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好評.外文書

胡培菱:女孩們為什麼加入邪教?還幫教主「殺人魔曼森」殺人?──2016熱門新人小說《女孩們》

  • 字級


早在2014年法蘭克福書展的版權市場上,美國新銳作家艾瑪.克萊恩(Emma Cline)的首部小說《女孩們》(The Girls)就造成轟動,等了兩年,終於在今年六月正式出版。當時著名文學經紀人比爾.克萊格(Bill Clegg)以200萬美金天價將《女孩們》賣給藍登書屋(Random House),協議內包含了兩本小說及一本短篇小說集,而電影版權也迅速賣給《龍紋身的女孩》知名製片人史考特.魯丁(Scott Rudin)。這樣的傲人成績,在新人作家中著實罕見,也更讓人好奇這本小說的過人之處。

女孩們《女孩們》中文版於2017年9月發行

《女孩們》的故事是以美國60年代末期,在嬉皮風潮助長之下,殺人魔曼森(Charles Manson)創立的邪教「曼森家族」(The Manson Family)如何吸收年輕少女,並犯下多起冷血殺人案的真實故事為藍本。小說以兩個時間線為主軸交替出現,敘述一個現已年屆中年的婦女Evie,回顧60年代末期,當時年僅14歲的她貼身參與類曼森家族嬉皮組織的經歷。

60年代的嬉皮根源於50年代詩人所領導的「垮掉的一代」,一群反社會、反窠臼的詩人和藝術家,重視原創性及精神層面、崇尚思想與愛的絕對自由,這些思潮被60年代的新一輩年輕人具體實踐,他們生於二戰結束前後,在60年代剛好青春,就此發展出了一個反傳統反體制的新青年平民文化。

這波嬉皮文化,也提供了狂人如曼森一個吸收這些年輕人的機會。有無數犯罪前科的曼森,在60年代末開始了一個嬉皮公社,稱為「曼森家族」,多次進出牢獄的他善於觀察人性,並找出人性弱點加以利用操縱。他吸收了大批年輕女孩,鼓勵憤世嫉俗的她們「造反做自己」,不再受父母、家庭和社會的約束。這個嬉皮公社就像個同類集棲的博愛大家庭,曼森不僅聆聽女孩們訴說心事,還會溫柔地撫摸她們,和她們做愛。曼森成了女孩們的神,女孩們的天。

不過,曼森對她們的體貼溫柔並非毫無條件,所有曼森成員都要對他百分之百忠誠,對他的命令言聽計從,比如,偷他想偷的東西,甚至到最後,殺他想殺的人。

女孩曼森(左下圓框)與「曼森家族」的女孩們。三位直接涉案殺人的曼森女孩,當年出庭時談笑風生、蠻不在乎,讓美國社會為之震驚。

 

The Girls

The Girls英文版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Emma Cline重談美國犯罪史上這段惡名昭彰的故事,是在炒冷飯或再度消費曼森神話,但讀者從書名就可以發現,雖然已有太多的書以各種角度頗析曼森現象,但《女孩們》卻是少見的以被曼森吸收的那些女孩為主角的故事。

小說裡,如曼森般的首腦角色Russell只是副角,主角是那位父母離異、家境良好、終日弔著一顆惶惶之心不知如何自處的14歲少女Evie;主角也是那個溫柔又霸道、美麗又邪惡,吸引Evie進入曼森家族,又在最後一秒鐘將Evie推出邪惡殺人深淵的曼森女孩Susanne。

《女孩們》這部小說提出的問題,不是為什麼曼森可以吸引並控制這麼多女孩為他殺人,而是:為什麼這這些女孩願意受制於他?這些女孩要的是什麼?又,她們在曼森身上及曼森家族中得到了什麼?犯下冷血殺人案的曼森女孩,除了被迷幻藥控制、除了對曼森不理智的信賴,她們在那些冷血殺人案中表達了什麼?

