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 定價:480
  • 優惠價:943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38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本書以城市生理學的角度出發,指出城市的規劃與重建,首重了解城市神秘和複雜的運作方式,以及城市人的真實生活。書的第一部分從許多真實案例中歸納出街道鄰里在都市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聚焦一個普遍性原則,就是城市需要一個非常複雜、細緻、多樣化的土地利用形態,在經濟和社會各方面不時相互支持。這也是作者的論述核心。第三部分對住宅、交通、設計、規劃提出建議,並討論城市在處理組織複雜性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書中最後強調,必須將城市看待成一個具有複雜秩序的有機體,以生命科學的社會工程來處理都市計畫的複雜問題,那樣才有可能賦予城市生命和活力。這是偉大城市的基本條件,也是最高境界。否則,只對城市的外觀進行規劃,而不思索城市有哪些與生俱來的功能秩序,是註定失敗的。

  2006年4月25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北美各大媒體紛紛以大篇幅報導一名沒有大學文憑和「專業」背景的老太太過世,這就是《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一書的作者,珍.雅各。這是她的第一本書,也是成名之作,一本徹底顛覆當時歐美規劃理論的經典之作。1961年剛出版時,便以淺白易懂的庶民觀點,深入人心。歷經半個世紀,它的影響力至今持續不墜。

  本書從社區鄰里的街道生活和商業及文化的多樣性等「生活城市」的概念出發,強調唯有多元混合的「人性尺度」,始能造就「平凡而偉大的城市」。因而對於大規模開發和夷平式更新的都市發展策略,大加抨擊。1996年紐約市立圖書館精選出版的「世紀好書」將它與韋伯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凱因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魏伯倫的《有閒階級論》等書,並列為20世紀「經濟與技術類」中,十一本最重要的經典巨著之一。

本書特色

◎全書以淺白的話語和實際的生活案例,闡述美國大城的興衰之道。
◎立論基礎均奠基在真實的城市生活,並用這些具體的生活經驗,對20世紀的主流規劃與建築理論加以反省和批判。
◎將城市視為一個有生命的有機體,用生理學觀點理解城市運作機制,有助於反思都市計畫如何與市民生活完美結合。
◎本書探討的「混合使用」多樣性策略,提醒讀者如何善用現有的珍貴城市資產,創造一個神奇非凡的生活城市。

作者簡介

珍.雅各(Jane Jacobs)

  都市計畫界的傳奇人物──珍.雅各(Jane Jacobs),原名珍.巴茨納(Jane Butzner)。1916年誕生於美國賓州產煤的小鎮。高中畢業後到紐約闖蕩,當過速記員和自由撰稿人。也曾到哥倫比亞大學修習通識課程,但並未完成學業。1944年和建築師羅伯特.雅各(Roberts Hyde Jacobs)結婚,成為世人熟知的珍.雅各。婚後夫妻住在紐約格林威治村,育有三名子女。1952年擔任《建築論壇》的副主編。1956年應邀到哈佛大學演講,並為《財星》雜誌撰寫一篇〈市區是為人民而存在〉的專題,獲得廣大迴響,也促成本書的出版。

  在真實生活裡,雅各致力反對興建快速道路,並積極主張鄰里的多樣性。1968年舉家移居多倫多,繼續帶領民眾對抗政府不當的都市開發計畫。即使兩次被捕入獄,也不減對都市鄰里的熱情與關懷,是捍衛街道生活的城市保姆。1974年成為加拿大公民。2000年以著書傳道獲頒美國建築博物館的史卡力傑出獎。2006年逝世,享年91歲。

譯注者簡介

吳鄭重

  台大經濟系畢業、大同工學院企管碩士、英國伯明罕大學休閒與觀光研究碩士、倫敦政經學院地理學博士。目前任教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主要研究興趣為日常生活地理學、都市與文化研究、性別與身體空間、聲音與影像地理學等。

 

目錄

作者簡介:珍.雅各布斯
作者序:現代圖書館版本
謝誌

第一章 導論

第一部分  城市的特性

第二章 人行道的使用:安全
第三章 人行道的使用:接觸
第四章 人行道的使用:教養兒童
第五章 鄰里公園的使用
第六章 都市鄰里的使用

第二部分  城市多樣性的條件

第七章 多樣性的產生要素
第八章 需要混合主要用途
第九章 需要小街廓
第十章 需要舊建築
第十一章 需要集中
第十二章 多樣性的迷思

第三部分  沒落與再生的力量

第十三章 多樣性的自我破壞
第十四章 邊界真空的詛咒
第十五章 貧民窟和去除貧民窟
第十六章 細水長流與氾濫成災的資金

第四部分  不同的戰術

第十七章 補貼住宅
第十八章 汽車侵蝕城市或是城市箝制汽車
第十九章 視覺秩序的限制及可能性
第二十章 拯救計畫
第二十一章 地區的治理與規劃
第二十二章 城市究竟是哪一類問題?

