄭麗珍(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日本NHK特別採訪小組 (NHK「女性の貧困」取材班)


  日本NHK電視臺特別採訪小組,秉持親身採訪、感動人心等理念,不畏挑戰,大膽地挖掘真相,致力於深入探討重大社會議題。

  《女性貧困──負貸、漂流、未婚單親,陷入惡性循環的貧困女子》一書,收錄了系列專題報導中,未曝光的訪談內容。早在一九七八年,已有美國學者提出「貧窮女性化」問題;時至今日,在全球的貧窮人口中,女性仍占了近七成。對於在人生起點就被剝奪了希望的底層女子,「傳達她們的真實心聲」是報導的最大動力。

  另著有《老後破產──名為長壽的惡夢》、《失智失蹤──一萬個遊走失蹤家庭的衝擊》、《無緣社會》等作品。

譯者簡介

李穎


  日本福岡教育大學國際社會學部畢業,日本廣島大學社會科學研究科碩士。資深譯者。
 

目錄

20位重量發聲,齊心推薦  009
【推薦序】女性貧困,是勵馨無數服務對象的寫照    文◎王玥好(勵馨基金會執行長)  010
【推薦序】沒有未來的女性    文◎林立青(《做工的人》作者‧工地監工)  015
【推薦序】解決女性貧困問題的希望在哪裡?    文◎張烽益(臺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019
【前言】「我哪裡還有什麼理想啊。」    文◎戶來久雄(NHK報導局科學文化部副部長)  024

第一章 看不見的貧困
年輕女性,往往被認為與「貧困」沾不上邊  038
*【家務、打工、自繳學費的重擔】友美‧19歲  041
──「我最想要的就是擺脫現在的狀態,但期待愈高,失望就愈大。」
在貧困家庭裡,「教育機會」與「學習意願」皆被剝奪  050
斷絕父母的精神操控是最困難的事  052
社會應該善待努力奮鬥的年輕人  055

第二章 非典型僱用
年收入不到兩百萬日圓的年輕女性約聘人員,多達兩百八十九萬人  058
*【在夜店工作,想要補回高中畢業證書的單親媽媽】美紀‧27歲  061
──「我的願望就是有一天當孩子有想做的事,我能不用在乎錢,大方地讓她去做。」
*【單親媽媽,「要轉正職太難了。」她說。】晴美‧年過四十  068
──「我別無選擇,只能拿比自己慘的人來自我安慰。」
將女性封閉在貧困裡的社會結構  071
*【大學畢業又如何】小愛‧24歲  073
──「就學貸款也是負債。我欠債六百多萬。」

第三章 單親媽媽的艱辛
結婚也擺脫不了貧困  084
單親媽媽是「貧困代間傳遞」的開始  087
首先,從真實的家庭收支狀況著手  090
*【每個月與兒子的飯錢是兩萬日圓】小茜‧29歲  092
──「無論如何,我都要讓孩子上大學。」
*【養三個孩子,打四份工】禮子‧35歲  097
──「我盡量不去想『未來的困境』這些負面的事情。」
*【就算是單親孩子,也進不了幼兒園】沙織‧29歲  101
──「以後的生活不知道會怎麼樣。」
*【靠政府補助念幼教學校】敏枝‧28歲  104
──「一放鬆,那根緊繃的弦就會斷掉,我就再也沒有力氣奮鬥下去了。」

第四章 「性產業」成為生存的最後希望
在賣春店宿舍死去的小姊弟  116
招聘廣告:「歡迎單親媽媽」、「宿舍與幼兒園設施齊全」  117
被捲入性產業的女性  119
對於社群媒體,年輕女孩缺少警戒  121
走上賣身之路,愈來愈容易  124
工作時,盡量不去想孩子的事  126
「性服務派遣公司」:從工作、育兒援助到居所,一條龍服務  129
到超商的自動存款機,存錢養老  132
來面試的女孩們,有何特點?  134
百分之百的識字率,只是說說而已  137
自己想要早生孩子,卻又無視孩子  139
*【中學時離開單親家庭,最終漂泊至此】幸惠‧27歲  142
──「店裡的人和客人,像家人一樣地關心我。」
*【即使女兒將來走這一行也無所謂】小花‧21歲  146
──「這份工作不長遠,到二十五歲就該退了。」
*【小學時,常常一個人看家,幾乎沒去上學】小希‧19歲  150
──「一些幫助過我的人在三十歲之前都相繼自殺了。我也無法想像我的未來。」
社會保障體系的潰敗  154

