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創作獨白

河上的日子

  • 字級

文/八旗文化編輯 徐明瀚

一本書的書名往往決定整本書的調性,《消失中的江城》作者何偉在很早的時候就知道要以River Town當作本書的書名了。River Town,顧名思義,指的是某一個江畔之城的泛稱。涪陵是一座古老的小城,人口僅二十萬人,位於長江上游,是烏江入長江的兩江交會的水城。但River Town一詞的寓意更為複雜,因為這座江城即將消失泰半,江城也不再是江畔的小城,而可能是湖畔的大城,為什麼這樣說呢?

1996年,27歲的何偉以和平工作團(Peace Corp)的志願者(台灣的說法是志工)身分,到達當時轄屬四川省的涪陵縣這座小城擔任英文教師,據地方耆老說,1949年以來鮮少有外國人到達此地,更別說是待在當地兩年了,何偉在涪陵教書,無論是對地方的人或何偉自己而言,都充滿了因文化差異引發的心靈撼動,以及無人(包括中國人)能企及深入的心態地層。對何偉而言,他不認為從沿海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來認識中國是準確的,這些首善之都無法讓我們全面地理解大多數中國人的所思所想。他自認非常幸運能到達這個偏鄉僻壤的小城,深刻體察這些出生農家的學生以及當地的民眾看待中國的方式,以及他們獨特的心靈與生命力。然而這一切都將發生種種的變化。

中國曾經被德國歷史學家里奧帕德˙范˙蘭克(Leopold von Ranke)喻為一個「永遠停滯不前的民族」,但事實上在經濟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國的城鄉景觀卻是劇烈變動,十年河西十年河東,除了江山易改,人的本性與心靈也悄然生變。共產黨的精神領袖、撰寫《資本論》的哲學家馬克斯曾經說過:「一切堅固的都將灰飛煙滅」,因為資本主義的緣故。而在共產黨執政的中國,尤其是在四川三峽,我們可以看到另一種資本化的集中方式,那就是水壩的興建。我們可以說,在這個顯著的例子中,「在中國,一切堅固的都將灰飛湮沒」。

何偉說:「當我站在陽台望著長江,我會感到一絲憂傷,因為我知道再過不久,它就不是一條奔騰的河流了。」而當何偉目睹三峽大壩的水庫封關日,他說「當一切結束時,我登上船,離開巫山。河流已變成湖。」這個「停滯不前的民族」卻用最停滯不前的方式展現它這個政體如何證明自身的偉大:用浩大的工程與建設呈現它改變地貌的魄力。1992年三峽大壩工程拍板敲定,1997年3月14日原屬四川省轄治的涪陵變成重慶市轄屬的一個區,它在開發的道途上日益加速。1996-1998在那裡教書的何偉,目睹了涪陵的新舊交替,而在2011他重返小城,小城已經變成了大城,涪陵已經修建了好幾條公路和鐵路,何偉說:「記憶中的城市已經消失無蹤。」

《消失中的江城》這本書,是何偉希望能盡力記下關於這座江城點點滴滴的努力,為了記錄下他記憶中的城市,以及他那些河上的日子,以便能讓人重新踏上這座江城。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