索引

 

  當我在1958年開始撰寫本書時,本來只是打算描寫良好的城市街道生活如何輕鬆自在地提供文明與令人愉快的服務——然後感嘆規劃和建築的流行是如何地抹殺這些必要和迷人的特質,卻沒有強化這些特質。這是本書第一部分的一些內容——那是我原本的構想。

  但是開始了解和思考有關城市的街道和都市公園的弔詭之後,讓我進入一個意想不到的尋寶過程。我很快就發現在平庸無奇的景象——街道和公園——背後所隱藏的價值,和城市其他特性的線索和關鍵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一個發現導致另外一個發現,一個接著一個……其中一些尋寶的發現,讓我得以寫作本書的其他部分。至於其他的發現,我又寫成其他另外四本書。顯然,這本書對我有相當程度的影響。並且引領我進入往後一生的工作。但是它還有其他的影響嗎?我想是一半一半。

  有些人喜歡走路去辦事情,或是覺得如果住在那樣的地方,就可以走路去辦事情。另外有些人喜歡坐車去辦事情,或是如果他們有車的話,就會開車去辦事情。在汽車發明之前,有些人喜歡駕馭馬車,還有許多人希望他們能夠搭乘馬車。但是我們從小說、傳記、傳說得知,有一些人的社會地位讓他們必須騎馬——除了在鄉間的漫步之外——他們渴望地看著身旁經過的街景,期待能夠參與其中,獲得友情、熱鬧、驚奇和冒險的承諾。

  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把現代人分成走路和坐車兩種。本書可以馬上被走路的那群人所了解,既真實又渴望。他們知道本書所說的一些事情,這和他們享受、關心和經驗的事情是一致的。這件事情一點也不令人意外,因為本書大部分的資訊都是從觀察和傾聽走路的人而來的。他們是這個研究的協同人員。我們相互合作,為他們所知道的事情,找出合理的正當性。時下的專家並不尊重走路的人所知道和珍惜的一些事情。在他們的眼中,這些人是古板和自私的——是進步的巨輪揚起的令人討厭的沙塵。即使所謂的專家是奠基在無知和愚蠢之上,要讓沒有公信力的人群起反對有公信力的人,並非易事。這本書變成對抗這種專家的有力武器。但是要說本書產生「影響」的效果,毋寧說它是證實一些事情和與一些人合作,可能更為正確。相反的,本書非但沒有和坐車的人合作,同時也沒有對他們產生影響。據我所知,到現在依然沒有。

  在都市計畫和建築科系的學生當中,情況類似,都是反應不一。但是特別奇怪的是,當這本書出版的時候,不論學生個人的經驗或偏好是走路或是開車,他們都被嚴格訓練成反城市(anticity)和反街道的設計者和規劃師:被訓練成彷彿他們是奇怪的開車人,而且其他所有的人也都是。他們的老師也是如此被訓練和調教的。所以,事實上,整個和城市實質形式有關的人員(包括銀行家、開發者、還有被規劃願景及理論同化的政治人物),都變成保障有害都市生活的形式和願景的把關者。然而,在建築系的學生當中最為明顯,還有部分規劃學院的學生也是,他們是走路的人。對於他們而言,這本書是有意義的。他們的老師(雖然不是所有的老師)傾向將本書視為垃圾,或是如同一位規劃者所言,是「諷刺、咖啡館裡面的胡言亂語」。但是這本書,真的有夠奇怪──有時候,我真懷疑──每當要讓學生知道如何對抗實踐者愚昧無知的想法時,這本書總是會出現在各種必讀或是選擇性閱讀的書單裡面。的確,那些大學老師告訴我的,就是那種愚昧無知的想法。對於學生裡面的那些走路的人而言,本書是具有顛覆性的。當然,它的顛覆性,並非全然是我的傑作。其他的作者和研究人員——尤其是威廉?懷特(William H. Whyte) ——也是非常反對批評反城市想法的不可行和無趣。在英國,《建築評論》(Architectural Review)的作者和編輯早在1950年代中期,就已經提到相同的事情了。