第五章 懷孕與貧困
與NPO機構「嬰兒籃」的第一次接觸  159
在舉目無親的城市裡,等待分娩  161
*【懷了前男友的孩子】真由‧29歲  165
──「希望他們能一直陪在孩子身邊,因為這是我最沒辦法做到的事情。」
*【從網咖來的女孩,行李只有一個小熊維尼包包】陽子‧23歲  176
──「我自己都不想活了。我還在想是不是跟寶寶一起上吊死了會更好。」
*【不知道小孩的爸爸是誰】理惠‧23歲  183
──「醫生說,小孩已經拿不掉了。」
*【孩子的爸爸留下一句「請多保重」,就走了】紗織‧19歲  192
──「我不想讓孩子跟我有同樣的經歷,也不想讓他過窮日子。」
懷孕奪走了一切,包括工作、住處和人際關係  196

第六章 代間傳遞效應
窮忙族、派遣合約解除,與貧困僵化的社會  201
拖著行李箱的「漂流少女」  203
24小時營業的咖啡館,「插座」有如生命線  206
*【父母離異,在育幼院長大,低收入戶,離家出走】拉拉‧19歲  208
──「夢想?沒夢想。」
*【父親失業,從國中開始就以援交謀生】吉吉‧16歲  211
──「經歷了太多,也看過太多,我已經什麼都無所謂了。」
*【從愛媛到東京,現代版的「打工妹」】夏木‧19歲  215
──「其實我也想依賴媽媽,但又不能,媽媽也過得很緊繃。」
*【打兩份工,每個月還賺不到十五萬】香月(夏木的母親)‧43歲  222
──「我真沒用啊!想為女兒做的事,一件也做不了。」
可以居住的網咖  229
*【在網咖,已住了兩年半】彩香‧19歲  231
──「到了這地步,我只能認命,否則連活都活不下去。」

第七章 解決辦法在哪裡?
*【幼教專校入學前,展露笑靨】友美‧19歲  246
──「我想和朋友們互相幫忙,一起快樂地度過這段日子。」
*【「網咖家庭」報導播出後,回響熱烈】彩香與小萌姊妹倆,後來呢?  252
──「我無法對一個已經非常努力的人說加油……」
這些問題,絕不是現在才發生  257
女性走向社會的同時,社會保障體系在崩塌  259
社會能否更往前進的「分岔點」  261

【後記】她們在人生起點,就被剝奪了夢想與希望    文◎三村忠史(NHK報導局社會節目部總製作人)  264
 

推薦序

女性貧困,是勵馨無數服務對象的寫照
王玥好(勵馨基金會執行長)


  《女性貧困──負貸、漂流、未婚單親,陷入惡性循環的貧困女子》書中採訪報導的內容,不僅在日本,臺灣其實也真實發生著,是勵馨無數服務對象的寫照。

  書中對貧困做了重新詮釋,不僅是我們直覺印象的沒有錢,更是指壓榨、漠視、孤立,以及教育、資訊等各項資源的匱乏,這使得她們身處社會底層,儘管奮力掙扎,仍難以脫困。

  這讓我想到有次陪同一位年輕女性,到法扶(法律扶助基金會)尋求法律諮詢的經驗。

  按例,法扶會先評估其經濟狀況是否符合受扶助資格。當時這位年輕女性描述自己及男友有穩定工作與收入,因此工作人員評估她不符合受扶助資格。

  離開諮詢室後,我問:「你的真實經濟情況如何?」發現她其實是負債狀況。但為何剛才會如此回答?她說:「我要面子呀。在不認識的人面前,怎好讓人看到我見不得人的那一面。」我才理解困頓中的人為了維持自己僅存的尊嚴,可能外表打扮光鮮亮麗,不符一般對貧窮的想像,因此不會有人主動伸出援手;另一方面,他們對於尋求社福資助的相關知識及能力也很匱乏。

  在貧困家庭裡,教育機會與學習意願皆被剝奪,陷入惡性循環,形成貧困的僵化,尤其要斷絕父母的精神操控是最困難的事。

  在勵馨的少女中途之家,我們也常看到類似情形。少女在中途之家的輔導、陪伴下,學會自立能力;我們結案了,讓少女返家,未料其後的追蹤,發現原生家庭的父母反而是拖累少女的負擔。

