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真實的美國:美國社會的不公不義真相

真實的美國:美國社會的不公不義真相

TALES OF TWO AMERICAS Stories of Inequality in a Divided Nation

  • 定價:499
  • 優惠價:9449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2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曾經人人嚮往美國夢
如今美國夢碎!
個人努力不再保證成功致富,
自由民主無法遏止歧視與不公,
制度暴力、貧富差距讓美國社會分裂,

  美國最富有的10%的人,所賺取的收入相當於底層90%的人的九倍

  科技公司創造了百萬富翁與億萬富翁,卻讓普通老師的薪水負擔不起83%的加州房屋和100%的舊金山房屋。也造成了更多人被逐出現有房屋,成為無家可歸的遊民。

  住在大都市的白種人認為,在鄰近地區步行、開車、閒蕩與居住的有色人種,都像是「犯罪嫌疑人」,引發了無數警察執法過當的悲劇。

  雖然,菁英的學校接受了種族、經濟上的多元背景學生,但這些學生卻被告知,在根本上,他們並不屬於那個圈圈。

  川普的白人支持者表達了對失去工作的憤怒,但他們似乎並沒有抓到憤怒、被貶低和被忽略這些並不是新的感受,美國的黑人、拉丁美洲裔人、同性戀者、雙性戀者甚至跨性別傾向者,他們有著同樣的感受已經很久了。

  長久以來,窮人的價值是以他們的身體可以承擔多少工作來決定。今天,身體本身就是一件商品,身上的血液變成像是淘洗過的黃金,成千上萬的失業者,跑去找血漿公司賣自己的血漿。

  2008年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都是一個壞年分。一般人失去了他們的房子,銀行的人失去了他們的銀行,兩種人都失去了對彼此的信任,剩下來的,就是沒有人買得起和沒有人賣得掉的無數不動產。

  我們與遊民一樣都很脆弱,其實住在室內與住在街上的差異,只是後者代表了一種傷害、一個意外事件、一次家庭緊急事故、一季不佳的業績,或是整個月的薪水。

  36位名作家,直面真相,讓您看到冰冷數字無法呈現的真實的美國
  在任何人能被尊重之前,他們的真實處境必須先被看見。


  美國社會是分裂的,你不需要一大堆的統計數字就可以知道。去造訪任何一個城市,破碎社會縮影的證據會自我呈現。從阿帕拉契到鐵鏽地帶,往下到農業的德州,最有錢的與最窮困的人之間的差異延伸出難以想像的缺口。無論不公平的肇因來自於不公義的體制、我們文化當中種族主義的鴻溝、長期以來與毒品的戰爭或者移民政策,它所危害的不只是美國夢,也重創了我們真正的生活。

  在本書中,幾位在文學界的最令人驚嘆的作者跳脫了數字與工資,來檢視住在這個分裂國家之中的感受。他們格外地有力的故事、文章與詩篇所展現的是:當經驗分享後,如何打破藩籬?而透過分享我們的故事,或許有助於緩解許多人的痛楚。

各界推薦

  《大師鏈》傳媒內容長、前中央社副社長 呂志翔 專序推薦

  重量級名家:
  台大經濟學系兼任副教授  李顯峰
  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阿潑
  作家 吳淡如
  資深媒體人 范琪斐
  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前行政院長 陳冲
  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 趙少康 (以上依筆畫序)  聯合推薦
 

作者介紹

編者簡介
 
約翰.傅利曼John Freeman


  文學半年刊《傅利曼選讀》(Freeman’s)的創辦人。他寫過兩本寫實文學作品,《如何解讀一位小說家》(How to Read a Novelist)以及《電子郵件的暴政》(The Tyranny of E-mail);以及一本詩集《地圖》(Maps)。《雙城記:今天紐約最好與最壞的時光》(Tales of Two Cities: The Best and Worst of Times in Today’s New York)是由 OR 圖書與企鵝書局在2015年所出版的一本文選。他曾是《格蘭塔》(Granta)雜誌的前主編,他的作品曾被刊登於《紐約客》、《巴黎評論》、《紐約時報》,而且曾被翻譯成超過二十種文字。他住在紐約,同時是紐約大學的駐校作家,並且在新學院(The New School)授課。
    
  本書英文版銷售所獲得利潤的一部分,將捐獻給在美國無家可歸遊民的救助機構。

譯者簡介

侯英豪


  2015年7月正式自職場退休,退休之前是一位資深的專業經理人,專長領域為人力資源管理。在超過三十年的職涯中曾服務於不同行業、國籍、規模以及跨越不同地理疆界的各型公司。包括前二十年服務於聲譽卓著之全球性跨國大企業,如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漢偉(Honeywell)與拜耳(Bayer);後十年轉換跑道,加入了規模龐大,且績效優良之大型台商集團,包括華碩、國巨與台灣高鐵。對於專業人力資源管理各個領域之理論與實務涉獵既深且廣,在業界享有盛名。

