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霸凌者:從兒童到成人、從校園到社會,15個觸目驚心的血色告白

霸凌者:從兒童到成人、從校園到社會,15個觸目驚心的血色告白

  • 定價:330
  • 優惠價:79260
  • 優惠期限:2024年03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400天田野調查、15個觸目驚心的第一人稱故事,用文字劃開傷口★
  ★99%的霸凌事件都可歸因於家庭教育!★

  你知道嗎?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天真無邪。

  ․還不滿10歲的孩子,拿著圓規鉛筆刺同學的手背,原因是:好玩!
  ․青春期的少年,本來只是用性騷擾的手段想引起女同學注意,最終演變成更嚴重的事件……
  ․老師,對孩子來說具有極大的權威,而老師的關愛或是漠視也可能造成霸凌傷害。
  ․一則流傳於網路上的影片,內容是一名女學生被同校女生嚴重毆打。

  孩子、青少年要建立起善惡觀是需要成年人引導的,但學校和家庭中有許多成人本身就是創傷下長大的孩子,當他們內心深處還是一個絕望的巨嬰時,又怎能引導孩子建立正直的人格?

  因此,無論是加害人還是被害者,是武力暴凌還是言語霸凌,探究霸淩的核心,那些霸淩者和被霸淩者的成因,是他們的家庭。
  他們索求的愛,大多是朝向家庭的;發洩的憤怒,也更多是來自家庭。
  而家長們,總是很忙,很忙……

  親愛的你們,請不要在傷害發生之後才說:「天哪,我完全不知道會這樣啊?」
  當霸凌發生時,只有家庭給予的愛,才是孩子最後的庇護所。

  本書的15個故事,全部取材於真實案例,故事分兩個層級:來自兒童的惡和來自成人的惡。透過文字從家庭、學校、社會、個人、心理、背景、經歷做全景俯瞰,更深入到極其微小的細節和心理狀態,最大程度地還原事件的幽微精深。

  因為,看到真相,才是解決問題之始。

  ★一個社會,只有好人都沉默時,邪惡才能橫行。★

  預防霸淩,首先是家庭之責,其次是社會體系的建立。
  但最終,解決這個日益猖獗於校園、社會、網路的惡魔,還是需要每個人的力量。對於霸淩,不再旁觀,而是說「不」。
  霸凌發生的時候,沒有人是局外人。

各界推薦

  李明憲/國立東華大學臺灣安全促進學校研究中心主任、台灣粉紅T恤反霸凌發起人
  邱永林/兩岸知名心理學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神老師(沈雅琪老師)/資深國小教師
  陳安儀/親職專欄作家
  陳俊欽/杏語心靈診所院長
  陳美儒/親子教育家.建中資深名師
  陳鴻彬/諮商心理師.資深輔導教師 
  彭仁鐸/「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發起人
  賴芳玉/律師
  醜爸/親職教育顧問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作家

  「一本扣人心弦的書籍,透過深沉的告白,讓我們領悟唯有付出更多的愛與關懷以及挺身而出的正義方能遏止霸凌的現象。這是值得父母與教育者閱讀的好書。」――李明憲/國立東華大學臺灣安全促進學校研究中心主任、台灣粉紅T恤反霸凌發起人

  「沒有人,應該被惡意對待;沒有人,可以漠視霸凌的行為。別認為自己的孩子做錯事才被討厭,更別教孩子受到惡意對待時只能忍耐,忍耐從來沒辦法讓惡意的行為停止。」――神老師(沈雅琪老師)/資深國小教師

  「覺得自己好像在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殘酷中國大陸版,很震撼,文筆很流暢,也有知識性。」――醜爸/親職教育顧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嵐


  作家、主持人、兒童公益組織「小希望公益聯盟」創辦者,先後創立多家青少年保護機構,也是很多孩子的媽媽、女性及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研究者。



 
 

目錄

【推薦序】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殘忍暴行,常是對愛的失落與渴望
【推薦序】在最絕望的深淵燃起一盞希望之火
【寫在前面的話】霸淩——從我的原創傷出發
 
序曲 以此開始
小孩子的殘酷
 
第一幕 不是所有小孩都天真無邪
哈洛的猴子
校園沉默之丘
忘川之水
 
第二幕 躁動的青春不止荷爾蒙
小紕漏
凶器是一本書
黑武士
白武士
 
第三幕 作惡的世界裡沒有法不責眾
以伐木累之名
同學會
我不殺伯仁
鐵背心
 
第四幕 嫉妒是骨中的朽爛
朱䴉的安魂曲
瘋人院奇緣
 
尾聲  尚未結束
投胎也是一門技術
 
 