  一直以來,臺灣的兒少安置政策以兒少輔導為主,鮮少著力在原生家庭的功能重整。在父母幾無改變的情況下,兒少回到原生家庭,很容易成為替代性父母角色,無法獲得家庭滋養,反而被貧困的環境搾取養分。

  隨著科技進步,社群媒體不斷地拉低賣身的門檻。毫無戒心的女孩,逐漸成了成年人的犧牲品。不必去所謂的紅燈區,性產業近在咫尺,已經到了觸手可及的地步。

  臺灣在《兒童及青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中,極力去防治這個問題的惡化。然而讓我吃驚的是,書中提到日本已有從工作、育兒援助到居所,一條龍服務的「性服務派遣公司」。猶記二十年前,臺灣八大行業一條龍服務是指集合各式各樣的服務樣態,讓「消費的顧客」有多元化的選擇,而日本業者進化到以「受僱者」為中心的一條龍服務。

  隨著少子化、高齡化日益嚴重,加上勞動人口減少,政府的解決策略就是提高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對於不得不工作的單親媽媽們來說,工作、育兒援助到居所,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若要指望政府,得同時跑好幾個部門、辦理各種手續。可是日本「性服務派遣公司」,將生活所需要的環境與支援全都一步到位。

  性產業形成一張非常密實的安全網,相較於公部門服務的斷裂,可說是社會保障的潰敗,「性產業成為年輕女性們求生的最後希望」這個諷刺的現實,刺激我們應好好尋思改進社會保障制度。

  在此,我們必須要認知到女性貧窮的本質與型態在後工業社會中已經不一樣了。因此,政策思維應該從過去以男性養家和濟貧的思維,開始轉以將貧窮視作個人生命歷程的轉銜階段,讓個人可以順利地度過這些轉銜階段,並納入社會投資的三個功能:流動、累積和緩衝,進行政策思考。

  勵馨服務與本書提及的社會問題現象多所重疊,從早年不幸少女安置輔導、受暴婦女庇護及未預期懷孕少女待產服務,逐步發展少女培力、中長期安置及青少年父母支持服務。在長期從事婦幼保護工作中,深感被害人保護服務的不足,也發現政府的服務委託方案化的結果,使得服務斷裂。

  現階段,我們應該要協助個人在生命歷程的各個階段中,能夠順利地轉銜;協助個人在生命歷程中,盡可能地減少斷裂,即便斷裂,也可以盡快地透過不同的積極性政策彌補起來。能夠在知識經濟體系中,同時達成有效地促進經濟與就業成長以及降低所得不平等,以同時達成經濟效率和社會公平,並強調「預防」,而非「修補」。

  因此,勵馨正積極思考發展性社工服務,希望從女性培力、就業、住宅及資產累積,進行服務規劃。

  此書揭露的年輕女性處境,更加深我們要加快腳步、更全方位構思防治策略。如何讓這些負貸、漂流、未婚單親,陷入惡性循環的貧困女子再次擁有希望與夢想,是勵馨無可推卸的使命。

推薦序

沒有未來的女性
林立青(《做工的人》作者‧工地監工)


  如果你沒有好的家世背景,背著負債,做著養不活自己的工作,逐漸消耗掉對未來的熱誠的同時,也沒有任何希望──這種生活還能更糟嗎?

  能。如果你是女性的話,實際狀況更糟:你所能遇上的男人靠不住;隨處可見的低階工作靠不住;無法運用在職場的學歷靠不住;難以解釋過去失敗的社會福利靠不住;連政府配發的社會福利住宅都可能以男性為戶長,而將你趕出去。

  情況還可能更糟糕:如果懷孕,很可能遭到拋棄和分手;若生下來,則是在育兒時發現自己孤獨一人。單親帶著孩子的女性,多半只能靠不斷地打工來維持生計,唯一可能給這樣的女性工作機會的,卻又是充滿汙名化的性產業。

  很難想像這本書中的故事出自於日本,但這幾年,日本記者們紛紛採訪這類型的貧困議題,讓我知道這是真正的狀況。本書是記者們經過真實採訪後所寫下。記者們甚至在後續追蹤的過程中,發現社會的輿論並非聚焦於如何幫助,而是加強指責這些面臨困境的女性「不檢點」、「不懂得照顧自己」、「價值觀有問題」。

