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以進大同:台北同志生活誌

以進大同:台北同志生活誌

  • 定價:200
  • 優惠價:918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17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世人談起國際化同志都會,通常會先褒揚紐約、舊金山、倫敦、東京、曼谷等等。但是台北市堪稱後起之秀,同志文化的生猛元氣有時候比上述的老字號更加可觀。台北的同志文化在表面上看起來還屬於快速成長的青春期,但是在表面之下卻是底蘊深厚的老靈魂。我樂見這本書帶領國內外人士認識台灣同志的革新與鄉愁。──紀大偉(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同志文學史》作者)

  「許多人以為,台灣有全亞洲最大規模的同志遊行,代表台灣的同志處境已經沒有什麼問題。但只要忘記不公不義曾經怎麼壓迫,失去抵抗的能力和意志,歷史也可能走回頭路。」──喀飛(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理事)

  同志平權運動持續累積戰果,在大步向前的同時,更不可失落對過去的凝視。台北同志一路走來的地景記憶、社群認同,所遭受的不平、屈辱、漠視與污名,既隨著時代改變,卻也未曾完全的成為過去。

  這是一次盛大的、跨越時空的同志集體現身,八位新世代創作者用書寫對抗遺忘,紀錄不容缺席的同志族群身影,從這裡開始,和同志一起走出黑暗王國,解開異性戀主流的空間結界,看見同志,看見每一個台北人。

本書分為兩輯:

  輯一「現身」走進台北各同志文化地景,回溯台北車站的同志創世紀、新公園裡的黑暗王國、西門紅樓的熊族樂園、三溫暖的壓抑情慾、T Bar與 Gay Bar的現身與隱匿、公館彩虹社區以及驕傲狂歡與平權倡議的戰場──凱達格蘭大道,書寫同志在此的情感、日常與記憶。

  輯二「存在」探討文學、刊物、出版、影視、劇場以及徵友史中的同志集結與發聲。書末附上同志組織及文學年表。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主編:邱怡瑄


  台南人,中央大學中文系與女研社畢業,台北教育大學台文所肄業,曾任文訊雜誌企劃主編,後任紀州庵文學森林行政經理,現為文訊雜誌行銷企劃總監。曾策劃專題「神州詩社」、「武俠小說」等;展覽「台灣文學雜誌展」、「少年十五二十時:作家年輕照片展」、「彩虹年代:台灣同志文學展」等。編有《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文學現場踏查記》。

編輯企劃: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

  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成立於2003年,一開始只是為了 《文訊》以及保存文學史料、服務作家的「文藝資料中心」籌措資金,卻在文學推廣的路上越走越貪心,2011年經營紀州庵文學森林,從紙上到實體空間,期望創造更多讓文學被看見的可能,和台灣文學一起脈動、呼吸。

林佑軒

  台中人,解嚴的孩子,新生代小說家。台灣大學畢業,空軍少尉役畢,現負笈巴黎第八大學。曾獲聯合報文學獎小說大獎、台北文學獎小說首獎、台大文學獎小說首獎等項,入選《九歌年度小說選》、《七年級小說金典》、《我們這一代:七年級作家》等集。著有小說《崩麗絲味》、《冰裂紋》。

馬翊航

  父親來自卑南族建和部落(kasavakan),族名 Farasung。台灣大學台文所博士,博士論文以台灣文學中的戰爭書寫為主題。寫詩,寫散文,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台北文學獎、花蓮文學獎、原住民族文學獎。曾參演《豔光四射歌舞團》。現任《幼獅文藝》主編。

張瑜

 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畢業。曾任文訊雜誌社「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行銷 推廣閱讀計畫」、「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第六階段等編輯及活動執行。

陳栢青

  台中人。台灣大學台文所碩士。曾獲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台灣文學獎等。以筆名葉覆鹿出版小說《小城市》,獲九歌兩百萬文學獎榮譽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銀獎。另著有散文集《Mr. Adult 大人先生》。現與顏訥共同主持直播節目「作家事」。

陳韋臻

  自由文字工作者。雲林的同性戀女兒。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曾任《破週報》文字記者,編輯《踏青——蜿蜒的女同創作足跡》等。遊走在性/別、電影、劇場、視覺藝術與文化研究範疇之間。

喀飛

  參與同運近20年,關注同志及兒少性權、愛滋人權、老同文化、媒體污名、台灣同運史。曾任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理事長、《台北同話》廣播主持人。現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理事、性愉悅性教育網站「爽歪歪」站長。編有《彩虹熟年巴士》。曾在《酷時代》撰寫專欄「台灣同運現場」。