美國新銳作家Emma Cline《女孩們》作者Emma Cline

這是小說最具震撼力的部分,作者Emma Cline說,這些女孩是憤怒的,她們憤怒於社會對她們的輕忽、玩弄與箝制,憤怒她們無法走出那控制與內化的迴圈。所以,當她們被給予一個機會,她們會誓死殺出一條血路。

十幾二十歲的男孩啊,他們乘風破浪,他們玩世不恭,他們四處遨遊;而年輕女孩呢?她被困在那既女孩又女人的尷尬身體裡,任由男孩╱男人對她改變中的身形品頭論足,無論是父權的還是男權的——父親會斥喝她穿上胸罩,而根本就只是無聊玩弄她的幼稚男友,會跟朋友打賭她現在的罩杯是多少;她被困在算命的迷信裡,抽條紅線什麼誰是真命天子誰又不是;她被困在膚淺的知識裡,被餵養著什麼巨蟹座天蠍座才最速配的狗屁。

所以這些女孩,她們憤怒,也應該憤怒,憤怒那個對她們頤指氣使、不可一世的父權社會;憤怒那些不把她們當一回事的年輕男孩;憤怒自己陷入情感中患得患失的可悲,而那個幼稚男孩根本不把她放在心上;憤怒社會與雜誌告訴她們要怎麼打扮、怎麼化妝、怎麼耍心機才能得到男孩╱男人的注意。這些女孩臉上寫著飢渴,向社會大聲吶喊著:請你看見我!(see me!),她們想要獲得社會╱男權的注意,但這也意味著她們必須走一條制式的道路。而不想走這條制式道路的女孩,有些就走向了曼森這種選擇。曼森「看」到了她們,也「了解」她們,只不過他更看到了她們的弱點,及可被利用之處。

與其說曼森女孩是為了曼森而殺人,不如說是為了她們自己心中壓抑的青春怒火,為了那些讓她們終日惶惶不知如何應對的社會制約。

是啊,女孩,妳應該生氣啊!問題是生氣了、反叛了,會得到什麼呢?會走到什麼地步呢?但不生氣,妳又對社會舉手投降了什麼?讓步了什麼呢?

Emma Cline沒有答案,因為很顯然曼森女孩的冷血殺人,並沒有讓她們從憤怒中獲得自由(直接涉案殺人的曼森女孩及曼森都被處無期徒刑,現仍服刑中)。但Emma Cline看到了曼森事件背後那粉紅心事的百般糾結,她精確寫出年輕女孩們的怒氣與不安,以及女性化過程中那過多的刻意人工與社會干涉。光是她這個洞見與精準度,《女孩們》就值得兩年的等待,還有那200萬美金的天價。


胡培菱
美國Rutgers大學英美文學博士,台大外文所碩士,政大英語系學士。主修種族研究、人權與文學、後殖民新殖民理論及世界文學。得過一個文學獎、一個碩士論文獎、部落格「萬事美好」獲全球華人部落格大獎評選為推薦優格。現任大學教師及專業書評家。一個台德混血小美女的媽媽,相信孩子眼中的世界與書本,同樣需要大人們去思索與質問。專欄文章見於《The Big Issue》大誌、MOT/TIMES、《旅人誌》。譯有童書《不歡迎大象》。個人信箱peilinghu@gmail.com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獻給返鄉路上的媳婦與隊友(讀完一起撐過這個年!)

    又到了每年媳婦們最焦慮的一週了,從一個月前你就從心理到生理做了萬全準備,但另一半總是幫不上忙也不知道你在忙/氣什麼嗎?來來來,這四帖拿給他服用一下,從實戰錦囊到家庭結構分析,從虛構故事中的兩性視角對應現實到隊友教戰手則,要撐過這個年,就從相互理解開始吧!

    4331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獻給返鄉路上的媳婦與隊友(讀完一起撐過這個年!)

又到了每年媳婦們最焦慮的一週了,從一個月前你就從心理到生理做了萬全準備,但另一半總是幫不上忙也不知道你在忙/氣什麼嗎?來來來,這四帖拿給他服用一下,從實戰錦囊到家庭結構分析,從虛構故事中的兩性視角對應現實到隊友教戰手則,要撐過這個年,就從相互理解開始吧!

433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