  這種指責,其實來自於不夠理解。

  面對嚴重的社會問題時,官方多半是以數據進行管理,真的出現無法處理的狀況時,則稱之為個案。不過在貧窮的議題中,所有個案所遇到的問題其實都是「通案」。人們總是傾向用簡單、有效的方法來一次解決社會問題,卻忽略了這些問題之所以嚴重,正是因為無法用單一的方法來解決。本書的內容因此有閱讀及討論的價值,因為夠深入,所以更能引起討論。

  造成貧困的原因有許多,例如過去曾遭遇創傷,而只能選擇提早離家的年輕女性,沒有技能,沒有資本和學歷,只能仰賴短期的性工作來謀生,這都顯示出社會缺乏短期的庇護安置資源,對於女性的保護也不夠友善。

  女性在面對懷孕時,需要更多的支持系統和照顧資源,政府卻在此時幫不上忙。記者們採訪了NPO組織「嬰兒籃」以後,才發現許多女性在看不到未來的生活中意外懷孕,連自己身體的變化都遲鈍起來,等到發現懷孕時,已經無法墮胎。

  書中,讓我最震撼的一句話來自於從事性產業的小花說:「即使女兒將來走這一行也無所謂。」

  在社會沒有給予機會和希望的環境下,性工作的經營者卻提供了托育、生涯規劃、理財諮詢、同事之間的關心,以及僱主對於這些女性精神及工作表現上的寬容。性產業的老闆並非真的要改善她們的處境。經營者盤算的是托育及住宿的服務可以吸引女性願意投入這個產業。這些為了讓女性能夠上班所衍生出來的附加價值,卻可能是經濟弱勢者唯一可以接觸到的社會溫暖。

  NHK的記者們試圖將這些案例曝光在社會大眾眼前時,卻發現指責來自於各種認為「可以有其他選擇」的聲音。這些指控多半表示她們可以選擇求助、可以前往其他組織,或者認為可以繼續找其他工作。記者們雖然也說這些女性有精神困擾及服藥的狀況,卻得不到同情。

  這顯示出弱勢者其實需要更多人關注。許多求援的管道和條件令人卻步,她們在看不到未來下,又更怕遭到拒絕以及政府部門的冷漠。

  而這些質疑和說明,可能正顯示了這些女性面臨社會環境時,深埋在心裡的巨大痛苦。

  相較之下,臺灣的狀況其實好不到哪裡去,女性的就業率偏低,非典型就業和時薪制度的工作更加普遍;即使缺工,也沒有反應在薪資上。疫情爆發以後,許多行業瞬間將女性優先裁員。而臺灣的生育率更是比日本還要低迷。

  看完這本書以後,令我更加難過的是這本書完成於二○一四年,卻完全可以預言到臺灣現在的二○二一。

  這世界上最需要幫助的人,通常礙於各種原因而找不到求助的管道,即使在日本也一樣。讀了這本書後,我們可以用同樣的眼光,看向臺灣。

推薦序

解決女性貧困問題的希望在哪裡?
張烽益(臺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日本國家的公共電視NHK居然會自挖瘡疤,揭露光鮮亮麗外表下,日本年輕女性的貧困現況。其媒體作為社會良心與守望者的功能,不得不羨慕日本納稅人有如此的公共媒體,敢於挖掘不為人知的社會問題,讓一般民眾能夠坐在家中沙發,便感同身受這實際且普遍存在,日本女性貧困的困境。本書就是NHK的採訪小組把採訪個案的人生故事,整理成鮮活但令人觸目驚心的文字。

  日本的女性貧困,或者說日本整體的社會貧窮問題,必須放置在日本正式的企業僱用體系的高度秩序性脈絡下來省視。日本企業的終身僱用體制雖有調整,但依然是主流。在日本,企業固定於每年的五月初招收新人,而且僅限當年度畢業的學生。若錯過這個梯隊,以後就少有成為正式員工的機會窗口。因此,日本大學生如沒有面試到工作,通常就留級一年,隔年再戰面試。如果不幸,畢業之年度遇到經濟不景氣,企業大幅縮編招募新人,那該年度畢業生就生不逢時,不幸地淪為被犧牲的一代。