推薦序

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殘忍暴行,常是對愛的失落與渴望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當我們看著一個又一個霸凌的故事,那像是浸泡在人性黑暗面的最內圈。作者嘗試著描繪,那股找不到出口的、幾近絕望的情緒,如何從破碎或失和的家庭,流到孩子心裡,產生了某種形式的複製,像是變了模樣的重播。

  不管是霸凌者,或者被霸凌者,都難逃挫敗感的正面衝擊。本以為天真無邪的孩子,也能繼承從大人而來,因挫敗而強化成的殘忍,以本身的優勢為刃,砍向弱勢的孩子。

  優勢,對啊,霸凌者可能是班上的風雲人物,也可能深具領導統御的能力。一個人要能在人際網絡中,站到一定的高度,除了要能攏絡群眾,也要有能力給予「壓力」。

  「霸淩的心理側寫,更像是一股黑色的烏合之眾情緒匯合,這種情緒一旦被煽動起來,沒有理智可言,也沒有公平可言,指向誰,誰就被撕個粉碎,難以倖免。」

  作者讓我們知道,被霸凌也不一定要具備什麼充分的理由。大部分的被霸凌者,確實可能在社交上呈現弱勢,或者常引起同儕不愉快的反應。然而,在這本書裡面也描繪了一些例子,本來受人歡迎的、才貌出眾的人,也可能在霸凌者的運作下,先在社交上被孤立,然後進一步

  打擊被霸凌者的身心。

  霸凌是一種攻擊行為,而這種攻擊行為,通常剛開始會在家庭中出現。有時候不一定是多麼嚴重的打罵,某些看似玩笑的嘲弄或欺騙,就能打擊孩子認知的自我價值。

  「許多成年人會用自己認為『無關緊要』的玩笑話去戲弄小孩,逼得孩子哭笑不得,甚至以把他們弄到哭為樂。最常見的就是『媽媽不要你了』『這個東西不給你了,我要搶走』『把你賣給人口販子,讓你再也見不到媽媽』,最終無一不是以孩子哇哇大哭而告終,我要說,這是成年人一種極其卑劣、極其無知的行為。在成人的世界裡,這是玩笑。在孩子的世界裡,這是真實的恐怖。」

  我曾經跟老人家討論,為什麼他們喜歡用這種方式「逗」到孩子哭?
  有位老人家的回應很經典,「這些根本就無傷大雅,是帶動氣氛的一種互動而已。」所以大人覺得「雅」,大人想要歡樂,直接建築在孩子的痛苦上就可以了,是這樣嗎?

  讓我渾身發冷的,是抱著這種態度的大人們,恐怕不一定是少數。看著孩子哭,他們卻能哈哈大笑,我們難道沒從中看到霸凌事件的影子嗎?

  我在意霸凌,我更在意家庭裡能有健康的互動。
  作者以小說的形式書寫,並加入戲劇反差的元素,讓這本書增添了不少可讀性。然而,讀來依舊怵目驚心,讓我們幾乎對人性失去了信任—這也是被霸凌者,心裡常湧現的感受。

  別怕面對這些,它們也許是潛藏在你我心底的人性。藉著閱讀,認識與接納自己,我們知道,將來面對這類事件,我們能有更清醒的抉擇。

在最絕望的深淵燃起一盞希望之火

陳俊欽/杏語心靈診所院長


  瞭解,不意味必須諒解,也無須挑起仇恨,只為看清楚真相,讓悲劇即將再度重演的剎那,狂暴的人性能有個迴旋的空間;走進黑暗,不是背棄光明,而是要在最絕望的深淵燃起一盞希望之火,讓狩獵血祭中的心靈,找回自己來時的方向。

  團體動力一旦無可挽回的走向霸凌,置身其中的任何一個人就不可能再作出任何改變了:求助無門的受害者也好,殘暴施虐的加害者也好,躲躲藏藏的其他人群也好──每一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安全竭盡所能,此時,能要求誰?還能期待誰?當這世界即將淪於黑暗,你是否有勇氣綻放那智慧的光芒,睜著眼,用你的智慧與冷靜,去為原初的純真敘說些什麼?

  道理,每個人都懂;知識,每本教科書都有;面對人性中死之本能所驅動的毀滅浪濤,站在現象場內的人,即便知道一切,照樣無力反抗,改變不了什麼。

  身為讀者的您,那可就不一樣了。瞭解之後的同理,將會直接拉開您心理的防衛機轉,讓你置身於一個安全的位置,卻又能感受苦難心靈穿透文字而來的吶喊。此時,這本書將不再僅僅是一本十五個霸凌事件的書寫,而是一面如幕般的霧野,投照出您對於被剝奪走安全、尊重、與公義時內心的慌亂與恐懼。

  故事是引人入勝的,閱讀經驗卻是沉重而難以預測的:或許你會訝異於自己脆弱一至於斯,或許你會突然接收到一段失聯已久的塵封往事,或許什麼事也不會發生──但無論如何,你終究會明白:社會大眾為什麼對霸凌議題如此冷漠?以及隱藏在冷漠背後、多少對於殘酷命運的無助感。

  然而,你終將醒來,從細細撫觸這些受難的心靈中,看見了生命的堅韌與豐盛──因為,畢竟到了最後,你讀到了這些故事,這也就意味著:有某些心靈在關注著他們了。雖然,書中對於良善的關注著墨不多,但我們自然能夠推論:這十五顆心有了他們各自的貴人,不然你看不見他們。而其他千千萬萬依然在蜷縮在陰暗角落裡的呢?