  目前在本身為共同創辦人的勁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擔任營運副總經理,並在台灣經緯智庫股份有限公司,蘇州歐凱集團,和蘇州伯勒曼管理顧問有限公司擔任首席顧問。曾在台灣科技大學工學院,英國萊斯特大學(EMBA program, Leicester University),與中國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系以兼任教授身分授課,講授人力資源管理之相關課程。
 
 

目錄

譯者序
前言──從數據之外看見美國社會真相  約翰.傅利曼
1. 「城市優質化」之下的奪命悲劇——艾歷克斯.尼多的遇害與粗暴野蠻的舊金山   麗貝卡.索尼特
2. 我討厭要假裝在意別人為什麼這樣想  達內斯‧史密斯
3. 一個在地女兒的筆記  松卓.西奈布羅絲
4. 印度多薩餅  愛德維琪.丹堤卡特
5. 一切都為了美國的工作機會  理查.羅梭
6. 山野間的廉價勞力  曼紐.慕洛茲
7. 寫給那些牆面上的名字——即使沒有人認識他們  璜.菲律普.耶雷拉
8. 垃圾食物   克里斯.歐福特
9. 一間房子一個家   克萊兒.費.華特金斯
10. 移動人群的美麗與哀愁  茱莉亞.阿佛爾瑞茲
11. 尋找來自每一個角落的青年  克絲汀.佛達茲.郭德
12. 囚禁在監獄之外  凱斯.雷蒙
13. 白種人的原罪  尤拉.畢斯
14. 黑人小護衛利安德  喬艾絲.卡羅.歐提斯
15. 斷層線──引爆衝突人生  茹.傅利曼
16. 我們分享雨水而已  提莫西.依根
17. 賣血維生的弟弟  莎拉.史馬許
18. 山坡與平地  海克特.圖巴
19. 看不見的傷口  潔絲.盧理福森
20. 如何  羅珊.蓋
21. 失去的已經夠多了  RS 迪倫
22. 給在我家車道上睡覺的人  安東尼.杜爾
23. 擁有工作的美好一天  安妮.迪拉 
24. 嚎叫的狼  凱文.楊
25. 尋找一個家  凱倫.盧賽爾
26. 看得見的城市  瑞奇.羅倫提斯
27. 一份食物  喬伊.威廉斯
28.  1G號公寓  文娜美
29. 知足常樂  布萊德.華生
30. 好鄰居難尋  輝特尼.泰瑞爾
31. 在一個結構上的緊張狀態  羅倫斯.約瑟夫
32. 曾經有過一片淨土  賴瑞.華特生
33. 為失敗者歡呼  達格柏圖.基爾布
34. 奇妙城市  派翠西亞.恩格爾
35. 美國數學  娜塔莉.迪亞茲
36. 無價的僕人  安.派卻特
 
 

推薦序

分裂的美國

呂志翔/《大師鏈》傳媒內容長、前中央社副社長


  即使反覆無常的川普惡搞,美國還是世界第一強權,無論軍事、政治、經濟、高科技等美國都是獨占鰲頭。以全球最好的國家排名,美國也能排到第八。但換個角度,美國是最多元的社會,卻是分裂的社會;美國是最富有的國家,但貧富差距最大。因此,有人悲觀地說,美國崩解了(America is broken)。
    
  外國人總是懷著既羨慕、又忌妒的心態看美國,包括來自外國的年輕人在美國完成高等教育,投入高科技行業,六位數年薪稀鬆平常,這是美國夢的實現。但離開了大都會區,從阿帕拉契到中西部「鐵鏽帶」,再南下德州鄉村,就可強烈感受到貧富差距、不公不義的鴻溝。
   
  原書名「兩個美國」(Two Americas)是指美國存在久遠的社會階層化(social stratification)現象,經2004年民主黨籍總統候選人約翰‧愛德華(John Edwards)的演說發揚光大,然後被延伸擴大;如「貧富」的美國、「黑白」的美國、「紅(民主黨)藍(共和黨)」美國、「自由保守」的美國等各種二分法成為常態。
    