  二○○八年發生了造成七人死亡的「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凶手就是在畢業當時因日本經濟不景氣,無法進入商社的穩定僱用市場,而成為派遣工。因工作不穩定,情緒低落,在網路上宣洩情緒而被酸民霸凌,導致其真正被公司解約後,就對社會心生極度不滿,而到東京秋葉原鬧區犯下無差別殺人的慘劇。

  根據本書的調查,日本每年只有百分之六十五的大學生能夠趕上這個就業梯隊,其餘的就只能一輩子在非典型就業市場的不穩定僱用中過活,或是自行創業謀生。而且日本企業求才是只看學校,不看科系,大銀行僱用法文系或理工科畢業生是稀鬆平常,只要是名校生都優先錄取;進公司之後,名校出身者都資質聰穎,慢慢訓練、培養。因此,日本年輕人擠進大學、「一試定終身」的競爭壓力是比臺灣更加嚴重的。

  在日本這個高度講究大學名校出身、企業內上下階層、前後輩分明的就業市場,一旦無法擠進大學,或是擠進大學後,錯過當年度的就業梯隊,抑或是就職後因故退職,都將被逐出正式的穩定僱用與保障的就業市場,而成為非典僱用大軍的一員。而女性正是最容易因為結婚生子、照顧年長父母、背負上一代的家庭負債,被迫放棄學業等種種原因,而掉出正規就業市場的。本書中的每個女性貧困個案,都能得到印證。

  女性因為背負傳統養兒育女與照顧家庭的角色,造成經濟自主性大受影響。在臺灣,根據二○二○年主計總處的「人力運用調查」顯示:該年度本來有工作,卻因結婚、生育而停止工作者有八千人;因照顧十二歲以下子女而停止工作者,更有一‧五萬人──總計這二‧三萬人全都是女性,沒有一位男性。由此可見,女性因婚育而大量退出職場的現象依然很嚴重,男性則幾乎不受影響。臺灣女性依然被緊緊地黏著在家庭照顧者的角色當中。

  也因此,目前我國女性勞動參與率為百分之五十一‧四,雖然已經是近年新高,不過,依然遠低於男性的百分之六十七‧一。至於女性受僱者的平均薪資則僅有男性的百分之八十五‧八,雖然比起十年前的百分之八十二已經有所縮小,但依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就像日本一樣,臺灣的女性一旦無法進入正式穩定僱用,或是中途從中退出,那麼只能進入不穩定且低薪的部分工時、臨時性與人力派遣工作,也就是通稱的「非典型就業」。

  根據主計總處二○二○年的「人力運用調查」,女性在部分工時、臨時性與人力派遣工作占總就業者的比例為百分之七‧○八,高於男性的百分之六‧九七;其中,女性的總就業者當中,有百分之四‧八九從事部分工時的工作,而男性僅有百分之二‧七從事部分工時工作。至於整體部分工時工作者四十二‧一萬人當中,女性就有二十五萬人從事部分工時工作,占了百分之五十九‧三;男性則僅有十七‧二萬人。

  女性除了要面對工作上的不穩定與低薪之外,從本書當中的許多日本個案可發現,許多人當亟欲脫離原生家庭的暴力或困頓時,就亟欲建立一個新家庭來尋求未來希望,但時常在早婚或未婚生子後,又遭到男性遺棄,而在必須單獨扶養子女的經濟重擔之下,陷入雙重家庭貧困漩渦,不可自拔,承擔著心理與生活經濟的雙重壓力,而走上人生絕路或精神失常,時有所聞。相信在臺灣也有很多相似的故事,只是依然窩在社會的底層角落,沒有被報導、挖掘出來而已。

  在臺灣,還有一群更被社會遺忘的族群,就是已經離婚而單獨撫養子女的外籍配偶。根據內政部統計,二○二○年一年,就有六千多名中國籍與東南亞籍女性外籍配偶離婚。她們必須在臺灣沒有親屬網絡的支持下,隻身扶養子女,因此,難以進入穩定的工作受僱。若要在臺灣自行開業,其自有資本不足,又必須冒著孤注一擲的龐大創業風險,非常容易陷入生活貧困。