  或許就在你身邊。
  繼續讀下去,你就會看見。而你要做出什麼樣的反應?那就由你決定了。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615514
  • 叢書系列:未來趨勢學習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寫在前面的話]
 
霸凌─從我的原創傷出發
 
這本書的源頭來自我內心自我的覺知。
 
我本人是霸凌的受害人。
 
什麼是霸凌?
 
Bully,作為動詞的意思是恃強凌弱,採用各種方法欺辱受害者;作為名詞,則指實施這些行為的人。Bullying 是將動詞名詞化,而被動語態Bullied 則指被欺凌。將其翻譯成中文,便創造出了「霸凌」一詞,作為外來語引入中文中。Bully 可以有「暴力」、「怖力」、「霸力」等音譯法,但使用最廣泛的還是「霸凌」,意指由少數人帶領的群落,對個別人圍攻、羞辱、孤立、毀謗,並對對方的身心進行持久的傷害。
 
童年被霸凌的傷痕跟隨著我,影響著我的行為模式、人際關係。
 
社會中有越來越多的霸凌事件發生,在目睹一則則新聞此起彼伏,傷害卻永遠陰魂不散時,一個深夜,我在網路發表了<小孩子的殘酷>一文,回憶我曾經歷的不可思議的被霸凌過程。我的本意是傾倒內心的痛苦,同時也在作總結,但這篇文章卻意外引起巨大迴響。數千人在文章下留言,更有幾百條私訊湧來,大家在手機上一字一字按出數千字的文本,傳給我這樣一個陌生人。兩天時間,這篇文章的閱讀量超過了一百八十七萬次,轉發也破萬。
 
壓抑太久了吧?
 
刀劃過膿瘡,鮮血噴射、腐液流出、傷口張嘴。
 
非親耳聽聞,我們無法知曉,在這個沉默的世界上有這樣多無助嘶叫的靈魂。非親身經歷,我們無法想像,在家庭和學校,在眾目睽睽之下,會發生這麼多花樣百出的傷害。
 
兒童要建立起善惡觀是需要成年人的規訓和引導的。但學校和家庭中有許多成人本身就是創傷下長大的孩子,當他們內心深處還是一個絕望的巨嬰時,又怎能引導孩子建立正直的人格?
 
霸凌,在未成年人群落中一定會發生,因為它來自孩童的原始之惡。同時,霸凌也會源自成人的傷害與控制。霸凌的傷害會摧毀一個人的心靈,我是霸凌的倖存者。
 
當成千上萬的人因為我的一篇隨筆湧進我的微博急切地訴說時,我意識到,我有責任把這些在黑暗裡徘徊的靈魂碎片拾取,把這些千瘡百孔的隱密故事呈現出來。
 
故事分兩個層級:來自兒童的惡和來自成人的惡。
 
從我的自述開始,根系蔓延,從無數人心中攫取出最黑暗的祕隱,完成這樣一本關於霸凌的故事集。這裡有我們曾經遭遇過的相似的傷害與不公正,完全真實的、無法想像的經歷和許多歡笑面孔下掩藏的痛恨與怒吼。

會員評鑑

3.5
5人評分
|
5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1
|
2023/05/09
曾經是霸凌事件受害者的監護人,看到書名時有想了解探究事件受害者的處理及面對,但這本書有點天方夜譚,事件過程發生一個比一個還離奇,不值得閱讀。

被霸凌受害者不一定是弱者,加害者不見得是強權,受害者保護自己方法就是冷靜思考,蒐證、吸收證人,尋求可靠的監護人或波麗士,不建議第一時間找老師及學校,學校老師通常息事寧人帶過,受害者反制才能抵制事件再發生。
受害者權利大,一定要去了解學校霸凌處理程序,面對師長調查,受害者要勇於陳訴事件過程,才是救自己的法則。
展開
user-img
5
|
2021/06/08
「所有的攻擊行為,在本質上,都是在呼喚愛。」這是一本沈重的霸凌記錄,都是血淋淋在社會上演的案例,且層出不窮。

當手中握有權利,便容易引起風向,意志不堅定或缺少某部分同理心時,著實會有霸凌他人、欺負弱小的危機。

作者提到大部分的罷凌案件都源自於缺乏父母家人的關愛,不管是加害方或受害方皆是如此。書中道:「因為成年人又嚨又瞎」、「家長們很忙很忙」…等原因,導致我們漠視了第一時間的救援。孩子們在班級裡身心俱疲不堪,回家還要裝若無其事;或是加害者東窗事發後其家人的反應,而我們竟天真的看不出任何端倪?