  當前有許多建築師,其中包括一些年輕的規劃師,具有強化城市生活的絕佳想法——美妙、天才的想法。他們也有實現他們計畫的技能。這些人和那些我曾經嚴厲批評為冷酷、輕率的城市操控者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但是在這裡我們碰到一件令人悲傷的事情。儘管自大的把關者的人數已經隨著時間逐漸減少,但是門檻本身卻是另外一件事情。在美國的城市裡面,反城市的規劃還是出奇地頑強。它還是存在於數以千計的法規、內規和法律條文當中。由於既成的做法也存在於官僚的怯懦之中,它還存在於被時間弄得無情、不察的大眾態度裡面。因此,當人們見到一群老的城市建築曾經被有用地重新作為嶄新和不同的用途時,在人行道被拓寬和行車道被縮減的適當地方——在步行交通喧鬧和繁忙的街道,在辦公室關門之後不再是荒漠之地的市區,在新的建築物被合理的插入舊建築當中以填補都市鄰里的空缺和破爛,並且結合得天衣無縫的地方,我們可以確定,在面對這些障礙時,人們曾經付出許多努力。有一些外國的城市在這些事情上面,有很高的成就。最好的情況就像面臨嚴格的考驗,但是通常的結果都是讓人心碎而已。

  在本書的第二十章,我提出在城市裡面自我隔離的住宅計畫的地面層,可以劇烈地改變,代之以兩種可能的方案:設置大量新闢的連結街道,讓住宅計畫和正常的城市接合起來;同時,再利用在這些新增的街道上面增加不同的新設施的方式,將住宅計畫本身改造成具有都市活力的地方。當然,問題在於新的商業設施需要能夠在經濟上發揮功效,才是真的有用的措施,而不是假的裝飾。

  據我所知,讓人失望的是,在這本書出版之後的30年間,並沒有人實際嘗試這一類激進的重新規劃。當然,隨著時間十年十年的過去,要執行這些提案的難度也越來越高。那是因為反城市的計畫,尤其是大規模的公共住宅計畫,多半讓它們周遭城市的環境變得更糟,所以隨著時間的流逝,能夠讓它們融入的健康城市,也越來越少了。

  即使如此,將城市的住宅計畫改變成城市的大好機會,依然存在。應該先嘗試看看比較簡單的機會,因為這是一個學習的挑戰,好的政策會讓所有的學習從簡單的事情先開始,然後再逐步朝向困難的事情邁進。現在是該將這個學習用在郊區擴張的時候了,因為我們不能再無限制地持續擴張下去。能源的浪費、基礎設施的浪費,還有土地的浪費,這些成本太高了。而且如果現存的郊區擴張能夠密集地發展,更節約地使用資源,我們需要學會讓郊區擴張的密集和連結,對於走路和開車的人,變得有吸引力、有趣、安全和得以持續。

  有時候本書還被稱讚有助於阻止都市更新和貧民窟清除的計畫。如果這是真的,我會很樂意接受這樣的稱讚。但實際上,現實情況並非如此。在這本書出版多年之後,都市更新和貧民窟的清除,還持續它們毫無節制的粗暴行為,只是最後終於向失敗低頭。但是即使是現在,當有所期待和忘記前車之鑑的念頭萌生時,又有借給開發者氾濫成災的資金和足夠的政治驕傲及公共補貼在一旁煽動時,它們又會蠢蠢欲動。例如,最近的一個例子就是倫敦龐大而且遭逢破產的加納利倉庫(Canary Wharf)*計畫,它被孤立地放進倫敦荒廢的船塢區**,並且拆除了深受居民喜愛,淳樸的狗島(Isle of Dogs)社區。

  讓我們回到從街道開始,進而引導到一件又一件事情的尋寶過程:在這個過程的某些時候,我了解到自己是在從事都市生態學的研究。它聽起來像是隨便記錄浣熊如何在城市裡面的後院和垃圾袋中覓食(這的確發生在我居住的城市,有時候甚至發生在市區),老鷹可能可以減少摩天大樓鴿群的數量,等等。但是我所說的都市生態學和在野外實察的學生所說的自然生態學,有些不同的地方,也有一些相似之處。自然生態系統的定義是「在特定時空單元之下,由物理—化學—生物的過程所構成的系統。」我用類比的方式,也為城市生態下一個定義,那就是在城市和依附城市之內,特定時空範圍之內的物理—經濟—倫理的活動過程。