  臺灣女性貧困問題的解決,必須將社會強加於女性的傳統家庭照顧者角色,透過社會集體的力量來共同分擔,以結構性的改革,方能有所改善。特別是女性一旦陷入單獨承擔家庭責任之下,自身為了拯救父母、子女或配偶的未來,犧牲自己的人生,而陷入難以解脫的貧窮困境。

  或許臺灣也需要一本臺灣版的《女性貧困》,來引發社會輿論的重視,這樣對於陷入貧窮流沙的女性,才會有重見希望與光明的一天。

後記

她們在人生起點,就被剝奪了夢想與希望
三村忠史(NHK報導局社會節目部總製作人)


  在製作過程中,我們聽見許多令人動容的「心聲」。

  報導類節目在直播新聞中排序靠後,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我們的作用就是盡量蒐集那些在一般新聞報導中,不會播出的「心聲」。

  這樣說一點也不誇張,這些話語,有些成為工作人員奔波採訪的動力,有些則在後來成為節目的核心內容。

  「前言」和「第一章」所介紹的十九歲女孩,一早到便利商店打工,同時也在上函授高中。正是她的心聲,激發了工作人員的報導動力,並成為節目核心。

  「我哪裡還有什麼理想啊。硬要說有的話,就是想擺脫眼前的困境,不用再擔心餓肚子吧。」她以一種無望的表情說。

  因此,我們決定剖析現今的社會狀況,挖掘是什麼讓一個十九歲的女孩,不得不以這樣的口吻說話。這個意念,成為工作人員進行採訪的動力。

  於是,浮出水面的是:上一代的貧困向下一代「代間傳遞」,並形成階級僵化,其中,以年輕女性所受的影響最大。

  ●

  在節目製作過程中,我也聽到令我始終念念不忘的箴言,就是主持人國谷裕子的感想。

  「回想起自己以前,十幾歲到二十五、六歲那時候,正是充滿夢想與希望的年紀,就算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也可以跟朋友互相傾訴,嘻嘻哈哈笑得很開心。那是人生中最閃耀、最燦爛的日子。在可說是人生起點的年紀,究竟是什麼樣的社會,讓這些年輕女孩失去了夢想與希望?」

  原本應該是最發光的年紀,卻在人生起點就被剝奪了夢想與希望。這到底是什麼樣的社會?

  怎麼做,才能使她們重拾希望和夢想?

  ●

  早上在便利商店打工的十九歲女孩,利用學貸讀幼教專校。

  開學典禮前日,她一改往日的漠然,開朗地說:「以後我要用功念書。我會跟朋友們互相鼓勵,開開心心地過每一天。」就連近半年來一直追蹤採訪的記者也感慨萬千。

  雖然國中畢業後,一直生活在極度艱苦的環境中,但是她仍然憑著自己的努力,勇往直前。

  「抱著『總有一天我們能過好日子』的信念,又開始夜以繼日地工作。」節目最後,我們以她說的這句話作結。

  如何才能讓貧困女子再次擁有夢想與希望?社會需要怎麼做?

  在系列報導結束後,這些疑問依然困擾著我們。為了尋找答案,工作人員們再度踏上新的採訪之路。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062362
  • 叢書系列:Vision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0.8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家務、打工、自繳學費的重擔】
 
友美‧19歲
──「我最想要的就是擺脫現在的狀態,但期待愈高,失望就愈大。」

 
調查開始後不久,我們就遇到了十九歲的友美。
 
打扮有點男性化的友美很靦腆、寡言,顯得比實際年齡更加稚嫩。但是我們的提問,她都認真回答,並遵守約定的時間,可見她是個做事有原則的人。
 
友美成長於單親家庭。父親在她小學一年級時去世了。現在她與四十多歲的母親及兩個妹妹,一家四口租住社會住宅。
 
友美在國中畢業後,考上了四年制的函授高中。我們剛開始採訪她時,她即將高中畢業,正在考慮今後的升學出路。
 
她的母親在瓦斯公司的客服中心工作,但患有慢性病,有時會因身體不適而臥床不起。因此,家裡的收入不穩定,生活窘迫。
 
為此,友美完全沒想過向母親要生活費與學費。所有的學費都得靠自己,她只能在自己的經濟能力範圍內選擇學校。
 
她從上高中後,就開始到便利商店打工賺錢。為了控制工作時間以便兼顧學業,她設定打工的收入為平均每個月五萬日圓左右。而到了暑假等較長的假期時,她就選擇在時薪較高的早晨和晚上,一天上兩班。
 