  貧富差異、分配不均是全球性的問題,但美國的情況更為特殊及複雜。美國最嚴重的對立分裂當屬1861至1865年間因奴隸制度引發的「南北戰爭」,或稱內戰。在犧牲七十萬人後,內戰結束,雖廢除了奴隸制度,但黑人的問題一直無法徹底解決。在1960及1970年代爆發了激烈民權運動,雖然今天黑人的政治地位已有改善,如黑人一詞已成為禁忌,稱非裔美國人(African Americans)才是政治正確,但他們仍是社會與經濟歧視與不公的受害者。
      現代史上另一次最嚴重撕裂美國社會的當屬1970年代末期、1980年代初期的反對越戰運動,全美各大都會都陷入反越戰動亂中,甚至漫延到歐洲主要城市,美國警察強勢壓制行動,造成重大傷亡流血事件,當時被諷刺為「警察暴動(Police Riot)」。支持與反對越戰的兩派儼然成為「你們、我們」之間的對立,摧毀了社會、社區甚至家庭,歷史錯誤的傷痕至今仍未能完全消彌。
    
  當時爭議的焦點當然在於戰爭,但也隱含了社會、財富與階級對立。早期的徵兵制度中,富有白人總是可利用上大學為藉口而躲避,因此,在戰場上傷亡的比例中,黑人等少數民族明顯偏高。
   
  大量來自墨西哥等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的西班牙裔非法移民,甚至「911」以後的反恐戰爭中,衍生出對穆斯林歧視與差別待遇,都凸顯了種族及少數族裔是分裂美國的重要因素。但事情並不如此單純,除了種族及族裔外,地域、財富、階級、性別、文化、社會意識等各種因素不只是平行線,它們交織糾結在一起,如同利刃割裂了美國社會。
    
  產業革命、自動化、數位化、全球化加速了經濟成長及創造了更多的財富,但也帶來了更嚴重的貧富不均。根據統計,美國最有錢的1%人口擁有全美百分之35.5%的財富,後半段50%人口的總財產只有1.1%,這個現象只會持續惡化。不但是少數種族,中產階級白人也漸漸淪落為「弱勢 (underprivileged)」族群。

  男性白種工人階級是川普的「死忠」支持者,他們被形容為遭主流所「忽略、貶低與醜化」的一群。他們對華府的政客、「蛋頭」學者或媒體菁英不屑一顧,甚致敵視,他們在乎的是非法移民偷走了工作,廉價進口貨剝奪了飯碗,川普的「美國優先」是他們的心聲。
    
  換言之,政治素人川普充分掌握、利用了許多人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及憤怒,贏得了大選。我們可以預期,川普將繼續揮舞「民粹主義」大旗,達到他的政治企圖。他上台後激化對立、分化及仇恨,比如他的名言:「……,他們(墨西哥)放出的都是問題人物,給我們製造麻煩,他們帶進毒品,帶來犯罪,他們是強姦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川普還堅持拒絕對這樣的荒唐言論道歉。他還要沿邊境建築高牆,杜絕非法入境,還狂妄地要墨西哥政府出錢分擔;他強制驅逐西班牙裔非法移民,即使妻離子散在所不惜,最後軟化讓步,讓子女到拘留所與父母同住。

  本書為集合了36名當代美國傑出作家的選集,用小說、報導文學、散文甚至詩篇刻畫出美國社會現存嚴重的不公平現象。這36位作者,不須引用任何統計數據、學術理論,單純以個人的體驗與觀察描述美國社會的貧富不均、不公不義現象。無須刻意的渲染及激化,平實的鋪陳就足令讀者深深體會感動。
    
  本書的編者約翰‧佛里曼 (John Freeman)是美國新銳作家及書評,這也是他繼《雙城故事:今日紐約最好及最壞的時光》(Tales of Two Cities: The Best and Worst Times in Today’s New York)選集後,再度從全國的高度探討社會不均、不公、不正的問題。他對本書的序言是最激情的切入點,他觀察到當我們仔細巡禮美國都市後,他稱之為「開闊關懷」(bandwidth of care) 的同理心能量,油然升起。本書令人感到深切、哀戚,但也整合多元聲音,形成強大前進呼聲。本書並不能真正解決美國的問題,而是由作者們的親身體驗與觀察,描述美國的現況。佛里曼希望能激起美國人的同理心(empathy),也就是每個人看待別人就如同自己一樣,多麼卑微與淺顯的訴求,但實際上卻是如此遙遠。

  剛剛讀了一則華盛頓郵報新聞,二十五年後,白人在美國會成為少數,錯誤的移民政策、失焦的福利政策與川普的兩極化政治將吞噬美國,前景似乎難以樂觀。
    
  台灣無法逃避全球化帶來的分配不均問題,但在族群問題上,除了少數原住民,生活在台灣的人同文同種,早期的本省外省人隔閡也因竹籬笆倒塌逐漸消除。但近年來人為政治操作快速撕裂台灣社會,刻意製造的歷史、文化及政治上對立,加上「藍綠統獨」使台灣四分五裂。
    
  美國國力資本雄厚,雖然內部問題重重,但仍是世界第一強國,面對強大外部挑戰威脅的台灣能再承受內爆嗎?

