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陣子到北美館參觀了台北美術獎的展覽,首獎作品〈臨時工〉(作者為周育正)讓我非常感動。藝術家在報紙廣告徵求臨時工,並另外聘請一位作家將臨時工口述的生平工作歷程記錄下來、重新以第一人稱撰寫成書。展覽現場正中央有一個約莫5平方公尺的平台,平台上方以臨時工初次面試時所穿的藍色格子短衫花紋佈滿,是藝術家對這位工作者最深刻的印象。現場堆疊了高高低低記錄臨時工職業生涯的書,封面就是一位平凡的中年男子,看起來有點兇,是我們(至少是我)走在路上不會特別留意的人。
但那書實在非常精彩啊,我拿了一本坐在展場角落,隨便翻開一頁都像是連續劇裡的故事,例如送麵時偷穿有錢客人的皮鞋回去、和親戚合伙投資失敗、離開故鄉隻身在北部打拚等等,全部都是來自一位從報紙上隨機應徵而來、走在街上難以被留意、看起來有點兇的平凡中年男子。在書的最後,就寫到他應徵藝術家展覽工作一事,並且他從今仍會繼續工作下去。
這件作品讓我非常震撼,也讓我反省仰賴年輕而過度膨脹的自我意識。每一個人的生命格局都不是外表能夠顯像的,生命會紀錄在腦海裡、皮膚皺紋裡、血液細胞裡,而這樣的故事存在於數十億的每個人身體;有的成為作家到處說給人聽、有的過著平實的生活,只對最親近的人談起。
初接到《如此歲月:洛夫詩選》書稿,我心裡就一直想著:歲月是這麼膚淺的可以存在於一幅封面、是一本書可以承載的重量嗎。幸運的是,在這之前我看到了周育正的作品,初次提案(失敗)重新打探出版社希望的方向後,很快的就決心嘗試做出一本內涵比外顯更厚實的設計。
書衣雙面印,正面以手繪線條模擬樹皮紋理,包裹著書,以銀色淺淺的印刷,傳達蒼老但莊嚴的美感;反面則滿版印上真實的樹皮、扎實而密集,隱喻我們所看見的歲月僅是表象,在歲月的裡層,是更具厚度的涵養與思想;也如詩,在精煉辭句的背後,以豐富的底藴為基礎。


內封利用深木色金屬墨無法均勻著墨於紙材纖維的特性,做出偽布紋理;扉頁則以白樺淺木色象徵樹的層次,扉頁連結著的內文就是年輪,一層一層堆疊出書的厚度、樹的歲月痕跡。



我挑了一首詩藏在書衣反面的邊緣,建立在文字直覺與感受,單純覺得很美,很詩意。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將一本封面做到最少但呈現最多,也試著將對生活的感受與價值觀放進設計概念裡,而不再執著於美醜。第一開心是九歌很喜歡這樣的想法(很能想像他社搬出「這個不直覺」「讀者看不懂」等等硬是要在封面上說光光的退稿理由),第二開心是我把九歌書背的綠色塊拿掉了柳,好像可以名列我的個人成就榜之一說(←設計師都懂的)。
/////////////////////
此作品將在|裡面|空白地區 書 設計展展出。
回文章列表