這筆薪水,主要用於繳付自己的餐費、電話費和學雜費等支出。為了幫母親分憂,她每個月還從拮据的收入中拿出一萬日圓貼補家用,替妹妹繳電話費或借錢給母親。
 
因此,友美幾乎沒什麼存款。有時在發薪水前,連電話費都繳不起。每個月總有幾天,手機會被停掉,每當這時,她都會事先告訴我:「從今天開始,我的手機不能用了,有事請與我母親聯絡。」
 
在家裡,長女友美是主要的勞動力。她從國中開始就帶頭洗衣、做飯和打掃。上高中以後,上學、打工、家事的輪番作戰,令她體力透支,常常都是把便利商店不要的便當包回家,給妹妹們當晚飯。
 
我問友美,除了這些便當以外,她還吃什麼。她說:「有時吃泡麵,有時買點麵包湊合一下。」
 
打工很辛苦,當她回到家,往往已筋疲力盡,所以更想早點睡覺,吃飯不是最重要的了。她一天的飯錢控制在五百日圓左右,很多時候一天只吃一餐。
 
友美同時也是妹妹們的精神支柱。妹妹們還在念小學時,學校有事情,都是跟友美聯絡;她們生病時,她還會向自己的學校請假去照顧妹妹。

會員評鑑

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
|
2021/07/04
劇透警告
早期我曾試圖幫忙兩位女性脫離貧窮,但先後失敗,百思不得其解。或許是我與周遭給的資源不夠多、或許是原生家庭的牽連、或許是制度的問題,導致她們繼續複製上一代的貧窮。我想此書可能能幫我找到一些解答。
女性因婚育而退出職場的現象在日本、臺灣仍非常嚴重,政府配發的社會福利住宅仍可能以"男性"為戶長,使得貧窮女子申請無門或條件過於嚴苛而難以申請。若一位女性學歷不高、急需用錢、負債,甚至不小心懷孕,她們在人生最燦爛盛放的年華就被剝奪希望與夢想,除了選擇以派遣為主的非典型就業(與產業結構變化有關且工作機會比以往少),也有很大的可能性在看不見明天的希望下會選擇靠身體換取金錢,日本甚至已推出育兒、托育、工作、居住一條龍式的服務,讓女性能放心在夜店(此書中特指性產業)工作。政府援助難以企及之處,竟讓性產業成為她們最後的希望。我最近也發現臺灣有引進至少三本教你如何在日本風俗場所當老司機的書,看來日本也是會弱弱相殘,黃昏產業的出版業對危險係數高的風俗業進行互相傷害。
有些女性因想脫離有問題的原生家庭,採取早婚、未婚生子,但又遇人不淑遭人拋棄或遇到家暴,陷入雙重貧困的打擊,最終走上絕路的例子不時在媒體上出現。女性常為了雙親、配偶、子女,願意或被迫犧牲自己未來,墮入貧窮深淵難以翻身。
隨著科技進步,幼童被誘騙在網路拍裸照的機會也大增,我以前的英文家教就曾透露她女兒曾在網路差點被大叔誘騙拍裸照;個人早年也在證照培訓課程遇到同期同學因要照顧小孩,不得不缺席後續課程,最終也沒回來考證照,單親媽媽常常被各種工作機會排除在外。
2012年日本兒童貧窮率達16.3%、單親家庭貧窮率達54.6%, 兩者皆是已開發國家之最。此書分七個章節:看不見的貧困、非典型僱用、單親媽媽的艱辛、性產業成為生存的最後希望、懷孕與貧困、代間傳遞效應、解決方法在哪? ,一一分析年輕女性貧困以及下一代繼續複製貧困的原因。
首章"看不見的貧困"採訪的對象友美,媽媽因先生早逝,曾是家庭主婦的她因進入家庭而長期與社會脫節,重返職場困難重重,只能選擇擔任臨時工。19歲的友美除了打工幫忙負擔家計,也借學貸在幼教專校進修(她想當護理師,但因學費太貴而放棄,幼教老師在日本,付出的勞力與薪資不成正比),NHK採訪小組指出,在這些貧困家庭裡,家人對教育與學歷重要性的了解不夠,孩子教育機會和學習意願雙雙被剝奪(這種情況,臺灣也有濃厚的既試感),記者語重心長地建議社會應該善待努力奮鬥的年輕人。