譯者序    

侯英豪


  三十六位當代美國最傑出、最優秀的作家,個個文筆流暢,著述等身;個個聲譽卓著、備受尊崇。他們用最敏感的筆觸,撰寫了三十六篇文章,與讀者分享了三十六則最真實的美國故事。文章的體例各不相同,有散文、詩、小說、報導文學……其中最長的一篇原文超過三十頁,譯者用了超過一萬兩千個中文字才把它的內容與精髓,忠實地呈現給中文讀者;而最短的一篇文章所占的篇幅還不到一頁。文章的題材包括移民問題、種族歧視、無家可歸的遊民、警察暴力、失業與社會結構的變遷……等等。整本書所描述的都是美國社會中的弱勢族群,甚至最底層的群眾所經歷到的種種問題;悲慘而無奈,卻又真實、鮮活而生動。這與一般人所認知到的光鮮亮麗,強大富有的美國,恰恰是一個鮮明的對比!

  「讀者會有興趣嗎?」這是我在接到翻譯的邀約時對出版商所提出的問題。當然,在我提問的背後其實還連動了一大串相關的問題。讀者為什麼會有興趣?透過本書讀者可以看到什麼?學到什麼?了解到什麼他們本來不了解的事物?而這對於讀者,甚至我們的社會、國家,又有些什麼可以從中學習的東西呢?我花了大約四個月的時間完成了這本譯作;在過程中,我也同時不斷地在思考與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從二次大戰結束至今的幾十年以來,美國一直扮演著世界典範的角色。它的光鮮亮麗和富有強大,是許許多多的國家與人民所稱羨、追隨甚至模仿的標竿。即便是近幾年以來,美國國力不斷地下滑,新興強權不斷地崛起,在後面緊緊追趕,但是「美國夢」仍然是無數人窮其一生之力所追尋的目標。我們日常習慣所說的「普世價值」,其實就是美國式的自由與民主制度;而自由競爭的經濟制度或更廣泛的說資本主義體制,也只有在這種所謂的「普世價值」之下才有可能運作自如、發揮效果。美國夢不但在美國被實踐,也影響了全世界。我們只要信手捻來,看看我們的生活周遭,就會知道這是個千真萬確的事實:蘋果、谷哥、臉書早已與我們形影不離;我們享用美式的速食,觀賞好萊塢的電影、音樂與NBA職業籃球賽;美國的股市、那斯達克、費城半導體指數的變動,不但影響著台灣,也影響了日本、韓國、香港、中國大陸甚至新加坡、馬來西亞、德國、澳洲……

  普世價值與資本主義成就了無數個美國夢,然而普世價值與資本主義卻也同時造成了無數的「美國夢魘」。我自認對美國的瞭解夠深,夠廣,但也一直到翻譯本書才了解,原來有這麼多我過去我所不了解的「美國夢魘」,正在這個國家中發生、發酵。隨便舉幾個例子吧:

  1.美國的大學畢業生,因為長期失業需要靠賣血維生的,還為數不少。

  2.在密西根州的那位小女孩,居然必需選擇接受她生父的性侵,而不願冒險殺了她生父之後住進州政府的收容所。其原因無他,收容所的環境比她的住家環境還糟!

  3.2014年3月21日在舊金山所發生,著名的警察暴力事件中,那位墨西哥裔的受害者一共被四位警察射中了十四槍;而悲劇是一連串的誤會,溝通錯誤和對少數族裔的偏見,加上市政府所謂的「城市優質化」(Gentrification)政策所造成的結果。然而,最後的法院判決居然是──令人搖頭嘆息,四位警察全都無罪!

