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幀設計、攝影/彭星凱
☑封面 ☑內頁 ☑裝訂 ☑材質 ☑印刷 ☑加工
好設計的理由:用不同色彩的車線展現書名,同時傳達全書意念和被車縫而疼痛的隱喻配合得恰到好處。
內頁圖文配置得當,圖為文字的情緒增色而不搶戲,閱讀舒適,裸背線裝方便翻閱,紙張磅數與裝訂方式搭配巧妙。
......................................................................................................
詩是情感的表徵,是詩人珍惜每個自我的動機。無論誠懇的、虛偽的,都有時空游離後隨即消逝的迷人意義。宋尚緯是位年輕詩人,文字有自信的銳氣,用以驕傲地療傷。
痛很抽象,每個人各自解讀。有人能從中得到快活,有人沒有。
我想像書衣是皮膚,受了傷需要縫補,再硬是理出一些收獲,把血肉分離的記號當作戰利,償還心靈損失(你看,我縫了八針呢)。痛的人也許釋懷了,看的人反而更痛。
但痛是一種天賦,提醒自己避險與止血,刻印我們曾經的愚笨與學會的聰明,當願意把痛說出口,彷彿就變得不那麼痛了,還能供應他人作自療經驗的參考。
大概,《鎮痛》給我這樣的感覺。
書衣以螢光綠、特別色(灰)、燙金箔與車線多種層次,組合出「鎮痛」二字。
書腰主文案以森澤發行的「明石體」點綴,為整體方正的字體氛圍增添手寫般抑揚的柔和。
採用軟書皮,裸背穿線裝幀。拿在手上易於翻閱,也適合放在桌上攤平著慢讀。
我在書衣第一次應用車線,給印刷廠添了不少麻煩。
色本和實際線條落差極大,反覆打樣了六七次,才找到不會搶過金箔、又能與螢光綠印刷處調性平衡一致的線色。
為了讓印刷面在灰色的紙上夠明確,也曾經反覆試驗。先是淘汰第一批印壞的書衣、換了顏色較淺的紙、壓白墨於底、再嘗試將白底抽離、疊印兩次螢光綠,而得到最後版本。
幸運有印刷廠願意陪經驗不足的我一次次練習,以及出版社延後交貨時間的體諒,才讓封面得以接近想像中的樣貌。
車線色樣與實際成果有落差,反覆打樣數次才作下決定。
為了讓翻閱節奏變得感性有機,我用壓克力顏料為內文畫了幾張插圖。
對比外皮,內裡是肉體的渾沌,以第一章節〈當我吞下疼痛〉來說,連續三個跨頁依序代表了「啃噬」「吞嚥」與「消化」,其他就讓讀者自行想像了。
內文穿插以壓克力顏料渲染的插圖,隱喻身體內層的躁動。
目次頁奢侈地以珍珠箔燙印,是留給讀詩人的禮物。
/// 延伸推薦 ///
如果我吞下疼痛的聲音
像你
我過多的渴求是否會因抑鬱而死亡
我問你
是否你們跟我一樣
會疼痛也會哭泣會死亡
也會若無其事的爬起身來
蒐集剩餘的陽光填補
縫合所製造的縫隙裡
(節錄自宋尚緯《共生》〈如果我們都不談論〉)
(節錄自宋尚緯《共生》〈如果我們都不談論〉)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