"非典型僱用"一章指出在日本年收入不到200萬日圓的年輕約聘女性(15-34歲)高達289萬人。非典型雇用的時間越長,越難以轉成正職員工。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年輕女孩、單親媽媽與高齡女性,常常在失去男人後,生活狀況一落千丈,貧困境遇逐漸擴大。記者採訪單親媽媽過程發現許多女性在離婚後,身心狀況都變差,其中精神上的苦痛居多。單親媽媽常在離婚前遭受身體與語言暴力、精神虐待,甚至離婚後得不到贍養費、孩子扶養費。
記者在此章也提到遇到兩位受訪者,妝容精緻、穿著得體,竟聊著希望像普通人那樣生活,因為彼此都背著龐大學貸,打著零工還完債至少都45歲。其中一人問記者:妳覺得我到底哪裡不夠好呢?我是個很有上進心的人,希望有公司可以用我(正式職員),我的能力也有機會不斷提升。
使採訪者重新認識貧困存在的另一種方式。
"單親媽媽的艱辛"這一章節闡明單親媽媽是貧困代間傳遞的開始,貧窮是不斷被複製,悲劇重複上演。但悲劇的是社會從未重視過她們,單親媽媽正是女性貧困的代表。2012年數據顯示單親媽媽平均年收入是223萬日幣,而小孩未滿18歲的全日本家庭平均年收入是673萬2000日圓。可見單親媽媽大多生活在惡劣的經濟條件之下。
"性產業成了最後的希望"提及賣春店網頁有"歡迎單親媽媽"、"既能賺生活費,也能陪小孩"、"不要一個人痛苦"等文案,沒想到風俗業已經進化到這種地步了。記者發現這些被體系孤立於外的女性,最終很大機會會流入性產業。那裏不僅可以賺到錢,還能獲得精神支援與生活保障。性產業的安全網比政府還周全,不覺得很諷刺嗎?
"懷孕與貧困"則採訪一間非營利機構"嬰兒籃",他們協助懷孕卻無法撫育小孩的女性,將寶寶介紹給想要小孩的夫婦收養。記者說那裏的悲傷故事多到寫也寫不完。日本若缺少支援這些未婚懷孕的弱勢媽媽的系統,將導致悲劇無限輪迴。
第六章"代間傳遞效應"更令人心驚了,貧窮層是再怎麼努力也無法脫貧。父母輩的貧困正悄悄擴散,孩子承接再傳給下一代。記者在街頭及24小時營業的咖啡館訪問經濟有困難的"漂流少女",她們難以謀生,只好走上援交之路。奮力想掙脫困境而不可行,最後只能漂流在這社會上。記者很意外地發現"網咖家庭"的出現,這正是貧困代間傳遞的象徵。政府與公眾可以將所有責任推給這些默默努力的人嗎?貧困不只是指金錢上的缺乏,也指缺乏教育、資訊等狀態。
採訪後期,記者甚至難過地表示:我無法對一個非常努力的人再說加油。我甚至想說"你已經不用再努力了"
日本女性的玻璃天花板已逐漸消失,但社會體系保障的安全網也塌陷,有些女性抓住機會往上爬,但更多女性卻墮入貧窮。
"工作"、"家庭"、"社會保障"等三大支柱都在晃動,目前日本正走在是否能更前進的分岔點。
讀著讀著的過程赫然發現日本很關注貧窮議題,我近年陸續購入探討各類造成貧困原因的書籍,十數本都是日本人寫的。近年也有第三性因受歧視、求職困難,不得不投入性產業求生存,希望百無禁忌的日本出版社未來可以出相關的專書。也期望能讀到更多研究"貧窮學"的佳作。這些都是促使政府改進、引發輿論重視的方法。讓陷入貧困的女性有重現光明的一天。
展開
user-img
5
|
2021/06/14
書中記錄採訪這些在貧困中努力求生存的女孩、單親媽媽等。談及了網咖遊民、非典型僱用、法人機構嬰兒籃等議題。都與「貧窮」這兩字分不開。也看見在日本單親媽媽要在這社會找工作有份好點的收入竟然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困難。閱讀過程感到衝擊之外也深感無奈。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用一代人的努力終結氣候危機《再生》|自然科普展7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