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紙的旅程

【紙的旅程10|constructing imagination】自然洋行團隊的紙泥實驗,一起見證嶄新建材誕生

  • 字級

除了日常器物的使用,「紙」有可能成為其他產業中具有長期量化需求的素材嗎?

博客來在與樹火紙博物館推出聯名商品「好好寫字帖」,透過這個商品讓消費者有機會接觸、了解手工紙的製程,獲得台灣自產本土手工紙的訊息和購買管導,並進一步思考,紙張,尤其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成本的手工紙張,在訴諸感性的文化保存價值外,有沒有可能發展更多符合現代與未來需求的型態,持續被消費者使用呢?第二階段「紙的旅程」於焉展開。

由博客來策展、樹火紙博物館提供紙張與紙材技術支援,邀請四個不同領域的團隊:直物生活文具PEKOE食品雜貨舖RETRO印刷JAM自然洋行建築團隊加入名為「讓在地的紙走入生活」的紙材創作展,以「翻轉、鏈結、印記、構築」幾種概念,創作出各種不同面向的商品、體驗和實驗。

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特別延續「紙的旅程」特別企畫,採訪記錄了每一組參展人發想、製作展品的經過。

//
採訪—王昀燕 攝影—李盈霞、簡子鑫



參展團隊 自然洋行建築設計團隊

自然洋行建築團隊成立於2002年,為結合建築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及創意設計的工作團隊。創辦人與設計總監曾志偉長年旅居帛琉、峇里島等地,經常從自然的元素或歷史遺跡汲取靈感,構成設計中重要的元素,其所帶領的團隊崇尚有機的精神,不斷嘗試在土壤裡面找到養分。代表作品包括「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大溪老茶廠」、「馬洋溪生態建築群」等。




大部分建築設計在思考紙的運用時,多傾向裝飾的操作手法,如燈罩、隔屏,這回自然洋行在集體創意激盪時,核心概念便是希望跳脫此一框架,翻轉建築產業對紙慣有的想像。「相較水泥等建材,紙特別有溫度感,起初想是不是要用手工紙做建築模型,但這並未跳脫建築產業看待紙的觀點,幾經討論,決定創造一個紙的空間,可以跟觀者產生互動。」自然洋行設計師林凡榆解釋從接到博客來的參展邀約,到最終確定呈現面貌的辯證思考。

對一個建築團隊來說,紙材似乎並非絕對必須的存在,直至去年接觸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始知這項平常一定會使用、卻不甚在意的媒材,竟有這麼一大群人投入心力保存、研發,也驚訝地發現原來手機裡就藏著一張工業科技中被廣泛加工運用的機能紙「薄纖紙」,負責阻隔電磁傳導。隨著對紙材認識的深入,也引領他們進一步思考更多運用的可能性:「像是想閉關、與外界隔絕時,或許其實只要用一張紙把自己包起來,就可以阻隔所有訊息。」這類天馬行空的創意發想,在意識到紙的奇妙後,自然湧出。

自然洋行一直熱衷思考如何將自然中的素材與現代建築結合,過去曾參與寶藏巖一青年及藝術家旅店的改造計畫「蟻窩」,利用藤編構築蟻窩,以白蟻入侵之姿大舉包覆原有的建築群體,也曾在峇里島跟一位紙纖維藝術家合作。林凡榆認為,「在所有建材當中,紙狀似一種非常脆弱的存在,容易遭蟲蛀、破損,怕水又怕火,但也因著如此特質,在空間中會乘載一種非常感性的情緒。」當初與樹火討論如何在空間中活用紙材時,便順應著紙的感性、溫度與手感等特質,發展出「療癒紙空間」的訴求,身為一個建築設計團隊,他們也希望能以新的語彙將紙在他們眼裡的特殊性傳達給大眾。

這回自然洋行參展的執行設計師陳祐軒,利用紙張抄製過程中剩下無法再使用的沉積材質「紙泥」,混和石灰與白膠,成為一種輕量的實驗建材,以此設置了一個巨大的紙拱,希望觀者透過穿越紙拱,感受紙作為建材獨有的觸感與溫度。陳祐軒曾以紙漿做為房間的牆面材質製作設計作業,並實際居住其中,因而發現混合了石灰的紙材質,兼具紙的吸濕與石灰的快乾,意外具有調節濕氣的特性,也希望其親身體驗能透過本次展覽展現出來。

抄製不同紙張剩下的紙泥因成分而顯露各自素材的原色,混入石灰成分能夠加速紙泥的乾燥,透過各種實驗,找出最恰當的混合比例。


有別於過往建築設計中在最後裝飾階段才去思考紙張運用,這次他們希望在構築階段就把紙納入,思考紙泥搭配其他材料,是否能成為一種很好的替代性材料,有效減輕廢棄物對環境造成的負擔?建築原料混入紙材之後,一方面讓裝置變得較輕盈,另方面,因為紙會吸收周圍的溫度,觸摸時不似水泥這類建物冰冷。「當它放置在一般空間當中,摸起來是有溫度的,對我來說非常有情感。」言談間,陳祐軒掩不住對紙的好感。

實際製作時,他以胚布作為模具,先在布上灌一層紙漿,再依序上一層鐵網和一層紙漿,而後將之彎曲成一個拱形,使其能夠站立,待作品乾燥定型後即完成。為縮短乾燥時間,他們在原料中加入石灰,然而由於紙材厚,風乾不易,只好吹風機、風扇、電暖爐輪番上場,多方嘗試卻不見效,最後決定回歸天然,在紙拱底下起了一盆火,在氣流的帶動下,頂端很快就烘乾了,此後又不斷添碳,如此歷時一週,這道體積可觀的紙拱才乾燥完全。

先製作小模型確認結構後,以布匹和鐵架打造大型模具,再將混入白膠與石灰的紙泥漿灌入,烘乾成型。

以紙泥塑型而成的物件依然具有自然建材的有機性,隨環境變化持續發展著,具有無限的可能。

這就像剛起步的實驗,一如過去發現木頭可以蓋房子,我還滿期待接下來這項材料可以如何運用在空間中。」陳祐軒說。

一項全新的媒材,能夠掀起不同的想像。自然洋行向來執著於純手工美學的實在感,與對自然界的感性尊重之設計理想,這點跟樹火的理念不謀而合。從創意激盪到實作全程參與的林凡榆特別提到,現代社會追求效率,很多東西都被機器取代,手工逐漸消逝,雖可能是時代的必然性,「但在速度愈來愈快的時代裡,人們也愈來愈珍惜手工製造的東西,這是一個相對值。

過去一切仰賴人力製造時,手工的價值未能被彰顯,如今,手作之物雖非百分之百完美,卻有其獨特之處,彷彿也讓我們回歸某種原始狀態,尤其製作紙模時,發現它在潮濕的氣候下會滋生黴菌,不禁令人想像,如果將它放到一個很原始的森林,會否因應自然環境不斷幻變,最終解體消失?紙張本源於樹,歷經幾度人為加工,若能再次落入塵土,化為天地的一部分,啟動新的有機循環,這或許會是眾人樂見之事。



台北



自然洋行建築團隊
www.divooe.com.tw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5部你不能錯過的日劇改編原著

將2D敘事影像化,透過演員、場景或編劇本傳達原著魅力,這些曾被改編為戲劇的作品有何魅力?

175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