  這兩種生態系統——一個是自然創造的,另外一個是人類創造的——有共通的基本原則。例如,這兩種生態系統——假設它們不是不毛之地——都需要許多多樣性來支持它們。在這兩種情況之下,多樣性會隨著時間有機地發展,而且不同的元素之間也會以複雜的方式,相互依賴。在這兩種系統裡面,生命和生計的多樣化利基(niches)愈多,它對生命的負載能力(carrying capacity)就愈高。在這兩種生態系統裡面,許多小型和不明顯的元素——很容易就被忽略或是只被粗略地觀察到——可能對整個生態系統有關鍵性的影響。這和它們的大小或是加總起來的數量相較,根本不成比例。在自然生態系統裡面,基因庫是基本的寶藏。在城市的生態系統裡面,工作的種類是基本的寶藏。再者,工作類型不只會在新的增生組織中自我複製,它們還會互相混合,甚至突變成意想不到的新工作。由於元素之間複雜的依存關係,這兩種生態系統都很脆弱,容易受到干擾和破壞。

  然而,如果不是受到致命的干擾,它們是堅韌和精力充沛的。當它們的過程作用順利,生態系統就會趨於穩定。但是就深層的意義來說,穩定只是一種幻覺。正如一位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圖斯(Heraclitus)所言,他在很久以前就觀察到,所有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不斷在改變。當我們以為自己看到靜態的情況時,事實上我們是看到過程的開始和結束同時發生,沒有什麼事情是靜止不動的。城市也是一樣。因此,要研究自然或是城市的生態系統,都需要相同的思維。它不是聚焦在「事情」上面,並且期待它們自我解釋。過程永遠是最根本的;當參與者參與其中時,事情才有意義,不管它們的影響是好是壞。

  這種看法還很新鮮,或許這是為什麼對於想要了解自然或是城市生態的知識追求,似乎沒有止境。所知道的事情有限,而不知道的事情更多。

  我們人類是世界上唯一建造城市的生物。不同昆蟲的群居之地,它們是怎麼發展的,做了些什麼事情,以及它們的潛力,都不一樣。對我們而言,城市也是一種自然生態系統,它們不可以隨意被拋棄。在人類社會繁榮發展,而不是停滯衰敗的時候和地方,有創造力和運作良好的城市總是位居核心的地位。它們曾經產生影響,而且還會發揮更大的影響力。現在也是一樣。衰敗的城市,沒落的經濟和持續增加的社會問題,總是結合在一起。這並非偶然。

  人類要盡可能了解城市生態,這是刻不容緩的事情——我們可以從城市過程的任何一個點開始。良好的都市街道和鄰里所提供謙卑和有活力的親切服務,或許和其他事情一樣,都是一個好的開始。所以當代圖書館發行這個新的版本讓新一代的讀者能夠對城市生態感到興趣,尊重它的神奇,發現更多的事情。這讓我感到非常振奮,也衷心地期盼。

珍?雅各
加拿大,多倫多
1992年10月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31672
  • 叢書系列:現代名著譯叢
  • 規格:平裝 / 540頁 / 16k菊 / 14.8 x 21 x 2.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十章需要舊建築
條件三:地區必須混合不同年齡和狀況的建築物,包括相當比例的舊建築。
城市非常需要舊建築,沒有它們,可能就無法發展出有活力的街道和地區。但是我所說的舊建築,不是像博物館那種老建築,也不是指回復到非常良好和昂貴的狀態的那種老建築維修復原——雖然它們也是精緻和美好的元素——而是其他許多簡單、平凡、廉價的舊建築,包括一些傾圮的舊房子。

如果一個城市地區只有新建築,那麼可以存在的企業自然只限於那些可以負擔這些高成本新建築的一些企業。這些占據新建築的高昂成本,可以用租金或是業主對營建的資金成本支付利息或攤銷的方式來分攤。然而,不論這些成本如何回收,它們終究必須回收。因此,負擔營建的企業必須能夠承擔一個相當高的管銷成本——比舊建築更高的成本。要能夠支持這麼高的管銷成本,企業必須是(a)高利潤,(b)受補貼。