翟翱

  花蓮人,曾在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走過一圈,曾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花蓮文學獎等文學獎項。曾任《秘密讀者》編輯成員。現為媒體編輯。

蔡雨辰

  中央大學藝術學碩士,文字工作者,曾任《破週報》執行主編,文字散見於博客來OKAPI、放映週報、《今藝術》、《聯合文學》。主編有《拒絕被遺忘的聲音:RCA工殤口述史》、《踏青——蜿蜒的女同創作足跡》、《拆解藝穗.十年報告》、《漫遊雙和:走尋城市故事》。目前正在進行90年代同志刊物之口述計畫。
 

目錄

∣前言∣
台北同志文化地景的歷史意涵 /喀飛
 
∣輯一∣現身──地景.記憶
創世紀的第一章──環繞台北車站周邊的男同志伊甸園 /陳栢青
往樂園的夜航船──二二八公園 /馬翊航
走過紅樓,點亮彩虹燈 /林佑軒
男人是水做的──三溫暖文化 /馬翊航
現身與隱匿──溫泉、泳池、海水浴場 /馬翊航
杯酒人生,彼此現身──守護青春鳥的台北男同志酒吧 /翟翱
台灣女同志酒吧的時空分布 /陳韋臻
同志社區──公館 /蔡雨辰
同志大會師──凱達格蘭大道 /林佑軒
 
∣輯二∣存在──媒體.集結
在文學裡看見(不同)同志 /翟翱
同志作夥來「做運動」辦雜誌 /蔡雨辰
出版發聲為同志 /張瑜
追索身分認同的繹演──談台灣同志劇場 /蔡雨辰
彩虹光影的折射──小談近卅年台灣同志影視 /陳韋臻
今在此沿時間線徵友──打開同志徵友史 /陳栢青
 
∣附錄∣
台北同志組織,集結、運動年表(1989-2017) /陳韋臻
台灣同志文學年表(1961-2017) /邵祺邁
關於「同舟:華文LGBT文史工作計劃 / 檔案館」 /邵祺邁
 
∣後記∣
生命的連接點──寫在「以進大同:台北同志文化地景特展」開幕前夕 /邱怡瑄
 
 

前言
  
台北同志文化地景的歷史意涵
◎喀飛(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理事)

  
  「同志文化地景」記載著昔日同志生活的軌跡,蘊藏許多過去同志生活的悲歡歲月。這次的「以進大同:台北同志文化地景特展」,藉著呈現實體和虛擬的同志文化空間,讓這個時代的社會大眾重新認識同志社群。
  
  台灣有組織化的同志平權運動,要從第一個女同志團體「我們之間」1990年成立開始計算,迄今已經27年。這將近30年的歷史,各團體從各種不同領域、針對不同議題、以不同方式開始進行改變同志處境的平權努力。在此之前,許多同志只能以一己微薄力量對抗整個社會加諸於同志身上的偏見和歧視壓力。
  
  不論是實體的公園、三溫暖、酒吧、戲院,或是虛擬的網路同志討論區、雜誌交友欄,創造群體連結的同志廣播、同志雜誌或同志團體,每個同志文化空間都是同志生命實踐的堡壘,也是同志生命交會的記憶站。回顧及認識同志歴史空間,是為上一個世代的台灣同志重溯、重建歷史。
  
  你不會聽到有人跟你介紹異性戀空間,因為全世界早已被預設為當然的異性戀空間,這種理所當然的預設,凸顯同志空間存在的稀少珍貴與重要。特別是早年,同志處境比現在更艱難的時代尤其如此。
  
  循著歷史軌跡尋找,有些空間的樣貌早已歷經歲月擠壓而變換更替,也有許多同志歷史空間已經不復存在,只留遺跡。今天回顧,是對於曾在這些地方發生過的事件,檢視其所標示、昔日同志的遭遇和困境。
  
  從同志歷史、同志平權運動的角度來看,要充分理解同志文化空間的歷史意義,可以從六個意涵來認識其重要性:
  
  一、理解同志處境先認識出櫃困境
  
  同志因為社會的歧視和壓力而不敢出櫃(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同志身份),是談同志處境非常核心的一件事,理解同志為什麼不敢出櫃才能感受到同志遭受的壓力。當社會上還有很多人不夠理解同志,對同志的描述充滿了刻板印象和成見。過去年代,大眾傳播媒體上出現同志時,幾乎都是負面新聞,不論是犯罪事件,或是充滿汙名的疾病與性的新聞,繼續複製及渲染長期以來的偏見。
  
