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博客來選書|5月】《不開車,在路上》|胡晴舫:不開車也能上路

  • 字級


四月博客來選書


不開車,在路上: 一個無車主義者的環球城市觀察行
不開車,在路上: 一個無車主義者的環球城市觀察行
2013年5月選書///
《不開車,在路上: 一個無車主義者的環球城市觀察行》
作者|泰拉斯.格雷斯哥(Taras Grescoe)
譯者|陳信宏
出版社|時報出版


〔博客來推薦理由〕
選擇自己要用什麼樣的方式移動,才是現代人的自由。

〔專業推薦人觀點〕
不開車也能上路
文/ 胡晴舫(作家)
台灣台北生,台大外文畢業,美國戲劇碩士。寫作包括散文、小說、文化評論。著有《城市的憂鬱》、《旅人》、《辦公室》、《濫情者》等書,固定專欄發表於兩岸三地以及新加坡各大中文媒體。新書《第三人》獲第37屆金鼎獎「最佳文學圖書獎」。現居紐約。

汽車驅動西方文明,整個二十世紀的美國盛世幾乎能濃縮為汽車文化,汽油、速食、郊區、附帶停車場的大型購物中心、週末開車郊遊,一度,所有人對都市的想像都停留在美國夢所描繪的郊區環境主義上。市中心只是商業區,供人們去上班消費,入了夜,大家便魚貫驅車回到郊區的大房子,塞在長長的通勤道路上,日日往返耗時一兩鐘頭以上。

長久以來,面對都市擴張的怨言,聽見都市污染的譴責,我常常覺得這不是都市必然的命運,卻是關於都市生活的想像,以及都市基礎設施的討論。很多人因為不喜歡城市而逃往郊區,殊不知此種決定便已經參與了都市擴張的行動(想想那些增建的私家宅院與馬路),增加能源耗費(想想那些必須遷往你家的電線瓦斯網路),來回車程浪費的代價不僅是你個人的生命,也是地球資源的破壞。

有機會住過幾個全球大城市之後,我理解,大眾運輸系統其實是城市的文明指標。越文明的城市,大眾運輸系統越發達,代表了這座城市是否富裕,是否民主,是否盡量彌補貧富差距,不只闢道給有車階級一路暢通,也讓中下階級勞工也能上工無虞。甚至,我會說,還代表了都市的安全係數以及環保良心。

巴黎1900年就有了第一條地鐵,迄今不斷修建。在巴士地鐵齊全準時的香港,養車成為一件蠢事,許多富豪也搭地鐵渡輪,節省寶貴時間。東京美譽為世上頭號中產幸福之都,成熟幾近完美的大眾運輸系統功不可沒。反倒是紐約,雖然號稱資本之都,地鐵系統骯髒老舊,時常無故罷駛,因為貧富差距大,富人開車, 住在自己的「小村落」,車裡來車裡去,因此不在乎地鐵公車系統是否完善,窮人能否準時上班上學、依靠大眾捷運安全到家。

汽車一直是北美生活的重要基礎,無奈北美文化在過去半世紀蔚為強勢,影響了所有新興城市對都市的想像。北京在二十一世紀初為了迅速發展,未先增建大眾地鐵,反倒拆遷地面上的老建築,開道闢路讓數量暴增的汽車先行,結果只是讓環城道路變成大型停車場,塞車竟變成老北京的文化特色,而不是胡同風景,整座城市付出痛苦代價。

加拿大青年作家泰拉斯格雷斯哥做出北美文化的都市反省,推翻畫家達利所說的「只有窩囊廢才會年過四十還搭地鐵」原則,走訪全球都市,探索每座城市成功的秘訣,其實均取決他們的大眾運輸系統。

《不開車,在路上》是一本採訪寫作的範本,作者親身訪問各大城市的交通主管、作業人員、工程師、地方官員以及他們的市民,讀者看見的不只是每一條條鐵軌與單車道、每座城市的梗概導覽,更是城市生活的秘密。這本書也說出了我個人的內心聲音,因為我也屬於窩囊廢族群,我厭倦了關於都市抱怨的陳腔濫調,我相信都市跟人一樣會成長、會變化。城市不會打造城市,是人打造城市。只要改變我們對都市的想像,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就能改造我們的城市。


★五月博客來選書完整清單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都過了這麼久,為什麼我們要記得二二八?

    二二八的故事中不只有受難者,也包括加害者、旁觀者,和島嶼上的每個人;不只包括事情是怎麼發生的,也包括知情的、知道一部分的、不知道的人們怎麼經歷這些事;不只包括真相,更包括去認識它跟我們的關係何在,真相才具有意義。

    2503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都過了這麼久,為什麼我們要記得二二八?

二二八的故事中不只有受難者,也包括加害者、旁觀者,和島嶼上的每個人;不只包括事情是怎麼發生的,也包括知情的、知道一部分的、不知道的人們怎麼經歷這些事;不只包括真相,更包括去認識它跟我們的關係何在,真相才具有意義。

250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