看看多少社會案件、多少被同學拍下的霸凌影片,我看到被撕裂後殘破的靈魂,那雙空洞的眼擒著淚是馬賽克擋都擋不掉的呀。

國中時先是好友被言語霸凌,後來我也遭受同樣言語的長期刺激。當時興高采烈的當選學藝股長,製作班級公佈欄佈置時,只有好友兩人願意一起完成。期間也不乏遭受冷眼冷語、攻擊外表的惡意評論,全班同學都不敢反抗,任由其發生…。

業力終究會以各種形式回到每個人身邊的,始終相信,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展開
user-img
5
|
2020/09/13
這本書寫出了每一個霸凌事件的發生方式,每個霸凌故事中的心境,有的無助,有的來自家庭中的創傷,也有可能來自痛苦的過去。
展開
user-img
4
|
2020/06/27
十五篇包括作者本人的親身經歷
橫跨小學到大學的校園霸凌案例
觸目驚心的惡行讓人難以理解
卻是真實發生在平凡孩子身上
即便都已長大不再由人無故傷害
心中抹不掉的恐怖場景仍然常在
那些加暴或被虐的當事人
或冷眼旁觀事件的助害人
他們被煽動的情緒沒有理智可言
他們長久被茫然無助的恐懼佔領
他們為了尋求認同成為無情共犯
不管在霸凌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多數源於缺乏安全感的童年際遇
原生家庭給的愛永遠是有條件
不容易感受純真、善良、美好
難以與人建立依戀和信任關係
他們必須要努力去爭取得到愛
當兒童的善惡沒有及時被導正
悲劇在最安全的校園也會發生
展開
user-img
2
|
2018/09/24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覺得高寶出版集團把這本書歸類在「青少年教育」,並且用心理(專業?)書籍的形象包裝出版它,並不是一件很適當的事。

直接就書本的內容來談它的問題,除了【寫在前面的話】和第一章「不是所有小孩都天真無邪」之外,後面二三四章的故事每況愈下,閱讀者很難分清楚故事裡哪些部分是真實的,哪些部份是作者加油添醋之後重新組合的小說情節。

──這是最大的問題,到底這本書是作者宣稱的,經由「四百多天的田野調查」所訪談出來的真實故事,還是建立在網路取材之上的小說?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每每為真假夾雜的複雜感受而皺眉,也許前一刻才為穿「鐵背心」矯正器而受到霸凌的孟芽芽惋惜,下一刻就因為劇情安排她挾金錢、外貌與身邊優秀男友的優勢與過去的霸凌者會面,而感到離譜。

中國社會確實有許多暗角,社會結構的脆弱與不平等造就了其中許多弱弱相殘的個體。人性良善的那一面在大結構的不公下並不容易發揮,可能也因為如此,產生了許多更為悲慘的故事。這本書裡面寫得比較有真實感的幾個故事都很切實地展現了人性的黑暗面和中國社會的一部分特色(友好的也有壞的),這個是我們這些在台灣的讀者比較少有機會接觸到的。第一章的三個故事都寫得不錯,就算我不推薦大家購買這本書,有機會的話還是可以讀一讀這幾個故事。

但也正因為其中有好的部分,對於這本書偽心理學、偽精神科學的處理方式我就更感到憤怒。我以為順著書中的邏輯,我會看到對於傳統霸凌、流言霸凌、網路霸凌、大眾電子霸凌等的敘述和分析,故事後面的評析可能是專家的意見指引,但除了第一章的幾個故事尚可稱有條理之外,後面的故事基本上都十分混亂而充滿暴戾之氣。書中對心理治療方式的描述還停留在1950年代以前,佛洛伊德學派為主的催眠、童年創傷經驗回溯等處理方式,對學校、精神病院的描述也很混亂,一下子出現不怕權威壓逼的教師或醫生,有辦法扭轉乾坤,一下子這些「英雄」又成了無能者,在很薄弱的理由下什麼都做不了。

如果自己曾經是受霸凌者或同情的旁觀者,閱讀這本書或許可以取回一些「說話的力量」,得到反抗欺壓自己的人的力量;但這絕對不是一本值得參考的專業心理學書籍,也不適合「青少年教育」。看著書前頗獲盛名的兩位台灣心理師推薦序,我感到十分的不值,他們的專業意見,就在真假交錯的故事中被沖淡了。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以學術為錨,定位深度思考邏輯。文學│史地│社科 精選3本7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