  當同志不知道身邊的人是否能夠接受,只好被迫選擇隱瞞自己的同志身份,這是因為他們不想失去身邊最好的死黨、每天生活的同學及朋友、關係密切的家人。不敢出櫃讓同志必須獨自承擔各種喜怒哀樂,即使來自職場、社會或學校的龐大壓力,也沒有人可以訴說,只能一個人面對。對於青少年同志來說,這樣的壓力更大。
  
  二、能卸下面具做自己的地方
  
  不敢也無法在朋友、家人面前出櫃,每個同志都戴著面具,假裝自己是異性戀以免身份被「識破」,也因此無法在平常生活中互相遇見。許多青少年同志常孤獨地以為,全世界是不是只有自己是同志。另外,遭受壓力而進入異性戀婚姻的同志,扮演雙重身份的時間更長,周一到周五在(異性戀婚姻)家庭中扮演老公/老婆、爸爸/媽媽的角色。只有假日、週末的夜晚,才有機會來到同志空間,卸下面具做自己。在同為同志的其他人面前,回歸同志真實身分,在這裡不隱瞞地表達內在情感與慾望。等時間一到,走出這個可以信賴的空間時,就又必須繼續戴上面具,假扮異性戀度過平常的日子。
  
  對昔日的同志朋友來說,同志空間給予的就是可以做自己的信任與安全。
  
  三、生命連結對抗孤獨與壓迫
  
  同志空間對同志來說,還有一項具體而重要的意義是「跟自己人連結」。
  在同志空間,世界上不再只有自己一個人是同志,認識其他有共同生命經驗的朋友,互相交流分享、彼此鼓舞,甚至有機會固定聚會、形成同志團體;或是遇見能夠互相扶持、共同生活的伴侶,談一場戀愛、體驗親密關係。
  
  因為連結,讓自己不再孤單,有機會抒解各種社會壓力。進一步與同志社群建立連結網絡,瞭解社群文化和生活資訊,熟悉並獲得社交能力,這些都是為了改變一己無法對抗社會壓迫的處境,讓同志生命的內容更豐富,也是形成同志平權運動團體的基礎。
  
  四、圍繞著交通要塞的空間分布
  
  觀察各地同志實體空間的起源和分布,有一個共通的特色就是,傳統(男)同志空間所聚集區域經常是靠近重要的交通據點。以台北市來說,台北車站附近到228公園一帶,再往西延伸到西門町,都是在這樣一個地緣關係的範圍。台南車站附近的中山公園(現名台南公園)、台中車站附近的中山公園(現名台中公園),也都有類似情況。
  
  在早期,同志空間少,傳遞訊息不易,同志空間所在位置的情報因為擔心曝光,只能透過人際關係口耳相傳。選擇在火車站這類大型交通據點附近設置,便於口耳相傳資訊,也方便共同生活圈鄰近郊區城鎮的同志容易前來。這種提高可及性的策略,是長時間摸索下,空間經營者累積的體貼和經營智慧。
  
  五、科技進步影響同志社交及公共參與
  
  日新月異、變化萬千的通訊科技和社交媒介,對於20年來的現代社會有巨大影響,同志的社交和公共參與也深受影響。
  
  90年代中期網路興起,因為「匿名性」與「超越地理限制」的特性,讓年輕世代同志得以無後顧之憂地使用網路BBS,打造虛擬的彩虹社區,這除了開闢同志連結互相認識的新平台、新世界,也給同志們有機會練習公共事務的參與,為當時蓬勃發展的同志運動蓄積能量。回顧歷史,同志平權運動可以說是台灣網路發展初期,第一個深度依賴並受惠於網路普及的社會運動。
  
  手機在90年代末期開始普及之前,一般人只有家用電話,當時的同志社交受限於出櫃壓力,許多人不敢將家裡電話號碼告訴剛認識的同志朋友,人際連結因此受到很大的侷限。這件事直到手機普及,個人通訊成為主流之後才改變。
  
  2010年前後逐漸風行的智慧型手機更是帶動通訊與社交媒介的大變革,即時通訊讓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變得更便利與頻繁,同志社交大受影響。連帶的社交軟體興起,改變同志交友方式。
  