  本書的目的絕不只是與大家分享這些負面的故事而已。本書的作者們試圖帶領著大家去探討負面故事背後的真正原因,呼籲有關人等(stakeholders)一起來關心這些問題,並從中找出立即的,與中、長期的解決之道。其實,自由民主的制度與資本主義本身並沒有那麼大的罪過,雖然,它不是十全十美。所以,當我們在享受著自由民主的制度與資本主義成果的同時,可別忘了還有這麼多的人卻是同一套制度的受害者,他們生活在美國夢魘當中。

  要解決問題,勢必要深入了解它的成因,否則任何膚淺的討論與一些表面式的改革都於事無補。我佩服這些作者們的坦承,毫無保留、毫不扭捏作態地分享了這些並不光彩的美國故事;這已為不同的美國夢魘尋求根本解決之道,跨出了一大步。

  在我們自己社會之中,分崩離析與制度化、結構性的不公不義難道不也隨處可見嗎?在此,我想提出的問題是:我們是否也具備了同樣的成熟態度,去了解並尋求問題的解決之道?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625883
  • 叢書系列:view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5 x 21 x 1.9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5. 一切都為了美國的工作機會
 
理查.羅梭
 
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第一本小說《匹克威克外傳》(Pickwik Papers)出版時,他已經具有相當的知名度了,這要謝謝他眾所周知的第一本散文集《博茲札記》(Sketches by Boz)。一直到今天,《匹克威克外傳》的奇蹟式成功,仍讓作者與出版社雙方都覺得驚訝。這是本卓越的作品,在狄更斯所有的小說中,仍然是英國文學評論家卻斯特頓(G. K. Chesterton)的最愛。
 
小說在真空中無法留存,但它所帶來的成功卻可以。關於《匹克威克外傳》的成功,要探討其中的來龍去脈,才能有最佳的了解︰它是一本完美的書,在完美的時刻出版;它是一本關於英國工人的書,被同一階層的讀者閱讀和擁抱;透過山姆.威勒(Sam Weller)角色的介入,從藝術和商業兩方面來看,它是一本真正暢銷的小說。山姆.威勒是一位從事勞力的工作狂,卻成了匹克威克先生的貼身男僕和道德上的指南針。
 
匹克威克先生是一位紳士,受過教育而且富有,但他與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新世界秩序脫節。換言之,他是一位社會菁英。他與圈圈內的其他菁英都不是壞人,但他們卻是丑角,對社會的真正價值貢獻很少。這不但形成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勝利方程式,也是對於世界變化的一種精準直覺。許多現今的狄更斯讀者,未必是之前的讀者,但你知道嗎,他們都喜歡看到自己的生活被反映出來,他們也特別喜歡看到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受到肯定。就像山姆.威勒擦靴子那樣,他們在做的工作並不一定要有魅力,但要求誠實與必要性。

會員評鑑

4.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5
|
2021/06/07
偶然在圖書館與這本書相遇,書況宛如新書,2018年出版的,看的出在那時存在的美國問題到如今依舊存在,甚至某些暴力惡劣更勝。

編者收錄36名作家對美國長期以來種族問題的真相,有以詩詞表達的,也有敘述性的故事。每一位作家皆在美國土地上遇上相同的問題,種族的歧視、階層的歧視等不合理的現象,甚至演變為「食物的歧視」。

何謂「食物的歧視」呢?作者道:「經濟地位的高低決定了階級與飲食,我們根據什麼人最初吃什麼來安排一個飲食等級制度。當白人菁英份子對窮人吃的食物產生興趣時,食物的價錢就走高了。所造成的結果是,阻止了窮人去吃他們原先所吃的食物。食物的地位提升了,但窮人的地位並沒有,他們能吃東西越來越少。」不禁想起我們能吃到的食物選擇是那麼的多,(提外話,實在是不能浪費食物,看到碗盤沒吃乾淨的人都覺得很…可惜。)

諸如此類活生生血淋淋的真實情況在生活中上演:要靠不停捐血換取收入的人們、黑人只是聚在路旁聊天就被盤查壓制(甚至黑人女傭的薪水少的可憐還誣告人家偷竊)、無家可歸的遊民們、南方農業區的勞動白人們被稱謂「白種垃圾」…等等。「但是,人並非垃圾,我們是地球上推動文明的力量。」某一篇作家這麼說道。理解跟現實間竟存在這麼大的諷刺。

看完此書36個不公不義的故事後,深深覺得這些案件在台灣何嘗沒有呢?但我們或許可以處理的比他們好,比如歧視的問題,很多人欺負街邊遊民、老人,更勝者覺得新住民比我們低一等。但我不乏看到東南亞外籍住民們讓座給老弱婦孺,此時我們還要拿歧視的眼光看別人?實在是挺丟人的呢。

改變歧視可以從自身開始,糾正朋友的言語,同儕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呢(看最近網美風盛行就知道呢),慢慢的發展一個好風氣的社區,進而到社會。國家的成長有賴於個人的成長呢。

分裂的美國、美國夢演變成美國夢魘,作者並無提出什麼解決之道,但他盼望以「用文字重新描述立足美國的真實感受」,或許透過分享這些真實故事,舒緩他人痛楚及打破階級藩籬。附上書的背面導讀,要講的實在太多,全都精簡在上面了呢。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