如果你看看現況,你會發現通常只有大規模、高周轉率、標準化或是受到高額補貼的事業才負擔得起新建的成本。連鎖店、連鎖餐廳和銀行,會採取新建的方式。但是鄰里的酒吧、小書店和當舖,會選擇舊建築。超級市場和鞋店經常選擇新建築;好的書店和古董店則很少使用新建築。受到大量補貼的歌劇院和博物館,經常採用新建築;但是一些非正式的藝術提供者——例如藝術工作室、畫廊、樂器行和美術用品社等,這些只要一張桌椅就可以搞定的低獲利的後室(backrooms)經營——則會使用舊建築。或許比街道和鄰里的安全和公共生活所必要,還有它們的便利和特質能否受到重視,更重要的是,有數以百計的一般企業,可以在舊建築中成功的經營,卻被新建築高昂的管銷成本,無情地扼殺了。

對於各類創新的想法——不論最終多麼賺錢或是其中有些想法最後證明是如何成功——我們沒有這種餘裕在高經濟成本的新建築中碰運氣地嘗試錯誤和實驗。舊的想法有時候可以採用新的建築,新的想法必須使用舊建築。

即使是能夠在城市中支持新建房子的企業,在它們周遭也需要舊建築。否則它們作為一個吸引人的整體事物或是整體環境,在經濟上會太局限——因此在功能上也會太局限,以致於無法變得熱鬧、有趣和便利。在城市裡面任何一個地方,豐富的多樣性代表著高收益、中收益、低收益和無收益企業的混合。

老舊的建築對於一個城市地區或是街道的唯一害處就只有老舊——每一件東西變老和磨損所造成的缺陷。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都市地區不會因為全然老舊而失敗。剛好相反。這個地區是因為它的失敗才全然老舊。由於某些理由,它所有的企業或居民無法支持新的建築。或許,等他們成功之後有能力新建房子或是修復舊宅,這些老舊的建築物已經無法留住當地的居民或企業;他們成功之後就離開當地,到別的地方發展。當地也無法吸引新的居民或企業進來;人們看不到這裡有什麼機會或是吸引人的地方。在一些例子裡,這種地區可能在經濟上太過貧瘠,因此在別處經營成功的企業,就在當地新建或是重整它們的處所,卻沒有在這個地區賺到足夠的錢來做相同的事情。

會員評鑑

4.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5
|
2021/10/04
本書是經由國科會經典譯注計畫支持,舊版應是早年譯本沒有授權,原書係在1961年出版,即將滿六十年。網路上找尋相關書籍與討論分析資料相當多,都市計畫,社會學系相關師生的討論也不少。甚至有北一女在學學生的讀書心得。

這本書很好讀也很難讀,行文風格是不談理論基礎也不條理分明,很多時候都是直接範例說明,直接就街道觀察而說明現況,同時記錄成書當年的街道的使用狀況,一方面是讀者對於描述之現場背景不了解,一方面是夾雜入作者抗議很多當時都市重劃的觀點,導致很多文字不容易融入其中,失於整體論述的塑造。對於習慣於教科書式的閱讀者,更沒有條理分明的論述,依序說明的各各陳述。本書需要讀者的更多分析,才能由整個文字迷霧中,整理出整個論述與理論重點。也就說需要讀者更主動的探索與整體重建,而不是被動的吸收。

換過方法說明本書,甚麼是城市,在中國古代「城」與「市」有著不同的含義。「城」是指四周的城牆,築此以資保障」;「市」則是指商品交易地方。分工的出現,兼具保護與交換的目的慢慢形成城市,離今萬年左右的古蹟遺址挖掘就慢慢證明城市出現。有人群聚集就出現城市的雛型。這些挖掘也證明城市與農業文化可能是同時起源。

在一般城市起源說有防禦說,宗教說,生產力說:除了商品交換外,幾乎所有手工藝都是由都市開始,多數的西方電子遊戲,城市模擬中會有打鐵坊,磨坊,麵包坊等基本的手工藝出現,增進生產的工具,生產力強就會有交換,這一點就會出現社會分工說,由臨時交易點變成固定市場。這一點與商業起源說又混雜一起。只有人文主義出現人才;上層結構奠基於底層結構的穩固,題外話,中國古代的權力結構,皇權-官僚(仕紳,人才,世家)-農民。有大量的農民才能匯集出人才與官僚的中間階層。最後是地利說,自然地理說明城市的產生,交通運輸方便,自然資源豐富等條件。本書作者斷言城市先於農村,居住其中當以人的需求,更焦點的說是居住其中的人們得到的便利為第一優先。都市的規劃如何才是正確的?對於政治運作、經濟創新、交換想法、維持治安以及都市功能性的混用都顯出作者的主張。