  但是在看似縮短距離、提供超級便利的交友軟體世界,同志的交友也產生新的門檻,身體資本的差異形成新的階級。那些老的、醜的、沒有身材的,缺乏誘人身體條件、沒有吸引人照片的,變成同志輕鬆交友神話下的邊緣人。
  
  科技從看似形式平等的媒介型態,變成營造不平等發言權階級的實質門檻。這是包括同志族群在內的人類社會,一個新的平等議題。
  
  六、歴史的啟發與教訓
  
  這些年常有人邀請我演講台灣同志運動史,我會請上課的朋友寫下一件和他有關的同運歷史事件,説明這件事對她(他)的影響,如果一堆表列的歷史事件對她(他)來說距離太遙遠,就挑一件自己會感興趣、很想瞭解的事件。
  
  這個方式讓參與者將個人經驗(或關注)融入更大的同運歷史脈絡,看到個人生命史與大環境、大時代的連結與交織。回顧同志歷史最重要的意義,是讓歷史的經驗帶給現在的同志具備歷史視野,得到走下去的力量,而對非同志來說,瞭解同志歷史是看見弱勢者的社會處境,讓同理心能夠延伸看見更多不一樣的弱勢族群,啟發公平對待其他人的社會意識。
  
  許多人以為,台灣有全亞洲最大規模的同志遊行,代表台灣的同志處境已經沒有什麼問題。我不這麼認為,當我們從同志文化地景去認識過去台灣同志的歷史,得到的重要提醒是:不要以為,當下過得還可以,是天上掉下來的恩賜,就可以不用再奮鬥。歴史的路徑從不必然是直線前進,只要忘記不公不義曾經怎麼壓迫,失去抵抗的能力和意志,歷史也可能走回頭路。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8965942
  • 規格:平裝 / 144頁 / 32k / 13 x 19 x 0.7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今在此沿時間線徵友──打開同志徵友史(節錄)

◎陳栢青

「好兄弟,我十四歲便在公園裡出道。」白先勇《孽子》中小玉對阿青說道。「出道」被同志用來稱作進入圈子、認識友伴的開始,只是公園、酒吧固然是出道的首場見面會,早年訊息傳播管道有限,同志認識依賴口耳傳播,或經過報刊報導,才能得悉聚會場所。而時代並不友善,「同性戀加好奇心=愛滋病」,1991年《中國時報》仍可以見到這樣的標題,同志或憂慮他人眼光,或出於害羞,縱然知道同志聚會地點也不敢前往,那使得「出道」無期,認識朋友變得加倍困難。茫茫人海中如何尋找彼此?勇敢踏出一步,卻怕真心換絕情,「徵友」成了一次大冒險,透過各種方式現身,又達到隱身的效果,隔了一層,其實已經最暴露了。隱與現之間,也就成感情與慾望的引線。寫不完同志徵友史其實是同志生存史,希望認識別人,原來是接受自己的過程。

徵友欄

徵友欄不過方寸,對很多人而言,也就是天地了。訊息流通不方便的年代,刊物與雜誌上的筆友欄、徵友文是異性戀交友的重要管道,但春光藏不住,生命都會自己找到出路,八零年代《愛情青紅燈》雜誌號稱「軍中最紅的民間刊物」,傳之於軍旅,過手未必是異性戀男子,便多出幾雙同志的眼睛在其中暗眨,盼被看見。而《世界電影》雜誌帶來流行文化資訊,盛行於中產階級與學生族群中,徵友欄間或可見同志突圍足跡。至九零年代,於《愛情青紅燈》和《世界電影》雜誌上徵友竟成一股風潮。1995、1996年《世界電影》雜誌上每個月至少有四分之一徵友訊息或明示或暗示,同志在搶灘登陸。

八零年代《愛情青紅燈》設有「筆友(心情信箱)」,《世界電影》上則有「影迷俱樂部」, 但畢竟標榜「鼓勵未婚青年男女,開拓正常交友空間、寬闊思想生命為宗旨」,並且「對於違反本宗旨之函件,或詞語曖昧不當者,本來得以退件不刊出,或逕於刪修」,同志要隱藏其中,並同時顯露自身存在,「異中求同」變成求生策略。文字上偷渡,想方設法暗示,只有自己人知道。

徵友文可以古典,例如「小威,男,22歲。一場幽夢同誰近,千古情人獨我痴。願在青埂峰下,三生石畔,與你年年月月日日,期盼有志青年來信。」,文字用典,期盼有志青年來信,又與之月月日日。雖不明說,但身份也是天地可鑑了。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用一代人的努力終結氣候危機《再生》|自然科普展7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