很多導讀對於書籍與作者珍‧雅各給予相同的重視與說明,可能因為她不是建築或都市計畫專業科班出身,來自身在紐約成長的生命經驗為基礎,強力批判當時的都市更新政策,摧毀既有社區,創造孤立不自然的都市空間。並給予後世整個理論影響力很大。理論概念如「街道之眼」的概念為Oscar Newman引申為非正式監視,發展出「防禦空間」的重要理論,開創出「透過環境設計預防犯罪」(CPTED)。街道芭蕾的概念也由人文地理學家加上「時空路徑」與「身體主體」的概念,而發展出「地點芭蕾」的理論。

當頭棒喝的第一句話就是街道究竟該為誰服務?一個隨時有人各式各樣的商店,容易到達的生活機能,公園裡熙來攘往的人們,不經意地經過人群,確保地區安全的陌生人,看似陌生卻保護家園的他們,雖然只是路過卻照亮地區。街道有信任感,甚至熟悉感,才會親近使用。作者所說的人行道服務!在台灣一個大馬路特別是四線道以上,很容易街道兩邊人群多寡是兩個景象,特別一邊是單獨的大規模建築,晚上沒有使用。社區鄰里的街道生活和商業及文化的多樣性,主要和次要的不同用途之間能夠彼此支持的多元整合,每一區塊都有多種用途使得不同的人們在不同時段使用這個區塊公共設施,建立這個區塊的繁榮,多元混合的人性尺度,街道不要過長,多樣性的路徑造就安全路徑。在台北夜間雖有路燈但是沒有多樣化的街道如公共機構的街道晚上通行的路段往往少有人走,這就是心裡的安全性指標。都市中住商混合使用、新舊年代不同狀況的建築的多區塊混合,多樣景觀,陌生人共處在同一區塊、小街廓、多樣性的居住用途,多種形式住戶,單純居住人口,不同的需求在合理的步行範圍得到滿足,重回行人優先。自然非常反對以汽車為主的都市規劃。造就平凡而偉大的城市。反對大規模開發和夷平式更新的都市發展策略。後者以巴西首都巴西利亞最為知名,晚上幾乎少行人的都市。

其他如都市的創新,需要發展出夠多的新製造業去補足流失的舊產業空缺;不創新,就沒落;但創新不能依賴大公司、追求高效率便很難創新、小眾生產方能出現創意,追求多樣性是偉大城市的基本價值:滿足都市居民不同的生活需求,建立以街道生活和混合使用為主的規劃原則。就如同生物多樣性是維繫一個生態系統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人口、商業、社會、文化和建築的多樣性,也是維繫城市生生不息的關鍵要素。

譯者特別導讀:包括五個面向(1)1960年代美國主要城市所面臨的發展困境:內城衰敝/郊區蔓延的區域不均衡及為了解決此問題的都市更新政策(2)傳統規劃與建築理論的迷思:師法幾何秩序的空間整頓和威權勢的藍圖規劃(3)雅各的主要觀點及其背後的理論意涵:身體空間、使用參與、街道生活、有機秩序的人性尺度(4)對當前台灣都市發展的啟發(5)延伸閱讀。當時知名空間理論有(柏納姆)城市美化、(霍華德)花園城市、(科比意)光輝城市。另有人推薦:長住紐約的都市愛好者William H. Whyte撰寫書籍:City: Rediscovering the Center。

書的第一部分從許多真實案例中歸納出街道鄰里在都市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聚焦一個普遍性原則,城市需要一個非常複雜、細緻、多樣化的土地利用形態,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相互支持。第三部分對住宅、交通、設計、規劃提出建議,並討論城市在處理組織複雜性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書中最後強調,必須將城市看待成一個具有複雜秩序的有機體賦予城市生命和活力。只對城市的外觀進行規劃,不思索城市有哪些與生俱來的功能秩序是注定失敗的。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

讀了這本書後,您可以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